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广东省东莞市普惠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余佳平
社工中国网消息:还没到鲁甸开展服务,就常听得葫芦桥、大字塘这两个词。东莞分队来到鲁甸后,立马开展分区走访,我与一男队友负责大字塘安置区,起初在笔记本上每次都会把“大字塘”写成“大字报”,一个非常陌生的名字,它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村子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带着好奇,查阅了广州分队、深圳分队留下的探访记录及相关的家庭关系图,大字塘共有44户,139人,孤寡老人1人,单亲4户,8.03地震中死亡人数8人,原住地在山上,地震后统一在现安置区内。
走访大字塘安置区时,见到27个帐篷整齐的安扎在大路边的菜地上,社长(既村长)告诉我:这是他们村唯一的一块平地,本来44户的,但在下面的只有27户,很多家庭住一个帐篷,社里分到的帐篷本来就不够,还有很多家庭的老人住山上,因为山上还有很多包谷(玉米)、核桃、花椒等经济作物还没采摘及羊、猪等生畜还要人看着,那是地震后村民们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
从第一天走访到快结束,大字塘受灾群众留在我脑海里的印象是热情、纯朴、团结、乐观。每次走访村民们都会主动请社工进帐篷坐坐,并把家里的核桃,洋芋(土豆)拿出来请社工吃,吃了还打包让带走。问到地震时,或者地震后如何打算,他们用叙述的方式来描述地震发生时的情境,而更多的是与我们聊地震后,自家是如何去做、社长如何带领村民们开展自救生产。社工在他们脸上看到最多的是笑容。社工在大字塘重点跟进的一户家庭,单亲母亲,一儿一女,儿子在鲁甸上高一,女儿13岁,在这次地震中去世,母亲左脚也受伤,家里房屋全部倒塌。在每次走访,都会见到这位母亲勤劳的身影,笑着与社工聊着家常,帐篷里堆放着全是地震后,她上山抢收回来的农作物,如常过得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生活。在与她的聊天中听到最多的是“生活还是要过的吗?只要儿子好好的。”在她身上见到了母亲的伟大。
今天之后,大字塘在我印象中更多是坚强、自强。早上8点半,社长带社工上山,去看看地震后的大字塘村,社工在服务结束前,终于有机会,上山去看看那些还在山上住的村民们。一样的山路,同样的人,上山和下山的感觉却截然不同。这样的山路,与我想象的山路完全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一个小山村,再怎么穷,再怎么偏僻,摩托车还是可以开上去的吧,但是上山的路却只是容纳一个人行走的宽度,而且还非常的陡峭,村民们每户都相隔非常远,要走上十多分钟才到。放眼望去,全是倒塌的房屋,稀稀拉拉红白蓝油缣布搭建的简易帐篷,与满山金色的包谷极为不衬。由于交通不便,到目前每户家里的东西都没有挖出来,地震前采摘的花椒、包谷和核桃也都埋在土里,村民们的损失可想而知。但朴实的老人们坚持住在山上,他们担心家里没挖出来的东西被人偷走,自己也想一点点的刨点值钱或者可以刨的东西出来,再加上下面安置区内,自家的帐篷也不够家人住。山上的风很大,余震从来没有消停过,非常危险,建议村民到安置区住,他们就说:“收完这些,可以卖点钱,以后再下山不急”,多么朴实的话语。社工每到一户人家,都会被这样的情境而感动,倒塌房屋刨过的痕迹、村民们身着简陋的衣服、手上满是劳作的痕迹、简易帐篷里杂乱堆放的家当,却把自家最好的拿出来,热情的招呼社工。社工心里酸酸的,很想哭,而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把包里的巧克力、威化饼拿出来,请他们吃,想让甜甜的感觉留在他们心中更长点。
大字塘,一个美丽、安静、祥和的小山村,风光无限,地震却让这个小山村找不回原来的样貌,留下的只有伤痛和回忆。从山上下来后,一提到“大字塘”我的心都会心痛?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