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社工沉身社区“守在百姓身边”

2016-09-02 14:49   新华日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枫桥街道提供的数据显示,先行试点的白马涧社区服务中心平均每月受理约650件行政审批事项,每位社工平均每月受理约100件,而按照原来的配置,每位社工平均每月只受理约20件,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

原题:让更多社工沉身社区“守在百姓身边”  

近日,家住苏州市高新区枫桥街道白马涧小区的陆文祥需要办理低保补助申请,但原本设在家门口的白马涧社区第二居委会一站式服务大厅去年被撤后,如今要去新设的马涧社区服务中心办理,虽然只要多走不到十分钟的路程,还是让上了年纪的他不理解。“后来才明白,这次申请手续受理后,不用每月跑来领低保补助金,以后社工会亲自送上门,比原来方便多了。”

“通过中心+社区的管理新模式,合理配置社区行政服务资源。”枫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晓春介绍,枫桥街道辖区动迁小区多,其中以老年居民为主,他们的特点是对社区依赖性强但行动不便,为了让更多陆文祥享受“社工守在身边”的便利,去年,街道在白马涧地区试点推出“一中心多社区”的管理模式,把白马涧社区第一、第二居委会一站式服务大厅的行政审批类工作集中到新成立的白马涧社区服务中心,腾出的地方改成居民活动场所,“富余”的社工下沉到了群众身边。

今年38岁的社工陆郁郁亲历了枫桥街道社区治理模式的几度变迁,现担任白马涧社区服务中心专职行政审批社工的她,最早是旺米村村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2004年枫桥街道探索“政经分开”,将原来24村撤村建居为7个社区居委会,她随之被分配到白马涧社区第二居委会一站式服务大厅。“小而全的大厅设有各个条线窗口,辖区居民家门口办事很方便。”但陆郁郁工作久了也发现一些弊端,按规定每个大厅都必须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和办公设备,但需要办事的居民多数人一年只需要来一两次,由于窗口每个条线的工作人员各自守土有责,社工工作日都要在大厅值守,避免有人来办事时扑空。

枫桥街道社区管理中心副主任唐国华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街道7个社区居委会按照12到18人配备,共有153名工作人员,其中共有108名工作人员在一站式大厅等待处理行政审批类事务,超过总人数的70%。“尽管配备了这么多人,各个社区居委会负责人还会经常向我抱怨人手紧缺,希望补充人手。”

七成社工守在窗口,缺少的上门送服务的人,也是百姓最需要的人。枫桥街道选择在重新排列组合中做起了“减法”,通过“一中心多社区”将原来社区居委会负责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计生服务、民政残联等50大类122小项行政审批事务上收服务中心,明晰了服务中心与居委会的权责,中心采用全科社工负责“综合窗口”,比如白马涧服务中心就挑选了6位窗口业务能力强、可以一人承担多项业务的工作人员,承担以前白马涧社区第一、第二居委会32名窗口工作人员的行政审批类工作。

枫桥街道提供的数据显示,先行试点的白马涧社区服务中心平均每月受理约650件行政审批事项,每位社工平均每月受理约100件,而按照原来的配置,每位社工平均每月只受理约20件,浪费了不少人力资源。今年以来,枫桥街道又相继成立了“康佳社区服务中心”、“枫津社区服务中心”,完成了东、中、西全域布局,撤销了所有的居委会服务大厅,从事行政审批的工作人员从原来的108人骤减到如今的20人。

“以前一直‘关’在居委会大厅里‘等生意’,要走进小区居民中间就基本只能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要组织居民喜闻乐见的社区活动也基本只能靠加班加点,群众工作当然不如现在做得好。”操作电脑是55岁的唐桂尧的弱项,实施新模式后,他就从白马涧社区第二居委会一站式服务大厅“下岗”,成了居委会“网格员”,做起了比较擅长的群众工作,主要负责调解居民纠纷、关心贫弱群体,现在每天都要去小区走走,到居民家中坐坐谈谈,被居民称为热心“老娘舅”。

枫桥街道辖区的居住小区建筑面积共500多万平方米,包涵26个动迁小区和21个商品住宅小区,承载着约6万的本地人口和20多万的外来人口,“一中心多社区”模式主要满足动迁小区内“老枫桥人”的需求,而针对商品住宅小区内的“新枫桥人”,街道正在探索 “N+X”的业委会建设模式,通过鼓励居住在小区内的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职人员担任业委会代表,广开言路增强公信力。目前已在怡馨花园试点一年多,小区原本环境脏乱、纠纷频发的困局被破题,该模式下一步将在辖区内全面推广。 (记者 陈雨薇

  • 关键字
  • 社区
  • 责编:姜妍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