社工如何与青少年家长建立关系

任海卫 2021-12-14 09:5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部分青少年问题直接的“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重要介入层面以及必不可缺的系统资源。因此在生态系统视角下以及基于大量的实务经验证明,社工对青少年的辅导,除了介入核心的服务对象青少年,往往还需要介入间接或延伸的服务对象也即其家庭。因此与家长“打交道”、有效的与家长沟通以及影响家长参与孩子问题的解决或自身做出认知或行为的改变,也成为青少年社工需要练就的核心能力之一。

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也是部分青少年问题直接的“制造者”,同时也是解决青少年问题的重要介入层面以及必不可缺的系统资源。因此在生态系统视角下以及基于大量的实务经验证明,社工对青少年的辅导,除了介入核心的服务对象青少年,往往还需要介入间接或延伸的服务对象也即其家庭。因此与家长“打交道”、有效的与家长沟通以及影响家长参与孩子问题的解决或自身做出认知或行为的改变,也成为青少年社工需要练就的核心能力之一。

在笔者接触的部分年轻或资历较浅的社工中,有部分人员对家访或与家长沟通都有不同程度的胆怯心理,胆怯背后往往有很多顾虑和先入为主的假设:跟家长“聊”什么?如何与家长切入主题,谈青少年的问题?家长不愿和社工说怎么办?家长不配合怎么办?家长的问题自己不能回答怎么办?和家长沟通,被服务对象知道了,可能不再被他们信任,会影响服务关系。

之所以有以上担心的问题,一方面与社工面对“家长”这一身份的心态以及对与家长沟通这一行为意义的认知有关;另外则是受限于其储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因此要克服这份胆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包括认知及行动策略的调整、相关专业知识和技巧装备。

1、“宣传”话题建关系,“关心”话题入主题

无论是“偶遇”家长还是有计划的家访工作,面对家长社工都可先介绍自己的身份,角色,工作职责及服务内容;其次则是家访目的及孩子参与服务情况;了解家长对社工的服务期待,并通过家长了解更多孩子的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等信息;如是带着明确目的去沟通,比如针对一些青少年的潜在问题或需求去向家长搜集信息便于评估,社工则需从关心青少年的角度客观的反馈信息来表达自己的担心和对情况的关注,切忌给孩子贴标签或直接给予否定的评价,例如将青少年“很内向”主观的描述为孩子很内向或表达能力差。

社工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帮助获得更多资料信息,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影响家长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关注和了解孩子。

2、面对家长的“拒绝”,合理“归因”和“寻因”

入户家访家长表示不方便,约来服务单位,家长也不愿意,感觉是拒绝与社工沟通孩子的情况,怎么办?

首先,需明白家访是社工和家长建立关系的方式,而建立关系需时间和过程;其次面对“拒绝”要合理归因,——不是自己的错,每个社工都会面对的事情;另外则是要深入了解和分析不同家长不愿意和社工沟通的原因是什么?没时间?对孩子问题不重视?或是其他?了解具体原因后,社工则需评估家长自身的现状与“需求”,例如部分做生意的家长不便离开自己的门店,不想因此影响自己的生意。那么门店则成为社工的第三选择,只要能接触到家长,感受到社工对孩子的关心,大部分父母并不会将社工“拒之门外”。

3、合理期待——“影响”家长,非“改变”家长

在介入部分青少年的问题时,因为根源在于家庭,孩子的改变需要家庭系统或家庭成员的改变。但是部分家长“不配合”,表现为不如实告知孩子问题相关信息,需要从自身改变的部分不愿意行动;低估孩子问题的严重性,不重视甚至埋怨孩子,尤其是部分高危服务对象的家长,不仅不能同理和关心孩子,反而批评指责孩子的抗压力不强。

针对以上反应,总结原因有几点:家长对孩子问题的认知有偏差,不具备相关心理专业知识的人会简单把问题原因归结为孩子自身心态、性格等方面的问题;担心孩子的问题严重程度被校方了解,孩子需要停课或休学来调整恢复,家长担心耽误或影响孩子的学业;不认同孩子的问题形成与家庭或自身有相关性,即使认同也无意愿或无能力做出改变。

因此面对以上情形,社工一方面是通过专业的知识分享调整家长的认知,其次则是帮助家长觉察孩子问题的成因与自身及家庭的关联,根据不同的家长提供行为改变层面的操作建议;在评估到家长的认知和行为都不能改变的情况下,社工则尽力从青少年单方面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陪伴,至少让其感觉到社工是其面对眼前困难的一份支撑力量。

4、带足专业“装备”,但不自居“专家”身份

很多未曾和家长交流过的社工不敢迈出第一步,因为担心家长的问题自己不能回答会有

挫败感。有类似担心的社工通常都希望在家长面前自己是专业的甚至是问题解决的专家。在这样的“身份”压力下,往往不接受自己不会不懂,在没有足够专业自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与家长互动。

鉴于此,社工一方面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明白自己不是问题的唯一解决人员或是上门提供“药方”的人,针对青少年的问题,社工与家长的沟通实则是与家长共同商讨促进青少年改变的方式方法的过程。另一方面,又需装备充足的例如青少年心理成长特点、家庭系统、亲子沟通、心理及精神疾病等专业知识,便于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能够向家长输出专业的知识信息并给予专业的引导和建议。就如每年接听几百个家长热线电话的社工未必能够直接解决所有家长咨询的有关孩子的问题,或直接给到家长一个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其能够根据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咨询技巧给予家长情绪上的共情支持,并能帮助家长分析孩子问题可能的原因,并给予家长解决问题方向相关的建议或提供其他资源信息。

5、深入了解“不愿”态度背后原因,获得“批准”

笔者在与社工交流的过程中,很多社工都谈到青少年不愿社工与家长沟通,如果被青少年知道了,青少年可能不再信任社工,影响建立的服务关系。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影响青少年信任社工的是与家长沟通这个行为本身?还是社工不征求同意与其家长进行了沟通?亦或是过程中交流的与他们有关的信息?无论是哪种情况,青少年背后可能还有更深入的原因,例如自己的事情希望自己解决,不想麻烦家人;或者认为家人也帮不了自己,也不想家人知道自己的状态;又或是家人知道了反而会责怪自己与“外人”谈家事等等。

因此面对青少年的不愿意,社工必须要做的是了解青少年的“心思”,在此基础上,向青少年澄清与家长沟通对自己问题解决的帮助和必要性;并说明会与家长沟通的内容,建立安全感;同时强化青少年解决问题的动机。由此获得青少年的理解和同意。

之所以此种情况社工不会完全“遵从”青少年自身的意愿来行动,原因就是有时青少年只是问题的“呈现对象”,而家庭才是问题的“根源”,因此不进入家庭系统,解决问题背后的问题,辅导是难以见成效的,反而影响青少年对社工专业的认同和信任。

综合来说,当社工能够在整合视角下系统的分析和评估青少年的问题、需求时,就会深知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定会“生”出勇气介入青少年个体所处的家庭系统,也更有底气与家长沟通。

作者:深圳市社联社工服务中心 任海卫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