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潘先生与陈女士结婚已有15年,育有一儿一女。潘先生因工作性质需频繁出差,陈女士则留在家中操持家务,承担起家庭主妇的责任,原本二人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然而,由于潘先生长期在外,这段看似平静的婚姻出现了裂痕,潘先生逐渐陷入婚外恋之中。陈女士发现后,情绪激动,难以接受丈夫背叛的事实,吵闹着坚决要与潘先生离婚。然而,潘先生却拒绝结束这段婚姻关系,双方各执一词,矛盾迅速激化,最终演变成家庭暴力的悲剧场景,两人在激烈的冲突中甚至出现互殴行为。在此过程中,陈女士情绪极不稳定,陷入了痛苦与愤怒之中。这不仅对他们夫妻关系造成了严重伤害,也为整个家庭,尤其是年幼的女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家庭陷入困境,陈女士遂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二、寻解治疗
寻解治疗聚焦于服务对象的问题,将服务对象视为是自身问题的专家。在这一模式下,社工不追问服务对象问题产生的根源,而是与服务对象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目标定位之后,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并与服务对象一起构建一幅未来的画面。针对陈女士的实际状况,社工依据寻解治疗中的三条黄金定律——“如无破损,且由得他”“知其可行,宜乎多做”“知其不行,另寻它法”,巧妙运用例外情境、奇迹问句、刻度问句、应付问句、关系系统问句以及继续拓展问句等专业技巧,精心制定服务计划。通过这些方法与技巧,助力陈女士舒缓负面情绪,改善家庭关系,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情,找回生活的动力。
三、社工介入解除危机
(一)建立信任关系,开启改变之旅
寻解治疗模式作为一种短期的实践模式,极为重视与服务对象的沟通,将其视为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也是能让整个服务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社工这一阶段的任务是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在首次面谈时,社工凭借专业素养与真诚态度,成功与陈女士建立起深厚的信任与专业联系。通过深入交流,社工了解到陈女士因丈夫出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冲击,深陷愤怒、失望与不甘心等复杂情绪的泥沼。在面谈的过程,社工运用平等、尊重、同理、接纳等技巧,赢得陈女士的信任,陈女士愿意主动与社工倾诉自己目前的困境,也坦然向社工诉说自身的情绪,社工遵循“如无破损,且由得他”的原则,;以案主意愿为准,不得强加”问题“;未得对象允许,不得 旁涉其余。“与案主同步”,取得信任,主动建立合作工作关系,这次面谈为后续介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谈结束后,社工为陈女士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家庭作业:“在下次见面之前,希望你能完成一项观察任务,仔细留意你丈夫在面对你们之间发生的事情时,哪些行为是你期望再次出现的。下次见面时,将观察结果告诉我。”同时,社工着重向陈女士传递乐观情绪与希望感,始终强调聚焦未来的解决方案,而非执着于过去已然存在的问题,以此引导陈女士逐步走出情绪困境,积极面对生活。
(二)描述问题,探寻婚姻困境的解决之道
寻解治疗强调服务对象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社工要明晰服务对象关注的问题,着重强调心理健康,避免将问题病态化,积极挖掘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
在与陈女士的工作过程中,社工运用刻度问句,询问陈女士其丈夫对她实施家暴的次数,同时了解上次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即观察丈夫面对他们之间事情时,哪些行为是她期望再次出现的。陈女士反馈,丈夫减少了与她的口角,并且对她有了细心呵护的举动。
社工:这次会谈结束后,你想要如何改善现状呢?
陈女士:我实在不想再困在这种糟糕的情绪里了,我想离开这个家,不想再这么痛苦。
社工:经过今天的交流,对于往后的生活,你有什么想法吗?
陈女士:我现在没工作,身边还有两个孩子,要是我真离开了,孩子该怎么办呀?我需要好好思考一下。
随后,社工进一步询问,旨在探寻陈女士内心的真实想法,引导她转变思维方式,从关注问题转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向。社工在询问关于问题相关事情时,遵循寻解治疗原则,不追问导致问题的根源,而是专注倾听陈女士的描述,引导她进行“问题解决取向”的谈话。在此过程中,社工引导陈女士思考“解除婚姻会怎么样”,促使她反思自己可以采取的行动,以此增强她在处理婚姻问题上的主动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成熟的目标,寻找改变的方向
寻解治疗中的奇迹问句,专注于服务对象对未来的导向,引导服务对象转变视角,看待问题不再是问题,通过引导其想象问题已然解决,进而描绘出理想的生活状态与自身行为表现。
社工在协助陈女士的过程里,巧妙运用奇迹问句等技巧,运用假设性问题展开提问,并提出假设性的解决办法,给予陈女士思索与猜测的空间,促使她探寻达成目标的途径。社工问道:“假设困扰你的问题突然消失,奇迹发生了,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陈女士思索后表示:“我肯定会特别开心,心里再也没有烦恼。我们一家人会出去旅游,我依旧在家安心相夫教子,积极地面对生活。”
在此过程中,社工担当起引导者的角色,借助奇迹问句,引领陈女士设想问题解决后的美好情景,助力她勾勒出一幅摆脱困扰、充满希望的积极生活画卷。这不仅激发了陈女士内心深处改变的动力,更让她明晰了自己作为家庭主妇的价值。
随后,社工通过关系问句,进一步了解潘先生对未来生活的看法。结果发现,潘先生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愿意与陈女士共同面对婚姻问题,携手构建美好的生活。这一反馈极大地增强了陈女士解决问题的信心,让她切实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放松感与充满希望的憧憬。
(四)探寻“例外”,点亮希望之光
在寻解治疗中,“例外情境”是核心问句之一,其关键在于寻找问题不出现或减轻的情况,找出引发例外条件和行为,予以复制,扩展和善用。正如所言:“一把新的万能钥匙,寻找例外情境可以知道那些可以再创造不同的不同。”社工与陈女士一起寻找目标已经达成的情况,以及问题减轻或者没有发生的情况。
社工:当你遭遇这些事情,问题还没解决的时候,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呀?
陈女士:我当时选择了沉默。其实心里特别难受、特别伤心,但一看到两个孩子,又看到丈夫有改变,我就心软了,就这么挺过来了。
社工:那之前你情绪特别低落的时候,是怎么调节的呢?
陈女士:我会去逛街、购物,还会找朋友喝茶倾诉,这样能让自己开心点。
社工:看来这些办法挺有效的呢,还有呢?
陈女士:我会把注意力都放在两个小孩身上,这样就不会那么沮丧了。
期间,社工运用应付问句、寻找例外技巧以及继续拓展问句等方式,询问陈女士过去应对低落情绪的方法。社工善用陈女士的资源、关注现在及未来取向等核心理念,充分借助陈女士自身的资源,包括她的动机、行为、社交网络、所处情境以及个人特性等,以实现她期望达成的目标。在此过程中,社工与陈女士紧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社工还帮助陈女士回顾过往成功应对困境的经历,极大地增强了陈女士改变现状的信心与决心。
(五)结束会谈时反馈,构建美好生活
在结束会谈环节,社工秉持“知其可行,宜乎多做”的原则,密切留意案主陈女士尝试解决问题的方式与成效,对积极有效的行为予以鼓励与推动。社工巧妙运用刻度问题,精准评估陈女士情绪或行为的变化程度,进一步激励其持续践行积极有效的行为。
社工:如果以10分为满分,你会给现在的丈夫打几分呢?
陈女士:7分吧。我感觉自己正慢慢走出之前的困境,丈夫现在对我更加关心,整个家也变得愈发和谐了。
社工充分利用陈女士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助力她实现改变,深入探索她所采取的有效行动,并鼓励她继续坚持。借助刻度问题引导陈女士为丈夫打分,不仅帮助她切实评估解决方法的实际效果,还促使她摆脱负面情绪,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与此同时,社工也鼓励陈女士的丈夫给予妻子更多关怀,为生活增添仪式感。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陈女士成功从负面情绪中走出,心理状态得到积极转变,为未来的生活做好了充分准备。
(六)评估进展,展望未来
在服务过程告一段落后,通过电话回访的方式,对陈女士一家的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在回访交流中,鼓励陈女士一家放眼未来,由过去的成功出发,积极展望未来。
四、反思
寻解治疗对案主主动性要求较高,在本案例里,陈女士具备积极改变的意愿与能力,使得治疗得以顺利推进。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案主可能由于各种原因(严重的心理创伤、习得性无助)缺乏主动寻求改变的动力。此外,案主所处的家庭环境对其改变动力的影响不容小觑。以陈女士为例,若潘先生始终不思悔改、不知过错,陈女士很可能会随之丧失改变的意愿。
由此可见,社工在运用寻解治疗时,不能局限于此单一模式,需灵活结合其他理论,进行全面综合考量。应秉持“人在情境中”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将案主置于其所处的家庭、社会等多元环境中进行审视,全方位把握案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从而提供更为适配、有效的专业服务。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