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概述
欧某,47 岁,2013 年赴惠州打拼,2017 年成功创办锂电池加工厂,事业发展顺遂。2020年7月突发脑出血,导致左侧肢体瘫痪;叠加新冠疫情冲击,工厂经营难以为继最终倒闭。家中两个儿子分别就读小学和幼儿园,家庭经济重担全由妻子微薄的文员薪资承担。双重打击下,欧某陷入长期消沉,自我封闭近三年,与外界极少联系,就业意愿几近丧失。
2023 年康园社工介入后,联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职业指导师等专业人员组建服务团队,为欧某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经过系统干预,欧某逐步走出心理阴霾,成功融入康园集体生活;肢体功能在针对性训练中显著改善;就业信心与技能同步提升,最终于 2024 年底顺利入职惠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辅助岗,家庭经济压力大幅缓解,生活态度重回积极向上。
本案例以心理社会治疗理论和优势视角理论为核心指导,通过跨专业协作从心理、生理、职业、家庭等多维度提供支持,助力服务对象实现 “破茧重生”。
二、问题与需求分析
(一)心理适应需求
欧某因突发疾病导致身体功能丧失、事业中断,出现严重的自我认同危机:对残疾状态的排斥、对失败经历的自责,使其长期回避社交,甚至拒绝与家人深度沟通。需通过专业心理干预帮助其接纳自身状况,重建自我价值感,恢复与外界互动的勇气。
(二)身体康复需求
左侧肢体瘫痪直接影响生活自理与职业能力:手部抓握力仅能完成轻微动作(如握笔但无法书写),平衡功能差(独立行走需辅助工具),无法完成拧瓶盖、搬动物品等基础动作。需通过针对性训练提升左侧肢体肌力、关节活动度及平衡能力,为就业储备生理基础。
(三)职业重建需求
脱离职场 4 年,欧某面临三重困境:一是身体条件限制原有岗位适配性;二是锂电池行业技术更新快,需补充新知识;三是缺乏残疾状态下的求职技巧(如如何向雇主说明自身能力边界)。需明确适配职业方向,补充技能缺口,强化求职竞争力。
(四)家庭支持需求
家庭月收入仅依赖妻子月薪 4000 元,需覆盖两个孩子学费、生活费及欧某康复开支,经济缺口显著。妻子因兼顾工作与家庭照料长期处于高压状态,需通过提升欧某就业收入优化家庭经济结构,缓解系统性压力。
三、理论指导
(一)心理社会治疗理论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状态与社会环境是动态交互的整体,解决心理问题需结合 “人在情境中” 的系统视角。在本案例中,从心理层面,聚焦欧某因疾病和失业产生的负性循环,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其重构认知;社会层面,针对其社会支持网络断裂问题,分阶段重建社会连接;环境层面,协调家庭环境支持,引导家人改变互动模式,强化 “环境支持个体” 的正向循环。
(二)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理论强调 “聚焦能力而非缺陷”,认为每个个体都拥有未被发掘的资源与潜能。在本案例中,通过 “生涯叙事” 工具引导欧某识别自身优势,如多年锂电池行业经验等;将其 “创业经验” 转化为求职优势,在简历和面试中突出可迁移能力;结合其技术背景,链接资源让其学习新知识,将原有优势升级为复合竞争力,增强岗位适配性。
四、案例目标
1.心理层面:2 个月内愿意尝试参与康园集体活动,3 个月内主动参与至少 1 次康园集体活动,6 个月内能在 10 人以上场合自主表达观点,建立稳定的社交自信,与家人恢复深度沟通;
2.生理层面:6 个月内左侧手部握力提升至可完成书写、操作键盘;独立行走平衡能力达标(无需辅助工具行走 300 米);
3.职业层面:8 个月内明确适配的职业方向并补充相关技能缺口;12 个月内获得稳定就业岗位,且与自身技能匹配度达 80% 以上,持续就业3个月以上;
4.家庭层面:通过就业使欧某月收入不低于 4000 元,家庭月可支配收入提升 50%,缓解妻子的压力,改善家庭氛围。
五、服务开展
(一)跨专业团队协作机制构建
组建跨专业合作团队,明确分工与协作流程 —— 社工担任 “个案管理者”,统筹服务进度;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干预;康复师制定康复计划;职业指导师对接就业资源,提供就业指导。
开展多维度评估,如社会融入能力评估、活动能力评估、职业能力评估,每月进行一次联合评估,动态调整服务方案。
(二)心理社会功能重建
信任关系建立(第 1-2 个月):社工每周上门探访 2 次,采用 “非指导性倾听” 的方式,耐心倾听欧某的心声,接纳他的负面情绪,比如对他说 “我理解你现在觉得生活没意义,换作是我可能也会这样”,避免急于劝说他 “振作”。同时,邀请他参与 “低压力活动”,如观看康园手工展、听同伴分享录音等,逐步降低他对社交的抵触情绪,让他慢慢感受到外界的温暖和善意。
认知重构(第 3-4 个月):心理咨询师开展 8 次个体辅导,运用 “ABC 理论” 分析负性事件。例如,将欧某 “我瘫痪了 = 人生完了” 的想法重构为 “瘫痪是身体变化,但我的经验和智慧还在”。组织 “优势拍卖会” 活动,让欧某列出自身优势,如 “会修电池”“懂成本核算” 等,由同伴 “竞价”(用虚拟币换取其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他 “我有价值” 的认知,让他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
社交技能强化(第 5-6 个月):开展 “情景模拟训练”,设置 “职场沟通”“邻里互动” 等场景,让欧某通过角色扮演练习表达技巧,比如 “我左手不太方便,麻烦您递一下文件”。安排他担任 “康园辅助性就业指导员”,为中心学员提供辅助性就业指导服务、整合链接辅助性就业资源等,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提升社交自信,逐渐适应与他人的交流合作。
(三)精准化康复训练
评估与计划制定(第 1 个月):康复师通过肌力测试(左侧上肢肌力 2 级,下肢 3 级)、平衡功能评估(Berg 平衡量表得分 35 分,低于正常标准),制定了三阶段计划。初期(1-3 个月)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如左手腕旋转、手指屈伸,预防肌肉萎缩;中期(4-6 个月)开展抗阻训练,使用握力器、弹力带提升肌力,通过平衡垫训练改善稳定性;后期(7-9 个月)进行功能性训练,如用左手操作鼠标、拧螺丝等,对接职场需求。
训练实施与督导:康复师每月 2 次指导训练,详细示范动作细节,比如 “握力器发力时用前臂带动手指,而非仅用手指发力”。社工每日通过视频监督欧某训练打卡,记录相关数据,如 “握力器单次可捏 5 下→15 下”,并及时反馈给康复师,以便调整训练强度。同时,对家属开展 2 次康复培训,确保他们掌握辅助技巧,如帮欧某拉伸时的力度控制等,保障家庭训练的效果,让欧某在家庭中也能持续进行康复训练。
(四)职业支持体系构建
职业方向定位(第 3-4 个月):职业指导师结合欧某的技能背景与身体条件,经过深入分析和研究,筛选出 “锂电池研发辅助岗”“技术文档编写岗”“生产流程优化顾问” 三个适配方向,并向欧某详细介绍每个方向的特点和要求,供他参考选择。
技能强化(第 5-8 个月):链接线上课程、书籍等资源,引导欧某学习锂电池安全标准、智能化生产流程等新知识,弥补他脱离职场期间的知识缺口,提升他在相关领域的专业素养。
求职准备(第 9-10 个月):对欧某的简历进行优化,突出他攻克技术难题、降低成本等成果,弱化身体状况描述,让简历更具竞争力。开展面试模拟,设计 “如何解释 4 年职场空白”“如何展示左手操作能力” 等问题,训练他的正向应答,比如 “这 4 年我在康复的同时也关注行业动态,自主学习新理论知识”,帮助他在面试中更好地展现自己。
岗位对接与适应(第 11-12 个月):与多家企业沟通岗位适配性,为欧某寻找合适的工作机会,最终帮助他入职某科技公司 “研发辅助岗”(该岗位允许灵活办公,且需熟悉传统工艺的人员)。在欧某入职后的前 3 个月,团队每周跟进 1 次,了解他的工作情况,协助解决职场适应问题,让他能更快地融入工作环境。
六、主要成效
结合案例目标,欧某在各层面均取得显著进展,具体达成情况如下:
1.心理层面:达成预期目标。欧某在 2 个月内愿意尝试参与康园集体活动,3 个月内主动参与了康园的文体娱乐活动,6 个月时能够在 10 人以上的 “励志故事分享会” 等场合自主表达观点,建立了稳定的社交自信。同时,他与家人的关系也得到改善,恢复了深度沟通,成功走出心理困境,变得自信开朗,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
2.生理层面:达成预期目标。3 个月内,欧某左侧手部抓握力有所提升,能完成更精细的轻微动作;6 个月时,左侧手部握力提升至可完成书写、操作键盘;9 个月内,独立行走平衡能力达标,无需辅助工具可行走 300 米,且能完成拧瓶盖等部分基础生活动作。肢体运动功能的提升为其就业提供了良好的身体条件;
3.职业层面:达成预期目标。8 个月内,欧某明确了 “锂电池研发辅助岗” 这一适配职业方向,并通过学习补充了相关技能缺口;12 个月内成功入职惠州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辅助岗,该岗位与他的技能匹配度达 80% 以上,截至目前已持续就业超过6个月,实现了稳定再就业;
4.家庭层面:达成预期目标。欧某入职后月收入达到7000元,家庭月可支配收入较之前提升了175%,大幅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妻子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也得到减轻,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七、服务反思
1.跨专业协作模式高效赋能:组建的社工、心理咨询师、康复师、职业指导师团队,通过 “个案管理者统筹 + 月度联合评估” 机制,实现了心理干预、康复训练、职业指导的无缝衔接,精准匹配服务对象各阶段需求,为多维度支持提供了稳定框架。
2.优势视角应用激活内在动力:通过 “生涯叙事”“优势拍卖会” 等方式,帮助服务对象重新认识自身创业经验、行业资源等优势,将 “身体缺陷” 的负向认知转化为 “能力挖掘” 的正向行动,为职业重建奠定了心理基础。
3.分阶段目标设定提升服务实效:将心理、生理、职业、家庭层面的目标按时间节点拆解为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如从 “尝试参与活动” 到 “主动社交”),让服务对象在逐步达成目标的过程中积累信心,形成 “小进步 — 大改变” 的良性循环。
4.家庭与社会支持网络协同发力:通过家庭治疗调整互动模式、链接康园集体资源重建社交连接、对接企业提供适配岗位,构建了 “家庭 — 机构 — 社会” 的多层支持网络,为服务对象的功能恢复和就业适应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八、后续规划
1.定期回访巩固成果:每月 1 次电话回访欧某,了解其工作适应和家庭生活情况,及时解答疑问;每 3 个月进行 1 次面谈,评估服务效果并提供必要支持。
2.推广优势识别工具:将案例中 “优势拍卖会”“生涯叙事” 等实操方法整理成简单手册,在康园中心内部推广,帮助其他服务对象挖掘自身潜能。
3.建立岗位信息共享群:联合 3-5 家合作企业建立微信群,定期发布适合肢体障碍者的岗位信息,为有就业需求的服务对象提供直接对接渠道。
4.开展家庭支持经验分享会:邀请欧某妻子参与 1 次康园家属分享会,介绍家庭支持中的实用技巧(如简单康复辅助方法),为其他家属提供参考。
作者:惠州仲恺高新区心星园残疾人技术培训就业服务中心 曾梦霞、李少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