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山县手拉手社区青少年能力建设综合服务项目

张艳 2018-08-14 14:3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借助已建设好的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示范点,微山社工将继续拓展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不断扩大服务地域和服务人群,同时探索青少年社工项目介入全县精准扶贫领域助力扶贫拔寨攻坚,将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打造成为政府联系青少年群体及群众的坚固阵地。

一、项目简介

“手拉手”社区贫困青少年能力建设综合服务项目是由共青团山东省委、省民政厅发起实施、省级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微山县微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担的专业社区青少年服务项目。项目落地在昭阳街道三孔桥社区,同时辐射到南庄社区、夏镇街道泰山社区和南苑社区,立项资金10万元,为期一年。服务对象针对社区内7-12岁的贫困青少年及其家庭、同辈群体等,主要为留守青少年、孤儿、特困青少年等,直接受益服务对象120人,间接受益对象500余人。   

山东省社区青少年社工示范工程之缤纷暑假夏令营暑期看电影

项目以增能理论、优势视角和社会支持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方法,通过常规性服务(“手拉手”资源共享计划、“快乐学堂”课业辅导、“七彩书屋”图书悦读圈计划和社区加油站)和策略性服务(“快乐成长”学习能力成长计划、“关爱心灵成长”心理疏导计划、“青春展翅”安全成长计划、“亲子·协同”家庭成长计划、“阳光少年”历奇拓展计划、“微爱少年团”志愿服务发展计划等)专业社工服务的开展,满足社区内7-15岁贫困青少年放学后及假期学习、照顾及自我保护、素质拓展的需求,提升服务对象自我学习和管理的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改善青少年家庭互动模式,建立和完善社区贫困青少年成长支持网络。

二、社区实际

项目所在辖区内包括回迁户、商品房等不同类型居民,情况较为复杂,经济状况差距较大。社区内贫困青少年家庭经济、教育等资源不足。

项目组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开展焦点小组和入户访谈等形式,发现58%的孩子放学后直接回家,48.3%的父母表示孩子放学后无人照顾或由年事已高的祖父母监护,57%的家长不给孩子辅导功课,12%的家长表示将孩子送到辅导班写作业。74.8%的青少年表示从未参加过社区活动。60.8%的孩子希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53%的孩子希望培养兴趣爱好和改善人际关系,48%的孩子表示希望增强自信心。

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等客观因素的局限与制约,学校与家长之间缺乏沟通,贫困青少年在接受教育、个人身心发展、家庭关系、社会生活、社会参与、安全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但社会对于这个群体的帮扶往往只停留在物质阶段,却缺乏对精神层面的帮扶,长期的被赠与者角色,使他们形成了被动接受的心理,延伸到生活上对待事情都会过度依赖别人的帮助,导致了人格的不健全发展。针对以上需求,项目社工从学习与语言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亲子关系建设、人际交往与社会参与等方面开展专业服务,促进贫困青少年的全人发展。

、项目运作

“手拉手”社区贫困青少年能力建设综合服务项目利用个案、小组、社区三大方法进行服务,其中以小组活动为主。

2016年社工示范工程之常规性服务快乐学堂课业辅导

(一)学习成长型小组,包括“魅力汉字”书法小组、“快乐作文”写作小组、“我是演说家”口才与演讲小组、“棋乐无穷”象棋小组和“缤纷色彩绘”美术兴趣小组。7-12岁的青少年专注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成绩对青少年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自身情绪、性格及与他人的互动。项目组通过开展焦点小组、社区集思工作坊等方式,了解到社区贫困青少年在学习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写作业应付潦草。由于课后学习缺乏辅导和监督,大多数青少年在作业书写上潦草,书写姿势不正确,这不但影响学习成绩而且影响正常的发育生长。二是不会写作文。几乎80%的学生和家长表示他们最头疼的是写作文,甚至很多孩子对写作文有了畏惧情绪过。三是通过社工日常观察和访谈,发现很多青少年存在着不自信的情况,在面临自我展示时选择逃避,或者状态极为不自信。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能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处理问题的能力如处理与同辈群体之间的矛盾、处理误解等状况的能力有待于提升。四是青少年和家长们表示现在学生们在学校正常的教育内容外,都让孩子参加兴趣班,学习画画、英语等,培养兴趣和特长。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家长们在这方面非常想让孩子也发展下这方面的爱好。针对以上需求,项目组社工开展了书法、写作、口才、象棋和美术小组,对服务对象在书写、作文、口才与演讲和象棋、美术等方面开展学习,一方面提高服务对象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拓展课外知识,另一方面也通过学习提高服务对象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导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服务对象自信心。其中,书法小组开展了两期,12次活动;写作小组开展了两期,12次活动;象棋小组开展了一期,5次活动,口才小组开展了4期,24次活动,美术小组开展了1期,5次活动,服务时长120小时,共服务贫困青少年602人次。

(二)科学实验与制作小组,包括我们身边的科学小实验、手工制造工作坊和乐高机器人小组。包括共开展4期,每期6次活动,服务贫困青少年300余人次。项目社工和志愿者老师通过带领服务对象做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和动手组装制作小板凳、洗衣机甩干桶、压缩空气动力小车等以及搭建乐高机器人等科学实验和制作活动,对孩子进行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和培养。采用“做中学”、“玩中学”的方式,带领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使孩子热爱学习、热爱科学、热爱生活,发挥出天生的创意力和想象力,培养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等。

(三)“大手拉小手”亲子活动小组。辖区内青少年父母大多在外务工,无暇照料子女,青少年在放学后和假期多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属照顾。家长与青少年存在着不合理的互动模式,青少年和家长都渴望能够增进理解,改善家庭内部沟通模式。为此,项目组社工建立了留守青少年微信家长群,举办亲子教育讲座,让家长、青少年与项目组织方建立沟通和联系,随时关注支持青少年的改变与进步;与县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建立合作关系,开展“父母大讲堂”,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同时,开展了“大手拉小手”亲子活动小组。包括母亲节丝网花制作和爱心饼干烘焙、父亲节蛋糕烘焙、六一环保袋亲子涂鸦活动、“粽叶飘香过端午,幸福和谐亲子情”社区亲子活动、快乐夏季亲子运动会、户外拓展之微山湖国家湿地等活动,服务对象及家长参与热情高涨,加强了亲子交流,改善了亲子关系,得到了服务对象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项目成效

1、服务对象个人层面一是贫困青少年有效应对学习压力,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学习成长型小组的开设,一方面解决了贫困青少年放学后无人照料问题,另一方面对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促进作用;二是贫困青少年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发展性小组使服务对象学习到了动手制作、绘画等技能,提升了艺术和文化素养,增进了服务对象与同辈群体及其他群体的沟通能力,提升了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三是促进了家长的亲子能力建设,增进了亲子关系。亲子活动、个案咨询和辅导及定期的家庭教育讲座,有不少家长开始探索自己的成长经历对于现有教育方式的影响,不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

2、社区/社会层面一是形成了专业而稳定的志愿者队伍。项目社工积极链接社区内外部资源,建立了稳定的志愿者队伍。专业志愿者免费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手工、演讲等课程,学生志愿者和家长志愿者则协助专业社工开展小组活动。社工与志愿者形成合力“双工联动”,建立起社区层面的青少年成长支持网络。二是培育了社区领袖。通过一年的服务,项目共培养社区领袖4名,其中青少年领袖2名,家长领袖2名。青少年领袖在暑期夏令营、小组和社区活动中积极发挥作用,提升了组织协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了领袖力。家长领袖除了带领其他家长认真开展志愿服务,还成为项目的宣传者,将项目的服务内容告知其他青少年和家长,并就服务内容给出反馈意见。此外,家长领袖还成为社区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三是构筑起青少年友好社区。项目社工积极倡导青少年友好社区建设,通过各项服务的开展,在社区积极倡导青少年友好环境,使更多的社区居民关注青少年成长与发展,构筑起青少年友好社区。

3、社工能力/专业发展层面一是提升了项目社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项目运作中,项目社工积极扮演组织者、倡导者、协调者、资源链接者等角色,有效提升了社工的策划、组织协调、人际沟通、评估等能力,促进了社工能力的不断提升。二是探索青少年社区发展模式。项目推进过程中,积极探索青少年在社区发展的可能性,青少年在社区中素质能力的有效提升,使社工开始思考在社区层面建立类似于少年宫的青少年服务站的可能性。项目共计开展服务252次,服务社区青少年及其家长、同辈群体8957人次,服务时长达620小时,建立了一处青少年社工服务站,有效促进了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人发展,为其将来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五、项目经验

一是探索了专业青少年社工服务项目助力精准扶贫的模式和方法。通过一年来的运作,微山社工建立了“四社联动”“两工同行”的县级本土发展模式,以生态系统理论、赋权增能等理论为基础,着眼于社区贫困青少年的生活环境建设,有效地将正式系统和非正式系统可以链接的物资资源、精神资源和社会资源集约起来,建立一个正常的社会支持网络,最大限度地补足行政资源的不足,帮助贫困青少年在物资上和精神上“脱贫”,用专业社工项目的方式助力基层扶贫攻坚。同时,社工将能力建设作为服务焦点,一方面可以减轻经济贫困给服务对象带来的负面心理压力,另一方面能力建设更是阻止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二是探索了社工、社区居委会及物业等多领域合作的操作模式。社工进入的社区多为农村社区,居民经济水平不高,对社工的介入存在一定的排斥性。社工结合居委会和物业等不同领域的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分别在提供专业方法、人员招募、场地协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满足了服务对象的不同需要。

三是采用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引入新的服务元素。项目通过运用多媒体宣传、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艺术等多专业、跨领域合作,多面促进贫困青少年能力成长。以社工项目为主体,将社区、学校和各个社区单位通过各种项目活动有效地联系起来,充分调动他们的资源,共同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通过链接团委、妇联、工会、民政、驻地政府等政府资源促使项目落地实施;通过与社区内学校建立共建关系开展青少年能力建设工作,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青少年的社工服务方法;与品牌培训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服务对象开展学习成长型兴趣小组,全面提升贫困青少年能力和素质。

六、项目反思

“手拉手”社区贫困青少年能力建设综合服务项目自实施以来,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仍有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在微山县这样一座县级城市,社区居民公益意识较低。社工是新鲜事物,不仅群众对社工认知度低,就连政府层面对社工也是知之甚少。这导致项目在实施过程遇到落地困难、服务对象招募困难、社区支持力度不够、社区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

2.项目服务内容很多,但是有些服务并不是十分契合项目目标。

3.在项目开展过程中,有时活动计划会与居委会事宜在时间上发生冲突,有些只能延迟甚至取消。

4.社工自身能力仍需提高,专业性和文化敏感性方面还存在较大不足。

下一步,借助已建设好的青少年社区社会工作示范点,微山社工将继续拓展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不断扩大服务地域和服务人群,同时探索青少年社工项目介入全县精准扶贫领域助力扶贫拔寨攻坚,将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打造成为政府联系青少年群体及群众的坚固阵地。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