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火德红社工站工作总结

2014-12-18 13:54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火德红社工站于2014年8月底建立,机构通过多方筹集资源,聘请了我们3名专职社工长期驻点工作,并配备一名资深督导,希望可以探索针对地震灾后重建的分阶段的不同工作方法和模式。以此为基础,有效协同政府及受灾民众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及重建工作。

火德红社工站工作总结

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

火德红社工站背景: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是此次8.03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全村大部分村社因为地震导致的堰塞湖、山体滑坡,造成大部分村民只能搬迁至镇上集中安置。李家山村人口3300多人,全村共20个社,集中安置点有10个社,安置人数达1700多人。部分村社如红石岩、王家坡等由于被堰塞湖及山体垮塌掩埋,村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几乎一无所有。除此之外,此次地震还波及到了火德红镇的火德红村、鹊落村、银厂村与南筐村,各村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在云南连心火德红社工站的灾后服务范围的有集中安置点的火德红村与李家山村,火德红村2个社500多人,李家山村10个社1700多人,共有6个片区,离社工站最近的有1公里,最远的如上下大湾社有5公里左右。财物严重受损、伤亡惨重,在这样的灾损情况下,如何更好协助受灾民众顺利过渡,并积极应对灾后重建系列工作,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就非常重要。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火德红社工站于2014年8月底建立,机构通过多方筹集资源,聘请了我们3名专职社工长期驻点工作,并配备一名资深督导,希望可以探索针对地震灾后重建的分阶段的不同工作方法和模式。以此为基础,有效协同政府及受灾民众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及重建工作。

一、火德红安置点需求分析

8.03地震发生之后,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即配合云南省民政厅社工快速评估小组,开展针对鲁甸地震灾后社会工作介入需求,特别针对安置点的需求及社区村落需求进行了评估。在对火德红安置点及村落的评估中发现,此次地震的镇中是龙头山镇,而火德红同样作为重灾区,受到的关注却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云南连心在昆明所服务的流动人口中有部分即来自于火德红。鉴于此,我们最终选定在火德红建立社工站,开展灾后过渡安置及重建的社工介入工作。在前期快速评估及介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安置点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遇难者家属需要进行个案陪伴及哀伤辅导,避免心理问题的爆发。李家山村仅红石岩社、王家坡社此次地震遇难人数近40人,受伤及严重受伤的近50人,家属面对失去亲人与亲人受伤的痛苦需要得到关注。地震发生之后,虽然有红十字会及其他心理干预机构的介入,但这些机构的介入只是短期行为。而面对亲人去世的伤痛及心理问题,有可能会在3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内爆发。因此,心理援助和介入需要一个持续陪伴、发现需求并及时介入的过程。

(二)社区灾前灾后的差异导致的环境不适应。李家山村大部分村社过去居住海拔为1000米左右,但在安置区海拔超过2300米。海拔差异导致气候差异很大,受灾民众从低海拔地区搬迁至高海拔地区,必然需要面对环境的适应问题。从目前来看,由于高海拔地区天气比较冷,受灾民众普遍出现感冒发烧等症状。在即将到来的寒冬,更加需要政府及社会组织的关注,多方筹集资源,为受灾民众募集过冬物资。同时,对于因气候变化出现的疾病,政府及社会组织从医疗及卫生健康宣传等层面也需要协助灾民积极应对。

(三)儿童、老人、妇女、残疾人及地震伤员的服务与照顾需求突出。火德红镇6个集中安置片区包括李家山村与火德红村1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超过2200人,60岁以上老人一共超过200人,0到12岁的儿童有450人,残疾人及地震伤员超过50人,死亡人数近50人。由于李家山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到总村人数近45%,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导致的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及残疾人无法获得较好的照顾,此问题十分突出。再加上地震导致很多家庭财产损失严重,社区弱势人群的照顾更是成了问题。鉴于此,社工结合其自身对弱势关注及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发挥对社区人群进行有效陪伴及照顾服务的作用。

(四)灾后房屋重建、生计重建及文化重建的需求明显。由于大部分搬迁出来的村庄因堰塞湖、山体垮塌等原因,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村落进行重建。那么在新的地方选址建村,民众必然面临着要在什么地方建什么样的房屋,后续的生计考虑,以及面临新的文化适应的问题。这三个方面的重建也是灾后重建的重心。这个过程需要发动民众进行充分讨论,推动社区民主参与决策,以及催生社区自助互助组织进行共同的参与,如此方能真正落实灾后重建的灾民主体性作用。

二、火德红社工站自身定位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灾后工作中,明确的角色定位将直接决定着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成效及保障工作的可持续性。连心火德红社工站在进行社区需求评估及前提工作摸索中,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定位。

(一)协助与桥梁的角色扮演。面对如此大的灾难,当地政府、村民、社会组织,以及我们都是第一次遇到,大家都没有经验。特别是作为连心这样的云南本土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过往也没有灾后介入的经验。在此情况下,我们的定位是一方面要走到受灾群众中去,有效协同受灾民众解决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是协同政府开展相关灾后工作,比如政策宣传,灾民诉求搜集与反馈等。扮演好协同的角色,就不会出现越俎代庖,重复工作等错误。

(二)陪伴支持与社区关系建立。对受灾民众而言,这么大的灾难,不仅遭受到精神上的打击,同时财产也损失严重,各种心理问题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这时候,就需要有专门的社工人员对这些受灾民众,特别是遇难者家属、遭受重大损失的灾民等进行心理陪伴和援助。社工通过日常的走访,表达关心,提供紧急援助,发动社区自助互助,即能较好发挥这种陪伴支持的作用,避免心理问题爆发。

(三)需求评估及资源链接与分发。地震导致了村民财产损失严重,很多村民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物资的需求较大,除了政府提供的救助外,社会企业及爱心人士也有大量资源可以使用。社工可以发挥资源链接的作用,将灾民的需求进行统计汇总,并对外发布物资募集信息,为灾民争取必要的物资资源。同时协助对物资的发放,避免出现资源发放的不公平,减少社区矛盾。

(四)社区自助互助组织的推动和培育。面对大的自然灾难,社区本身也有自己的应对体系。但由于灾区民众外出打工较为普遍,传统的自助互助系统被破坏得较为厉害。如何重新组建社区自助互助组织,提升社区生产自救及自助互助的意识,就需要有外部专业力量的推动。因此,社工可以透过组建不同的小组,参与社区各项公共事务及生产自救活动,提升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民众自助互助。

三、云南连心火德红社工站介入灾区的步骤及大致的工作

结合云南连心过往在社区工作的积累的经验,以及前期与安置点灾民之间建立的信任关系。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探索过渡安置及灾后重建的社工介入经验。

(一)以本地毕业大学生为社工站组员,充分调动和发挥社工站在地化和本土化的优势。云南连心过往积累的社区经验中发现,本地社工能够更与社区老百姓建立关系,能够更好掌握社区需求动态,并且能够更快回应社区问题。鉴于此,在此次机构介入鲁甸地震社工需求评估及介入过程中,就非常重视本地社工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在确定建立火德红社工站之后,机构透过大学及一些志愿者组织网络,物色到了5名鲁甸本地大学毕业生,1位女生即是火德红本地人,其中有2位是社工专业学生,其中驻扎火德红社工站的有三人,如上介绍。机构通过多方资源整合,最终聘请了我们作为机构全职工作人员,投入到鲁甸灾后社会工作介入的工作。在前期通过机构资深社工带领,以及提供一定的专业培训,我们目前在工作站能够独立开展工作。

(二)介入之前的社区调研。机构从8月-9月份重点工作放在前期社区需求的摸底排查工作,目的是为了更好掌握社区基本情况,以及发现重点需要服务的人群及领域。截止10月中旬,火德红社工站6个集中安置片区13个村民小组的基本情况已经摸底掌握,并重点对此次地震较为严重的红石岩、王家坡、索子社及老屋基四个安置点进行社区深度评估。重点对每个社伤亡情况、孤儿及老人状况、残疾人以及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员情况进行了统计,在此基础上制定分人群的服务方法并制定工作的计划。

(三)有特殊人群进行专业陪伴与服务。在前期的社区走访调研中,我们发现这些安置点有患有精神疾病的人、有孤儿、有身体状况不太好的老人、有残障人士、还有一些因地震受伤陆续出院的伤员。这些人除了亲戚朋友或老人照顾外,基本没有太多人关注到。特别又是因为地震自然灾难,社区弱势人群是否能够得到好的关注和照顾,直接影响着灾民的心理稳定。鉴于此,我们连心火德红社工站社工利用自身作为本地人的优势,每天挨个帐篷进行走访,运用聆听、肢体语言、同理、支持社工方法与技巧,与这些特别需要关心的人聊天,舒缓情绪,帮他们做简单的劳动,协助他们购买需要的物资,协助政府物资发放,提供需要的紧急援助等。这个过程不仅让我们更好与灾区民众建立关系,也更好让老百姓感受到社会及政府的关心,舒缓心理压力,缓解灾民的抱怨情绪等。截止目前,工作站陪伴及辅导过的个案如儿童、残疾人、伤员、残疾人及老人等人数超过50个,除心理和精神的需求外,其中一些无人照料的老人与失去父母的孤儿,在物质上的需求是很迫切的,鉴于此,连心社工站结合自身与机构的能力,对这类人群进行排查,最后挑选了34位孤残老人与孤儿作为暂时性帮扶对象,没人发放500——10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此笔资金来自连心中央财政的紧急援助金项目,暂时性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使之在心理、精神及物质上的迫切需求得到暂时的缓解。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