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工作的拓展: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的无锡实验

彭秀良 2014-03-20 15:5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1930年6月,该校与江苏省立劳农学院合并,改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先后在黄巷、北夏和惠北三处设立民众教育实验区,进行改造农村社会的尝试,因这三个地点都在无锡附近,故统称为“无锡实验区”,它也可以被看作农村社区工作的一次探索。

1928年,俞庆棠出任江苏大学(当时实行大学区制,江苏大学负全省教育行政之责)扩充教育处处长,决心大力推行民众教育。是年2月,江苏民众教育学校成立,俞庆棠兼任校长;1930年6月,该校与江苏省立劳农学院合并,改称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先后在黄巷、北夏和惠北三处设立民众教育实验区,进行改造农村社会的尝试,因这三个地点都在无锡附近,故统称为“无锡实验区”,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在这三个地方所从事的乡村建设实验也统称为“无锡实验”,它也可以被看作农村社区工作的一次探索。

三个实验区的基本情况

1929年3月,黄巷实验区成立,这是国内第一个设在乡村而以民众教育命名的实验区。黄巷是无锡县城近郊靠近工厂区的一个自然村,有居民128户,分前巷、中巷和后巷,人口总数797人。当时的黄巷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农业经济区域,正处于向工商业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住户的职业也很复杂,但以佃农和工厂工人为主。全村耕地面积不过360亩,全部为地主所有,农民没有自己的土地,田租之高异乎寻常,居民收入往往不能和支出相抵,借贷很严重。

1932年6月,以村为单位的黄巷实验区期满结束,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又选定无锡县第十区(原称北下乡)做新的实验区,定名为“北夏普及民众教育实验区”。全区有342个自然村,总共5893家农户,25392人,耕地430588亩。江苏省立教育学院设立北夏实验区的目的,是“想以乡村民众教育在此做改造乡村社会之区单位的实验”。投入经费每年为13332元,工作人员分专任职员、兼任职员和实习生3种,分别为21人、2人和5人。

惠北实验区是1932年8月正式成立的,下设3个分区,即五河乡、高长岸乡和周龙岸乡分区。后来高长岸乡分区划出,另在梅泾与岸底里两乡设分区,1934年又在王家岩、西漳、胡家渡、杨巷4处新设分区。全区有大小村庄106个,农户4381家,人口32405人,耕地28276亩。每年投入经费8880元,有专任职员6人、兼任职员2人、实习生24人。

这三个实验区的农民大多数是一字不识的文盲,所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把推广民众学校作为首要措施来抓。据实地调查,1929年黄巷实验区有绝对文盲男106人,女210人,两者相加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67.81%;半文盲男104人,女3人,两者相加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22.96%;非文盲仅男43人,只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9.23%。1933年北夏实验区有绝对文盲男6342人,女9638人,两者相加占实验区人口总数的72.72%。惠北实验区的绝对文盲数也在70%以上。普及教育、扫除文盲,既成为无锡实验的首要目标,也就采取了强制性的手段来约束农民接受最低限度的教育。

强力推广乡村教育

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既以民众教育作为工作的重心,它在实验区内也是大力推广乡村教育。与其他实验区不同的是,无锡实验区的乡村教育分出了很清晰的层次,每一层次都有相应的侧重点。

民众学校  民众学校主要是为成年农民开设的,以扫除文盲为重点。这些民众学校大部分是由江苏省立教育学院派人直接创办的,也有一部分是由地方热心人士或公共机关(乡村建设协会、乡公所、合作社、乡村小学等)向实验区申请设立的。从编制上看,民众学校分为成年、青年和儿童三个班次,侧重于成年班,而成年班又分为男子班、妇女班和男女混合班,学制均为4个月。为达到实验的目标,实验区采取各种措施强迫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入民众学校学习,如黄巷实验区曾通过了强迫就学的6条决议:①本村乡民,凡年龄在12岁以上20岁以下者,无论男女,序一律入黄巷民众学校;②乡民就学时间,暂定每周10小时,以不妨碍乡民职业为原则;③乡民就学,不收学费,一切书籍用品概由校内供给;④应入民众学校学习的乡民,如无故缺席,每满一星期,须交纳愚民捐大洋三角,该项捐款由县公安局派警征收,缴存乡公所,充地方公益费;⑤强迫识字时间暂定为一年;⑥此项办法,由改进会通过,并呈报县政府备案施行。由于采取了强迫措施,民众学校的办学成效是相当不错的。

乡村小学  虽然大多数民众学校都设有儿童班,但由于民众学校的儿童教育以补习性质为主,不适合学龄儿童的上学需求,所以各实验区积极想法开设乡村小学。他们一方面要求无锡县教育局扩大乡村小学数量,一方面发动乡民集资兴办协作小学,使原本从来没有小学的村庄也成立了小学,解决了适龄儿童的上学问题。惠北和北夏实验区还进行了二年制义务教育和六年制小学教育四年完成的实验,缩短学习年限,以期训练能应付国难的乡村儿童,达到教育与生活的合一。

青年学园和训练班  青年学园是北夏实验区为弥补民众学校青年教育的不足而创办的,招收的对象是具有民众学校高级班毕业或小学六年级程度的16岁以上的男女乡村青年,学习期限为2年,分一年为忙闲两季偏重不同生产知识的学习。青年学园免收学生的学宿学费,但书籍费每期3元、膳食费每月3元6角均由学生自己负责。青年训练班一般选在农闲季节开办,惠北实验区举办的乡村青年自卫训练班和乡村妇女救护班最具特色,影响也最大。

乡村改进会充分发挥作用

与徐公桥实验区一样,无锡实验区也成立了乡村自治组织,称“乡村改进会”或“自治协进会”。村、镇分别成立各自的改进会,由当地热心公益事业的青年农民组成,一般设干事1人主持会务,全体会员每星期至少开会一次讨论本村镇的建设问题。举凡修桥、造林、筑路、开办小学等地方公益事业,均由该会发动主办,促进了地方自治,保护了实验区农民的利益。

秦柳方是黄巷村改进会的负责人,他的追述清楚地交待了改进会起到的作用:“1929年6月,农田包水人不能将稻田秧水用灌溉机器及时打满,影响禾苗生长,由改进会与包水人严重交涉,取得圆满结果。本村一位丝厂女工受到虐待,由改进会与×生丝厂交涉,厂方不得虐待女工,取得结果,改善了女工的待遇。菜农到三里桥卖菜,经常遭警察勒索、殴打、拘禁、罚款,由改进会向公安局交涉,结果巡警更换,态度较好,也取得胜利。1929年冬,秋禾歉收,只有六成,往年田租除交麦外,一般每亩要交纳租米八斗,甚至九斗,县区规定因歉荒以七斗为最高标准,经改进会向县区请求,减为应以五斗为最高标准,以合法手续获得许可,两村(指黄巷及其邻村张巷—引者注)800多亩农田,每亩减交三斗租米,折价2.4元,黄张两村140余户,本年减轻了1900余元的负担。”(《无锡文史资料》第25辑第53页)

保甲的编制与实验

保甲制度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制度。十户为甲,十甲为保,甲设甲长,保设保长,联保连坐,是为保甲制度。1934年,国民党中政会第432次会议决议,由行政院通令各省市切实办理地方保甲,保甲制度由试验阶段推向全国。

无锡实验区在积极协助保甲编制的同时,还积极从事保甲制度的实验。这些实验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定期召开甲民会议和保甲会议,讨论甲内及保内应革应兴之大小问题;取具联保切结与编订保甲规约,联保切结就是一甲内各家共立切结一张互相联保,保甲规约就是由保甲会议制定或通过乡约或村约,保内所有居民都必须遵守;保甲长的训练,定期或不定期为保甲长开办讲习会或训练班,培养保甲长办理公共事务的能力。

无锡实验区是借助保甲制度推行乡村建设的实验计划,如利用保甲普及教育、推进合作、改良农事、发展副业、修筑道路、讲求公共卫生等等。把农村社区工作与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也算是无锡实验的一大特色。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