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探索“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服务模式

2021-06-02 09:48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围绕孤弃、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需求,不断整合公共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着力探索实践,推进改革创新,努力保障每名需要帮助的儿童都能像花朵一样健康成长,向阳而开。夏日时分,记者深入广西多个乡村,探访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生活的变化。

原题:朵朵小花向阳开——广西关爱孤弃、留守、困境儿童见闻

“空中点点闪烁的银光,环绕着缤纷的梦想,在幸福的天空中翱翔,在生命里轻舞飞扬。理想为你的人生导航,你要永远乐观坚强,让知识为你增添力量,让你健康快乐成长。你就像花朵开放一样,仿佛闻到了果实的芳香;你就像阳光温暖一样,随你而来的满天希望……”

一首为残障儿童而作的歌曲《花朵开放》,唱出人们对儿童的关心与期望。这种愿景,在广西正一步步变成现实。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儿童福利工作,围绕孤弃、农村留守和困境儿童的生存、发展需求,不断整合公共资源,加大经费投入,着力探索实践,推进改革创新,努力保障每名需要帮助的儿童都能像花朵一样健康成长,向阳而开。夏日时分,记者深入广西多个乡村,探访农村留守、困境儿童生活的变化。

儿童主任覆盖村(居)

基层“事有人做、责有人负”

“我们村有4名留守儿童、8名困境儿童、4名残疾儿童,由村干部分片包户,都得到相应的救助和帮扶。”提及村里的儿童保护情况,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清潭村委会副主任莫花婵“一口清”。莫花婵还有一个职务——村儿童主任。

2017年,经过培训,莫花婵成为村里的儿童主任,“都在一个村子住,对每户的情况比较了解,我每月至少要到村里的留守、困境儿童家里走一次,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距离和心理上的优势,使得莫花婵和村委会能及时发现孩子家里的变化,并提供相应帮助。5岁多的小玉福出生不久父母就离异,前不久父亲去世,家中只剩他和6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村委会及时关注,帮他家申办了低保。

莫花婵告诉记者,担任村儿童主任后,通过各种培训学习,对这项工作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主要是物资上帮助,现在觉得还需要从孩子的成长、心理、安全上给予支持。”小姑娘玉洁刚上初中,父母离异、父亲生病,面临家庭一系列变故后,她不愿再上学,只想出去务工。看到她每天在村里转悠,莫花婵几次找到她,耐心劝说:“你现在年龄小。家里的困难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你还是要读书,错过年龄想上学也上不了了。”几次劝说后,玉洁同意返校。之后,村里帮她家申办了低保,又安排其父亲担任护林员,每月有800元的收入,一家人的生活慢慢稳定下来。

灵山县新圩镇萍塘村妇联主席姚庆新有过短暂的外出务工经历。“回家看到两个孩子期盼的眼神,我就下决心留在家中,不能让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担任村儿童主任后,姚庆新以自己的经历成功劝说了多例父母欲同时外出务工、孩子无人照顾的家庭。同时,利用村里的图书阅览室、活动中心等,举办文化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生活。目前,萍塘村结合乡村振兴计划,正将村里的古民居整体申报 3A级景区,同时发展水果种植、电商等产业,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务工,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环江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共有3036名留守儿童、73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已在140个村全都配备了儿童主任,由县里统一指导开展情况排查、分类救助等。“儿童主任能及时发现这些儿童的家庭变化,也积极动员家长就地务工,不能将孩子放在家中无人照顾。”目前,该县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从2017年的7350名减少到3036名。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自2017年起,借助自治区“美丽广西·宜居乡村”服务惠民专项行动,广西为全区1.4万多个村配备了1.69万名儿童主任,落实服务费用,保证了基层儿童福利工作“事有人做、责有人负”。从留守儿童的监护、防辍学、户籍登记和免受侵害等问题入手,加强与农村留守儿童受委托监护人的联系。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期间,全区2.4万多名无人监护或监护情况差的农村留守儿童监护责任得到有效落实,1499名农村留守儿童返校复学,1.6万多名无户籍农村留守儿童登记落户。

“社会工作者+志愿者”

儿童保护由送物资转向送服务

“小广,我是社工阿姨,开下门。”听到熟悉的声音,12岁的男孩小广打开门,将社工黄彩娥迎进家。

小广家住在环江县毛南家园城北社区,父母离异,父亲外出务工,平日他独自生活。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会工作者入户摸排时,发现了小广的情况,遂将他列入重点关注对象,安排人员定期上门为他提供帮助。该中心主任黄敏告诉记者,工作人员每次入户时,都会教小广一些居家安全知识、生活常识,还安排大学生志愿者为他辅导作业。记者从小广家中张贴的独居儿童服务记录表上看到,志愿者谭荣恩和社会工作者每周至少要到小广家走访一次,了解他的生活学习情况,排查家中的安全隐患。起初小广还有些抵触,经过一段时间沟通,小广把社会工作者当成可以信赖的人。2020年的一天,小广发烧了,他主动打电话联系社会工作者,社工立即将他送往医院治疗,并一直陪护着他。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探索形成“专业社工+儿童主任+志愿者”的服务模式,发挥专业社工的独特作用,形成与儿童主任的有力互补。2016年、2017年,自治区政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承接政府购买儿童关爱服务。同时,调整修订《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困境儿童保障、“三留守”关爱帮扶队伍建设、未成年人保护社工服务纳入该目录。

近年来,广西累计投入约7000余万元,引导社工机构和社工人才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和家庭开展儿童关爱服务。自治区本级财政从2018年起,单独设立政府购买儿童关爱服务项目资金。2019年,统筹安排1000万元,用于全区20个深度贫困县开展政府购买儿童关爱服务。

专业社工的加入,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心理辅导、安全教育、自我认知和亲情培养等提供了更精细的帮助。

家庭寄养

帮孤弃儿童融入家庭融入社会

“小手拍拍,手指伸出来……”吃过早饭,12岁的祥顺、9岁的西瑶和“妈妈”农春娇一起做起游戏,脸上洋溢出快乐的笑容。

“祥顺到我们家已经7年多了,西瑶也有1年多,都已适应家里的生活。”农春娇家住在大新县全茗镇,是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的一个寄养家庭。“祥顺患有唐氏综合征,西瑶患有脑瘫,照顾他们得更有耐心和爱心。”农春娇说,西瑶刚来时不会自己吃饭,不会上厕所,也不爱说话,她就一点点教,有时也用些“小手段”——每次学会一项技能就奖励些小零食。“现在西瑶已经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洗衣服、梳头发,每次吃饭都会帮着搬桌椅。”自从上了特殊教育学校后,西瑶学会了认字,对学习也很感兴趣。

为让孤弃儿童感受到家庭的温暖,2006年起,南宁市社会福利院在大新县全茗镇设立了儿童寄养点,和当地居民一起,共同为孤弃儿童筑起爱的桥梁,也拓展了孤弃儿童的养育渠道。

福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寄养家庭的“父母”年龄都在40岁-50岁之间,有时间和能力照顾这些孩子。经过居民申请、福利院评估审核,先期寄养10名重度脑瘫儿童到5户寄养家庭。“经过几年的实践,寄养儿童都得到了很好的护理及康复。”该负责人表示,这些家庭对工作人员的指导能认真听取和接受,不断提升护理技能,最重要的是,他们能把寄养儿童当成家里的一员来呵护。

目前,全茗镇已成为南宁市社会福利院的一个集中管理寄养家庭点,福利院在当地成立了寄养管理办事处,配备了专业的寄养员、特教老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每周都有工作人员进驻提供服务,每月1-2次家访,及时处理寄养儿童及家庭存在的问题,跟进寄养儿童的抚养、护理、康复及教育情况。截至今年4月,当地共有寄养儿童64名,寄养家庭33户。

自治区民政厅儿童福利处处长邵倩波告诉记者,目前广西共有31万余名农村留守儿童,1.6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做好保障工作,广西出台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创新关爱手段,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儿童福利保障体系和形式多样的关爱方法,基本满足和保障了儿童的需求。“下一步,广西将主动适应儿童保障模式从兜底到适度普惠、对象从特定到有需求、服务理念从救助向保护、方式从物资为主到重视服务、能力从大众化向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的一系列转变,努力将儿童福利保障工作推上新的台阶。”(记者 张伟涛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