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小景,女,15岁,母亲是精神障碍患者,在她2个月大时失踪,并且一直没有联系,父亲于她9岁时因病去世。服务对象初三在读,有一个大学在读的哥哥,两人均由爷爷奶奶抚养,除一名姑姑偶有关心外,再无其他亲友支持。服务对象及其哥哥均被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对象,并每人每月领取救助金1870元,爷爷奶奶每月有人均2000元的基础退休金,无其他家庭收入来源。服务对象学习成绩长期处于中下游且偏科严重,数学常不及格,对于是否考取高中等未来规划感到迷茫。爷爷奶奶年事高,且奶奶有轻度听力障碍,沟通不便,与服务对象存在明显代际沟通问题,对服务对象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心理支持,无法理解她的困惑与压力。哥哥平时住校就读,兄妹间陪伴互动少,情感较为疏离。加上父母长期缺位导致服务对象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难以形成安全的情感依恋,表现出不敢与人直视、常常戴带着口罩遮挡面部、回避人际交往等不自信、自卑特征。
二、分析预估
1.学业困境与升学迷茫:服务对象学习成绩不理想且偏科,尤其对数学不感兴趣且常不及格,模拟考试中常因基础题失误及压轴题卡壳受挫。面对中考,她对“能否考上高中”“未来学什么专业”毫无规划,陷入“想努力却不知从何下手”的迷茫状态,学习动力逐渐不足且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
2.心理调适能力不足:因学业压力及家庭环境,她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并向老师申请独自一人坐教室最后,鲜少与同学互动。考前出现失眠、心跳加速等躯体化症状。由于服务对象性格内向,不愿展现自我,不愿向家人或同学倾诉,负面情绪积压,进一步影响学习和生活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3.经济压力与资源匮乏:家庭收入仅靠救助金及退休金,除承担兄妹二人的学业及就在校餐等生活开支外,爷爷奶奶自身还有固定的医疗费用支出,故家庭生活较为困难,没有多余的资金来改善生活,家庭收入仅能覆盖基本开支,无力购买额外学习资料或支付辅导费用。
4.支持系统薄弱:服务对象长期缺乏父母双亲的关爱,家庭支持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爷爷奶奶年事已高,无力提供学业指导,且经常负面评价服务对象;哥哥住校对其学业关注也较少。服务对象接触的同辈群体难以给予正向支持,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断层,未能形成协同支持网络。
三、服务计划
服务目标
1.总目标
针对服务对象在学业、心理、经济和社会支持等多方面的需求,本案例通过“个案管理”模式,通过系统性支持,帮助其顺利度过“初升高”关键阶段,全面提升个人发展能力和心理支撑力,并构建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最终致力于实现服务对象在学业、心理、社会适应等多维度的综合成长,为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分目标
(1)通过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和弱势学科强化训练,帮助服务对象掌握高效学习策略,提升学业成绩,缓解升学压力,确保其顺利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节奏。
(2)结合心理辅导和优势挖掘,帮助服务对象克服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心和心理韧性,使其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并逐步建立自我认同感。
(3)通过经济援助、学习资源对接等方式,减轻其家庭负担,保障基本生活和教育需求,避免因经济压力影响学业发展。
(4)重塑社会支持网络,强化家庭、学校、社区等重要微观系统功能,帮助服务对象与重要关系系统的良好互动和彼此支撑,形成稳定的情感依托和发展环境。
三、服务过程
(一)建立学业支持系统,树立学习信心。
服务对象处于“初升高”的关键期,学业是当下的主要人生任务,社会工作者发挥支持者及经纪人角色,协调家庭、学校及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对象学业提升,顺利完成“初升高”阶段。
一是联动社会资源,链接大学生志愿者对服务对象提供每周2次的一对一学业辅导,帮助服务对象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攻克弱点学科,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保持密切沟通及时给予辅导场地及学习物资支持;二是联动学校,社会工作者多次探访学校,让学校知晓服务对象情况,并争取带班老师的重点关注,与老师建立“每周学业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服务对象的学业情况及表现,对服务对象取得了进步及时给予强化;三是联动家庭,针对服务对象奶奶经常表达“她已经被学校放弃了,不管怎么样都考不上高中了,也不知道将来咋办”等负面评价,社会工作者一方面与爷爷奶奶沟通改变消极评价,多给予服务对象鼓励和包容;另一方面让其家庭了解该学业阶段的重点,与其哥哥取得联系,推动大学在读的哥哥对服务对象的给予学业督促和指导;四是搭建信息互通桥梁,社会工作者协调多方之间的互动及信息互通,并协同督促服务对象学业,及时对服务对象取得的向上改变给予鼓励和赞赏。在持续一个学期的学业跟踪中,服务对象逐渐掌握了学习方法,不再畏惧弱势学科,建立了学习信心。直观表现为服务对象的成绩显著提升,综合成绩从第一次测评的230分提高到期中测评的310,在最后的中考中成绩达到437分,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
(二)分析学业方向,扫除未来规划迷障。
在中考结束后,社会工作者针对服务对象“无学业生涯规划,无未来就业方向”的状态,帮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探索、专业和职业分析。
一方面职业兴趣测评,在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量表帮助服务对象通过可视化结果发现其潜在兴趣领域,并与服务对象就专业喜好的自我感受及家人建议情况进行会谈,最终秉持“案主自决”原则,尊重服务对象的最后选择“美术设计”的专业方向。二进行专业就业分析。社会工作者收集并与服务对象及其家属解读目标高中的招生政策、分数线及特色课程、专业方向,帮助服务对象从面对升学的迷茫无助转变为现在树立了明确的就读方向及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大大提升,目前服务对象已经被理想高中录取。三是建立良好职业规划心态。依据增能理论,社会工作者不断肯定服务对象的能力,服务对象的学习态度从被动应付转为主动规划,期间也让服务对象明白专业选择需要综合个人喜好与就业前景,让服务对象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并为之付出努力,帮助服务对象明晰了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三)增强心理韧性,克服焦虑自卑心理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服务对象自我同一性扩散,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心和正常的社交,时常表现出无力感。为此社会工作者通过“心理支持+成功经验+环境改善+实践强化”等多维度进行实务介入,帮助服务对象增强心理韧性,建立自我同一性。
一是给予心理支持。社会工作者定期与服务对象进行个案会谈,通过支持性、影响性技巧鼓励服务对象表达,倾听服务对象心声,并通过同理心、自我披露、信息建议等技巧给予服务对象情绪支持,注重给予服务对象被理解、被接纳的心理支撑,服务对象从常常沉默不言到后期主动约社工倾诉自我的转变实现了打开自我心扉的关键一步,同时在面对考试等考前焦虑状态,社会工作者运用“ABC”理性情绪疗法让服务对象正确看待考试结果,并教授“478呼吸法”等技巧帮助服务对象学会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缓解了焦虑情绪。二是体验成功经验。社会工作者从“优势视角”出发,发现服务对象喜欢并擅长硬笔书法,为此,提供相关练习资源,并鼓励服务对象参加“民族百花·百花少年”全国青少年美术作品比赛,最后获得了“银星”荣誉。这一经历让服务对象极大提升了自信,认知到自己也是“能发光的人”。三是环境改善。一方面学习环境改善,除了老师的日常学业关注外,学校在全校大会上针对服务对象的进步进行了公开表彰,让服务对象体验到了积极的学习环境,此外社会工作者与其所有亲密关系家属包括姑姑均一一沟通,让家人多给予服务对象鼓励,而不是“打压式教育”,同时也让服务对象理解长辈的不易,经过介入,家庭关系及氛围得到了改善,服务对象也逐渐摒弃了“身世羞怯”的自卑感。四是实践强化。为进一步支持服务对象自我肯定和扩大社交,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参加青少年暑期托管班的志愿服务,担任硬笔书法助教为小朋友开展书法课堂,这一举动也获得了社区及居民的感谢,服务对象体验到自我价值感实现的快乐。
(四)改善生活质量,缓解生活成本压力
服务对象家庭收入来源单一,且爷爷奶奶均患有基础疾病需长期服药,哥哥每学期还有八千元左右的学费支出,加上兄妹俩的生活费,家庭经济拮据。服务对象也根本没有任何改善生活和获得其他辅导学习的机会。为帮助缓解生活成本压力,社会工作者通过“链接资源+压缩成本”的形式,服务对象生活质量,为服务对象积极链接和获取政策、学校、社区等多层面支持。
一是学校政策支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就读初中积极联系,争取帮扶政策,最终帮助服务对象进入了教育帮扶学生名单,落实了学杂费减免政策,学校为服务对减免了每学期180元的学杂费、每餐8元的午餐费和学习资料打印费,累计节省家庭开支近2000元。一系列帮扶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学校及社会的温暖,也实实在在减少了生活成本。二是社区暖心关怀。通过社会工作者积极介入沟通,社区居委会将服务对象家庭纳入了重点关注对象,社区工作人员经常上门探访嘘寒问暖,每逢节假日等送温暖服务时,都会照顾服务对象家庭,在得知服务对象顺利考取高中时社区工作者们为其祝贺。服务对象家庭生活得到改善同时,也传递了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三是社会慈善关爱。社会工作者依托街道社工站“爱心中转站”公益服务,为爷爷奶奶及服务对象分别圆梦“微心愿”,包括为服务对象赠送了书包、作文书、鞋子,并带领其体验乘坐空轨等服务,为爷爷奶奶送去了衣服、米油等物资。来自社会上的爱心资源送达了服务对象家庭,各界的关心支持让这个原本暗淡失色的家庭重新绘上的暖心色彩,家庭对抗生活压力的信心得到了提升。
四、总结评估
本案例以一名面临学业、心理、经济多重困境的“初升高”青少年为服务对象,社会工作者秉持“助人自助”理念,通过精准链接资源、提供专业情感支持、挖掘内在优势、改善外部环境四管齐下,不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了迫切的学业升学问题,更在其心理赋能、人格健全、社会适应等长远发展层面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授人以渔”的根本目标,取得了显著且全面的服务成效。
(一)学业发展方面:从落后畏惧到自信达标,实现跨越式进步。
通过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学业支持系统,服务对象的学业能力和学习动能的飞跃进步。成绩显著提升,服务对象成功达到高中录取分数线,标志着学业干预的根本性成功。学习方法与信心建立,通过针对性课业辅导、家校反馈机制,服务对象掌握了有效学习方法,克服了对弱势学科的畏惧感,建立了坚实的学习信心。学习动力转变,从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规划,学习内驱力得到极大激发。
(二)生涯规划方面:从迷茫无助到目标清晰,提升自我效能感。
通过社会工作服务介入,成功引导服务对象完成了从迷茫到清晰的探索过程,服务对象拥有了“我相信我能规划我的人生,我拥有探索、决策和应对变化的能力”的自我掌控感,这是一种可持续的、终身受用的赋能。在与服务对象的个案会谈和职业探索中,服务对象从毫无规划到明确发展方向,并基于“案主自决”原则,确立了未来的专业方向,帮助服务对象树立了“负责自己人生”的正确价值观。
(三)心理成长方面:从自卑焦虑到自信从容,建立自我同一性。
服务对象处于青少年时期,该人生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接纳自我和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性,通过多维度心理赋能,服务对象的心理韧性和自我认同感得到质的提升。服务过程中,服务对象情绪管理能力增强,服务对象能有效缓解考试焦虑,介入前出现的考前失眠、心跳加速等躯体化症状基本没有再出现。改善睡眠,情绪趋于稳定,自信心获得极大提升。书法获奖及暑期社会实践等“成功经验”让其坚信自己是“能发光的人”。服务对象从沉默寡言到主动社交,成功打开心扉,自我认同感和社交意愿明显提高。
(四)环境支持方面:从压力孤立到温暖包容,构建支持性网络。
服务对象的家庭、学校、社区等系统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形成了良好的支持生态。家庭氛围优化,成功扭转家庭的“打压式教育”模式,家人转变为鼓励与包容,家庭关系更加融洽。学校支持强化,获得了学费减免、午餐免费等实质性政策支持,并通过公开表彰获得了积极的校园认同感。社区社会关爱延伸,被纳入社区重点关怀对象,获得社会爱心资源,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增强了对抗困难的信心。
五、专业反思
1.赋能而非给予。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从引导服务对象自主制定学习计划、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到鼓励她与哥哥、朋友沟通压力,均体现了增权赋能的理念。相比于直接提供答案或物质,培养服务对象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帮助其实现从被动接受帮助到主动规划未来的长远转变。
2.情感支持与专业服务双轮驱动。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初期曾担心过度关怀会影响专业边界,但实践证明,对于服务对象这样的孩子而言,专业界限内的深度关怀与温暖支持,对其十分重要。当服务对象感受到社会工作者不仅是来解决问题的人,更是真心为她好的人时,对于学习计划的配合度、对服务的接纳程度都显著提升,这种正向的反馈正是源于彼此之间的情感信任所带来的。
3.多重问题介入中的个案管理模式运用。在面对多重问题需求的服务对象时候,需要注重整合性、协调性和持续性服务,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支持。社会工作者要发挥“服务协调者”等多重角色,通过跨部门协作帮助服务对象高效获取所需资源,避免服务碎片化。通过定期评估和动态调整服务方案,确保干预的精准性和可持续性,最终促进服务对象在个人能力、社会功能及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系统性提升,实现“助人自助”的专业目标。
作者:武汉东湖高新区九峰街道社工站 陈喜枝 王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