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智慧社区”从愿景走向现实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慧社区正在悄悄从愿景走向现实。姑苏区民政局在积极推进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的进程中,相继实施建设了“虚拟养老院”、“社工管理系统”、“幸福便民网”等与社区业务相关的“互联网+”系统,下辖各街道则先后开展建设了“数字沧浪”、“民意快车”等一大批热点项目,各种智能化的社区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了“人在路上走,事在网中办”的高效、快速的办事效果。
居家服务用上“二维码+GPS”
八年前,姑苏区首创社会化运作的居家服务模式,运行该服务的虚拟养老院通过八年的时间,建立了1个中心17个服务站的连锁运营格局,一线服务员发展有261名,她们的身影遍布全姑苏区167个社区居委会,已覆盖到15817户老人家庭,让近1.5万位老人享受到“居家保洁、买菜做饭、陪同就医、洗澡擦身、换季整理等一系列服务,总服务104.7万次。
如何管理一线服务员并为老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是姑苏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断思考的问题。2011年,该中心引进专业研发团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虚拟养老院系统平台;2012年基于云计算的新版虚拟养老院系统上线;2013年平台引入二维码+GPS应用模块;现在,虚拟养老院的信息平台已是一个集合运用现代通信、数据处理、智能呼叫、电子地图、GPS定位、二维码、手机APP、微信平台、门户网站等现代科技为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平台,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标准优化和系统更新,并将智能化系统引入了日间照料模式。如今,虚拟养老服务员在上门服务、服务完结时只需扫描一下二维码,便可记录下她的来去时间。在服务员离开15分钟后,居家乐服务中心的话务员会进行电话回访,询问老人的意见。每次服务前,话务员通过系统平台提前一天提醒老人。居家乐的规范化作业与人性化服务已获得了民政部科技创新奖、中国社会创新奖等国家、省、市、区达40多项荣誉。
社工队伍实行网上动态管理
目前,姑苏区共有1588名社区工作者,在现在数据化、信息化的时代,社工队伍的管理也要与时俱进,让现代科技为我们的社工服务。姑苏区社区工作者统计系统自运行以来,从一开始的只有社工的基本信息和资料,到现在可实现社工职务的跟踪、社工队伍的结构动态管理,如某街道某社区近期的人员变化、职务变化,我区取得社工师资格证人数等等,都可通过该系统一目了然。
今年,为探索符合姑苏区实际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发展模式,让社区工作者队伍能更职业化、专业化,我区成立了社区工作者协会,协会成员的汇集,初期便是通过社区工作者统计系统来对成员们进行考察的,社工们的学历、年龄、工资、职务等都是考虑的因素,确保社工协会的人员配备能够为我区整个社工队伍起到积极的作用,带动社区工作者们加强自我管理和为民服务,真正实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
动动手指便可网罗社区事
日前,姑苏区城北街道通过“幸福e站”建立了一个以自愿为基准的“互联网+”社会服务网络,该平台通过公益众筹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服务群众、推进共治。社区各类组织和个人通过时间币积分作为激励,借助“幸福e站”成为参与者即可通过线上进行服务需求的申请和服务认领的发出,线下进行“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居民互助服务”、“志愿公益服务”等综合性服务。接下来万达社区将作为“互联网+幸福e站”的试点,打造一个集实体社区服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一体的智能化服务型社区,破解社区工作任务重、资源相对有限、服务群众效果不理想的难题,让社区“最后一公里”服务进入信息高速时代,提升为居民服务的能力和绩效。
留园街道以“互联网+”的思维,在全区率先推出移动互联网APP——《社情E记》。一方面在手机客户端上实现社情日志记录、居民信息管理等功能,另一方面使用WEB系统,可浏览查询社情分析管理、基础数据管理等动态信息。以已试点的观景社区为例,自4月初 APP 上线以来,观景社区“社工走访频次”总计134次/人;“走访区域”在观景新村小区地段总共125次,其他区域9次;“被访人男女比例”为68比66,后续跟踪服务9次。《社情E记》充分发挥了社区服务“互联网+”式的高效便捷、即时互动特点,实现了社情、民情的动态更新,方便社区及时做好后续跟踪等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