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下“童心守护·家社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赋能项目实践探索

张丽丽 2025-07-31 15:5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摘要: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1979),详细阐述了“童心守护·家社共育”草埔西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赋能项目的实践过程。该项目聚焦青少年个体、家庭与社区三个关键层面,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活动,覆盖社区群体700人次,有效促进了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实践表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1979)的多层面协同干预模式,是提升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家社共育的有效路径。

摘要:本文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1979),详细阐述了“童心守护·家社共育”草埔西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赋能项目的实践过程。该项目聚焦青少年个体、家庭与社区三个关键层面,通过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活动,覆盖社区群体700人次,有效促进了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实践表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1979)的多层面协同干预模式,是提升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促进家社共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青少年心理健康;社区工作;家社共育;实践模式

一、引言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健康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青少年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家庭矛盾等。这些问题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已成为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2023年,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提升为国家战略,提出“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强化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1]

根据青少年成长的需求,为了预防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同时为了提高社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力,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的发展,社区社工开展了“童心守护·家社共育”青少年心理健康赋能项目。该项目在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1979)的指引下,聚焦青少年个体、家庭与社区三个关键层面,精心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生态系统理论[2]概述

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1979)由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嵌入在相互关联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的过程。这些环境系统从内到外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一)微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直接接触和参与的环境,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等。这些环境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个体在这些环境中与他人进行互动,形成各种关系和经验。例如,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二)中观系统

中观系统是指微观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例如,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学校与同伴群体之间的联系等。中观系统的良好运行可以促进个体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和发展,反之,则可能导致个体出现适应困难。

(三)宏观系统

宏观系统是指个体所处的更大的社会文化环境,如文化、社会价值观、法律法规等。宏观系统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背景和框架,影响着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的运行。例如,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教育政策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项目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分别从青少年个人、家庭和社区等方面开展服务,通过一系列活动来改善这些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项目背景与目标

(一)项目背景

草埔西社区是一个人口密集的社区,青少年数量较多。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社区内部分青少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同时,部分家长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技巧和心理健康知识,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此外,社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资源相对有限,缺乏系统性的干预措施。

(二)项目目标

个体层面: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知识水平,增强情绪管理能力,培养积极的价值观和品德,提升个体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家庭层面: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情感联系,提高家长的亲子沟通技巧和心理健康意识,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区层面:提升社区居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区氛围,整合社区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和支持。

四、项目实施过程

(一)青少年个体层面

1.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情绪管理提升

为帮助青少年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绪管理方法,项目整合清水河街道专业心理教师资源,在社区举办多场心理健康讲座和情绪管理小组活动。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心理教师通过生动的案例和通俗易懂的讲解,向青少年系统地介绍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如常见的心理问题、情绪的产生机制等。同时,还传授了一些实用的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积极的自我暗示等。

情绪管理小组活动则采用了小组互动的形式,促使青少年在交流分享中深化对情绪管理方法的认知与掌握。小组成员们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活动,模拟生活中遇到的情绪问题场景,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通过这些活动,青少年不仅系统学习了心理健康知识,还掌握了控制和合理宣泄情绪的有效方法。例如,在第三节的“情绪表达”,小组成员通过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然后与其他成员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学会更好地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情绪。

通过这些活动,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更多的情绪管理技巧,能够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

2. 独特心理体验与减压方法探索

开展曼陀罗绘画心理疗愈工作坊以及运用舒尔特方格结合视觉、听觉、触觉等多元方法的专注力训练活动。在曼陀罗绘画心理疗愈工作坊中,青少年通过绘画曼陀罗图案,将内心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出来。绘画过程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心理宣泄和自我探索的过程。通过与绘画作品的互动,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舒尔特方格专注力训练活动则结合了多种感官刺激,通过让青少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提高他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这种多元方法的训练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独特的心理体验和减压途径,有助于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3. 价值观塑造与品德培养

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为了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念,项目利用节假日开展了爱国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在爱国教育活动中,通过观看爱国主题电影和爱国主题活动,让青少年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感恩教育活动则注重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引导青少年学会感恩父母、老师和社会,通过制作感恩卡片、为家人做一件小事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家庭关系层面

1.亲子情感增进与关系改善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为了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联系,改善亲子关系,社工通过组织亲子游戏、家庭工作坊等活动形式,为家长和孩子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

在亲子游戏中,家长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种有趣的游戏,如接力比赛、亲子跳绳等。在游戏中,家长和孩子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例如,在接力比赛中,家长和孩子需要密切配合,才能顺利完成比赛。通过这个游戏,家长和孩子学会了相互协作,提高了团队意识。家庭工作坊则更加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度沟通和交流。在工作坊中,社工引导家长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倾听对方的意见和建议。例如,在“家庭沟通”工作坊中,家长和孩子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家庭中常见的矛盾场景,然后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通过这些活动,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亲子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家庭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2.家庭教育指导与支持

为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能力,项目还为家长提供了家庭教育指导与支持服务。社工通过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养方法和技巧。

在家庭教育讲座中,专家向家长介绍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如何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育。例如,专家提醒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不要过分强调成绩,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例如,有些家长反映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不知道如何引导。社工通过与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为家长提供了具体的建议和方案,帮助家长解决了实际问题。

(三)社区层面

1.心理健康宣传与意识提升

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普及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项目在社区开展了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通过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向社区居民介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如何预防和应对心理问题等内容。宣传展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吸引了众多居民的关注。宣传手册则详细介绍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居民可以随时取阅,带回家中学习。此外,还邀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社区举办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为居民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提高了社区居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了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区氛围。

2.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提升

为了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项目组织青少年参与社区环境卫生整治、关爱高龄老人、文明劝导等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

在社区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青少年们拿着扫帚、垃圾袋等工具,对社区的街道、公园等公共场所进行了清扫。通过这次活动,青少年们不仅改善了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还增强了自己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关爱高龄老人活动则让青少年们走进老人家中,为老人送去温暖和关怀。青少年们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为老人表演节目等,让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通过这次活动,青少年们学会了尊重老人、关爱他人,培养了善良、有爱心的品质。

文明劝导活动主要针对社区内的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青少年们在社工的带领下,在社区的主要路口和公共场所进行巡逻,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及时劝阻。通过这次活动,青少年们提高了自己的文明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同时也为社区的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五、项目效果评估

(一)青少年个体层面

通过在青少年个体层面开展的一系列活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了有效的情绪管理方法,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通过问卷调查,得知90%的青少年掌握了3种合理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的方法;90%的青少年了解了情绪的基本知识。通过前后测问卷调查,青少年在自我情绪管理方面的得分从3分提高到了8分,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社工通过观察和交谈,青少年的价值观和品德观念也得到了培养和塑造,他们更加爱国、感恩、有责任感。

(二)家庭层面

通过亲子关系量表和家长的反馈,发现亲子关系得到了显著改善。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亲子情感联系更加紧密。家长们表示,通过参加亲子活动和家庭工作坊,他们学会了更好地与孩子沟通和相处,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三)社区层面

通过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和社区活动的参与度统计,发现社区居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显提高。社区内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氛围更加浓厚,居民们更加愿意为青少年提供支持和帮助。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活动,青少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得到了提高,培养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社区的环境卫生状况得到了改善,文明程度得到了提升,形成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六、项目经验与反思

(一)项目经验

资源整合:整合街道的专业心理教师资源和社区的其他资源,为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通过与专业机构和人员的合作,提高了项目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多维度干预:从个体、家庭和社区三个层面入手,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活动,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干预体系。这种多维度的干预方式能够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不同需求,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

互动参与:注重活动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青少年和家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游戏等形式,提高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活动的效果。

 (二)项目反思

项目持续性: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项目周期有限,部分活动的效果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未来需要建立项目的长效机制,确保项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个性化服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现不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需求存在差异。部分青少年可能需要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持,但目前项目在这方面的关注还不够。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个体差异的评估和分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务。

社区资源利用:虽然在项目中整合了一定的社区资源,但社区资源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社区内其他组织和机构的合作,拓展社区资源的利用渠道,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服务和支持。

七、结论

“童心守护·家社共育”草埔西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赋能项目在生态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 1979)的指引下,通过聚焦青少年个体、家庭与社区三个关键层面,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针对性强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项目不仅提高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改善了亲子关系,还提升了社区居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营造了良好的社区氛围。

然而,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未来的工作中加以改进。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完善项目方案,加强资源整合和个性化服务,我们相信能够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同时,本项目的实践经验也为其他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项目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八、展望

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童心守护·家社共育”项目,进一步拓展项目的服务内容和范围。加强与学校、医院等机构的合作,建立更加完善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同时,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服务和宣传活动,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便捷性。此外,还将加强对项目的评估和研究,不断探索适合社区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方法,为社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更多的力量。

 

[1] 教育部, 等十七部门. 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关于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Z/OL]. (2023-04-27)[2025-06-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2305/t20230511_1059219.html 

[2] 布朗芬布伦纳. 人类发展生态学[M]. 曾淑贤, 刘凯, 等, 译. 台北: 心理出版社, 2010.

(作者:张丽丽 深圳市龙岗区正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督导:陈嘉欢)

  • 关键字
  • 责编:段冬蕾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