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住院对儿童青少年是一种压力事件,不仅要忍受躯体上的不适,还要适应陌生的医院环境、陌生的人群,随之而来的还有心理的恐慌、紧张、害怕等情绪。某医院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七彩绘本”暑期课堂服务。项目从服务内容、制度、成效方面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得到了科室、家属和患儿的大力赞扬。故在过往的基础上不断升级,依托科室的环境和医护人员的支持,注入医二代的志愿力量,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技术,让项目的设计、开展和成效得以更好的沉淀和展现。
一、项目需求分析
(一)社会规范性需求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升居民健康素养,鼓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促进与健康教育。因此医务社工可以联合医务人员力量,共同开展患儿健康宣教服务。
(二)医院和科室需求
《深圳市医院医疗服务“双改善双提升”年行动计划(2023 年-2025 年)》项目41条指出,要完善医务社工和志愿者服务联动发展模式,合理利用社工和志愿者工作平台,多途径多形式推行志愿者服务。科室也希望医务社工能为患者和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因此医务社工希望联合志愿者资源,协同开展患儿及家属支持性服务。
(三)患儿和家长需要
生病住院对儿童青少年既有身体不适、又有心理压力,每一位生病孩子背后,都是忧心忡忡的父母和长辈,因此医务社工计划在暑期期间开展住院部暑期课堂,打造生活化住院模式,缓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压力,丰富住院生活,提升住院体验,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
(四)医二代志愿者志愿服务需求
医二代志愿者有社会奉献的需求,希望在暑期的空闲时间,做有意义的志愿工作,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医二代志愿者因父母在医院工作,熟悉医院和科室环境;而且同属儿童青少年群体,能同理患儿身心不适,更容易在服务过程中,奉献爱心,贡献志愿力量,为患儿及家长创造美好生活。
二、理论方法
(一)认知发展理论
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和自我探索,形成了4种认知发展结构,根据社工的调查,住院期间的患儿年龄主要在3-12岁期间,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和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前运算阶段患儿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和符号,具体运算阶段期表象特征为能理解具体和实际的情境,进行逻辑推理,住院患儿认知发展过程在已有图式观念的基础上,经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可以从排斥住院走向适应住院。
患儿因身体不适来到医院,日常对医院的害怕、焦虑、恐惧情绪内化为对输液病、针筒、白大褂的等实物的害怕和拒绝,根据认知发展理论,若患儿住院中体验到的,不仅仅是打针吃药旧有生活、还有感兴趣的游戏活动,有好玩的、有趣的、惊喜的住院新生活,新旧图式的转变,可以带动患儿以接纳、包容的态度去适应住院生活,做到生理和心灵、治疗和生活的平衡。
(二)游戏理论
皮亚杰的游戏理论认为儿童通过不同的游戏类型来展现他们的认知结构,根据游戏与认知的发展过程,皮亚杰将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0-2岁)、象征性游戏(2-7岁)、规则游戏(7岁-11、12岁),认为游戏可以通过同化作用在想象中改造现实,获得情感方面的满足。
根据该理论,医务社工根据患儿的年龄设计游戏形式和内容,考虑到患儿年龄多在3-12岁之间,象征性游戏适合认知阶段在年龄2-7岁的前操作期的患儿,规则游戏适合具体操作期的7-12岁的患儿,均适合安排在暑期课堂中,因此在游戏选择上,医疗手工游戏、绘本、绘画、益智类桌游、科学小实验、魔术、绘本等成为主要选择项目,患儿可以开心的享受游戏过程,忘记治疗烦恼、得到情感支持和关爱。
三、服务目标
(一)目的:
在“医护社”联动的基础上,纳入医二代志愿者,让患者在参与暑期课堂的过程中,积极构建住院新图式,并在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改变对住院的不良图式认知,积极与新环境达成和谐共处,做到治疗和生活的平衡统一。
(二)目标:
1、创造住院新体验,以游戏治疗帮助患儿梳理住院新图式,改善不良住院认知
图式结构;
2、邀请患儿和家长参与暑期课堂,探索住院新形式,在参与过程中内化和适应
住院生活,平衡治疗和生活。
3、营造良好的住院氛围,缓解家长和科室的照料压力。
4、组建、培育一支医二代志愿者队伍,并通过让其实践成长为志愿者的骨干力量。
四、实施过程
(一)构建趣味空间,营造温馨暑期氛围
服务大厅是患儿和家属走出电梯便能看到的地方,首先医务社工在服务大厅设计了以“快乐童年”为主题的墙贴,包含各种形状的小丑气球、动物图片,颜色选择上以暖色调的黄色、红色、粉色、橙色等为主,营造可爱活泼的空间氛围,给与患儿和家属视觉上的享受和心理上的舒适感;同时将桌椅均匀摆放大厅中间,以此满足活动的使用需求,也反映了趣味空间是与病房互补的功能区域。整体空间构建,以满足和创造一个集氛围、功能和美观性于一体的空间环境。
(二)培育志愿者骨干力量,打造“医二代”志愿者双工联动实践基地
在“医护社”联动的基础上,以医务社工为中心,青少年“医二代”志愿者为主,社区志愿者为辅,积极挖掘和培育志愿者骨干力量。同时依托科室,构建双工联动实践阵地,作为志愿者的医二代青少年们,自带青春活力,在科室很容易和处于陌生环境的患儿相处,他们在实践中发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在阵地上陪伴患儿熟悉和适应住院生活。
(三)开展主题活动周,打造“生活化住院”模式
1、时间生活化。暑期课堂作为公益课堂,在时间安排上,首选在患儿放暑假的时候集中进行,一来在院患儿有时间参与,不必担心学业;其次青少年志愿者有时间服务,参与实践活动;同时考虑到患儿下午时间较多,因此连续三周每天下午14:00-17:00在住院大厅开展,为开放式服务,患儿和家属可自由参与。这样的时间设计,符合患儿参与日常服务的规律,让患儿更容易接受。
2、医疗生活化。医务社工邀请患儿和家长共同参与暑期课堂,通过医务人员的讲解,患儿可以了解医疗器械的医学作用;通过医务社工讲解,患儿学会如何用医疗器材来制作常见的喜爱的物品,从了解到实践,患儿用可爱、童真和健康代替冰冷和害怕,重新构建医疗器械的新图示,用新观念取代旧观念,心理得到放松、情绪得到释放。
3、参与生活化。培养患儿活动参与习惯,模拟孩子暑期生活规律,白天玩乐与学习,晚上睡觉与休息,减少因住院带来的生活不规律、活动不规律等,让患儿“生活化住院”,更快融入住院生活。
4、人员多元化。多方共同关爱患儿,能缓解患儿和家属的住院压力。医护人员、医务社工和志愿者以患儿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儿服务,患儿多与大家交往,能建立情感纽带,感受住院安全和温暖,也能在参与不同活动时,调动和提升适应能力。微笑的面容、关爱的动作、丰富的内容,让患儿对住院从害怕变成期待。看到患儿适应住院,家属的照料压力也能缓解和释放。
5、游戏年龄化。做游戏是小朋友的天性,在游戏设计上,结合患儿年龄状态和认知发展特点,以象征性游戏和规则游戏为准,“我是小医护”、“我是小小实验家”、“我是小小魔术家”互动性高、自主性强,主题丰富,包含了医疗手工、健康绘本、益智游戏、健康宣教、建军节主题活动、竹编画、科学小实验、魔术学习、绘画体验等,丰富患儿住院生活,增强身心康健,提升健康素养。如此设计下,患儿项目参与度非常高、住院氛围较为和谐、在参加者意见反馈表中,通过参与服务,100%患儿和家属都感到开心,情绪得到了舒缓与放松。项目期间,共计约250人次参与了本次服务。
|
活动时间和内容设计 |
||||
我是小医护(志愿者协助) |
7月22日 主题活动:启动仪式 1、领导讲话 2、医疗手工:《小猪存钱罐》 3、手工diy宫扇 |
7月23日 1、绘本讲读《我们的身体》 2、医疗手工:《绵绵之鱼》 3、自由阅读 |
7月24日 1、绘本讲读《身体里有个小火车》 2、医疗手工:略 3、自由阅读 |
7月25日 1、绘本讲读《汤姆住院》 2、医疗手工:略 3、自由阅读 |
7月26日 主题活动:“我是小医护”绘本活动 1、绘本讲读《医生的魔法药箱》 2、医疗手工:略 3、DIY草帽 |
我是小小实验家 (志愿者参与) |
7月29日 桌面游戏: 《欢乐对对碰》 《拔毛运动会》 《uno》《情绪管理训练》等 |
7月30日 桌面游戏: 《欢乐对对碰》 《拔毛运动会》 《uno》《情绪管理训练》等 |
7月31日 科学小实验: 1、科学小实验组装 2、自由阅读 |
8月1日 主题活动:八一建军节编画活动 1、老兵志愿者分享从军经验 2、非遗竹编画 |
8月2日 科学小实验: 1、科学小实验组装 2、自由阅读
|
我是小小魔术家 (志愿者带领) |
8月5日 1、绘画体验 2、魔术学习 3、自由阅读 |
8月6日 1、涂色体验 2魔术学习 3、自由阅读 |
8月7日 1、水拓画制作 2、魔术学习 3、自由阅读
|
8月8日 1、医疗手工制作 2、魔术学习 3、自由阅读 |
8月9日 1、所有剩余物资一起制作; 2、为孩子发放奖状和奖品 |
五、产出与成效
(一)满意度和评价度总体较高
服务对象满意度和评价高。三周服务,活动满意度在100%,患儿认为通过参
与,开开心心的,不但结识了新朋友,收获了新友谊,还忘记了住院的烦恼。科室对本次项目依然给与高度评价,活动结束后在医院护理部平台进行大力宣传,医务社工在各微信群同时进行转发。在团委和科室支持下,2024年7月-8月开展的第二期“七彩绘本”暑期课堂中,与去年相比,志愿者参与率提升56.25%,服务对象参与率提升40%,合计约300余人次加入本次项目。
(二)复制性和推广性整体较强。
“暑期课堂”形成了一套志愿者培训制度,既有医务社工带教模式,又有社区志愿者带教模式,“医二代”志愿者经过培训辅导,能迅速对项目进行整体了解和介入,加快项目推进运营。在财务管理方面,项目经济支持和物资主要来自于基金会,医务社工及时与基金会对接,确保财务透明和项目正常开展。服务管理方面,项目形成了较好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绘本、乐器和绘画材料”等物资的管理制度,能保证物资合理有效的运用。服务过程中及时进行总结和文书整理,执行记录健全完善,做好服务档案管理。项目整体运营,简单易操作,复制性和延续性强。
(三)双工联动,骨干培育
优秀志愿者培育,服务中涌现了许多优秀的青少年志愿者、社区志愿者,本次项目中的“医二代”志愿者们总计50人次,骨干志愿者15人次。他们有积极带领活动的,有开心教患儿和家属做手工的,也有的是用自己的爱心去陪患儿做游戏的,他们都在小小岗位上,为患儿和家属留下了美好的影子。这其中有这样一位青少年志愿者,他在第二期服务中,连续3周坚持参加服务,从最开始的陌生,到最后的独挡一面,在最后一周全程负责活动推进和新志愿者带教,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他曾表示开学后还要一如既往做志愿者,不仅在深圳,还要在上大学的新疆,奉献爱心。优秀深圳志愿者的种子,在阵阵春风吹拂下,吹到各个地区,在那里生根发芽。
(四)多方协作,再接再励
在医院团委和科室的支持下,在基金会的资助下,在志愿者的协助下,本次项目顺利开展,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发挥了促进和支持功能,形成合力,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期待日后能共同为患儿创造更多爱心服务。
六、总结与反思
(一)志愿者在多团队协作中的角色定位
通过实践回看,本次服务中的青少年志愿者成功有效的补充了医务社工力量,在制度、组织和价值的有机统一下,医院、社区、社会多方联动,医务社工、志愿者、医护人员、患者、家属有机结合,实现多主体协同发展,达到微观和宏观的有效结合。志愿者除了协助者外,新增了统筹者、管理者、社工助手的角色,他的角色定位取决于项目发展的过程,前期他们是协助者,历经培训和实践,提升自身能力,掌握实践技巧;中期作为参与者,发表建设性意见,推动项目发展;后期作为协助管理者,可以带领项目做好后期运营与结尾工作。在通过有效培训和评估后,志愿者可以作为医务社工志愿工作的后备力量。
(二)游戏治疗推动患儿恢复与健康
游戏作为符合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重要工具,实质是儿童同化和顺应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的工具之一。儿童早期认知结构随年龄变化而发展,患儿的身心发展并不成熟,同时大部分医院环境设计是参考成人习惯设定,这增加了患儿适应难度,若通过设计贴近患儿日常生活的环境,贴合生活规律和习惯的诊疗内容,以游戏为媒介,站在孩子的角度来诊疗,弱化治疗的不适感和冰冷感,则可以帮助患儿加快适应医院环境,加快患儿身心健康恢复的效率。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