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成长,伴我同行——运用增能理论 提升低收入家庭中的青少年抗逆力

2025-05-06 16:26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策划组织的“‘韧’性成长,伴我同行”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小组应运而生,旨在通过6次小组活动,帮助这些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

一、案例背景

F地区内B社区是一个公租房社区,自2020年3月成立以来,已入住4100余户家庭。在这些家庭中,有超过400户的低保家庭,以及残疾人和空巢家庭等。对于青少年而言,尤其是来自低收入家庭的青少年,培养抗逆力显得尤为关键。抗逆力的培养有助于他们更有效地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增强心理韧性,减少负面情绪和行为问题,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在此背景下,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策划组织的“‘韧’性成长,伴我同行”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小组应运而生,旨在通过6次小组活动,帮助这些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促进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

二、案例分析

(一)理论依据

增能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积极互动,认为个体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成长和生活所需的能力,从而利用环境中的资源和机会,进一步促进个体的成长。对于B社区的低收入家庭青少年而言,他们面临着自信心不足、人际沟通障碍和情绪管理困难等多重挑战,这些困境往往源于家庭、社会和个人层面的多重因素。小组的设立旨在通过积极的个体与环境互动,帮助青少年克服自信心不足、人际沟通障碍和情绪管理困难等问题,挖掘他们的优势和潜能,提升自我效能和自信。小组活动不仅促进心理发展,还关注社交、学习和家庭互动,创造条件让青少年在参与中学习表达、解决问题和情绪管理,以增强抗逆力,助力他们健康成长,有效应对生活挑战。

(二)调查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这些青少年在抗逆力方面的现状,我们进行了小组前测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这些青少年抗逆力特点如下:

1.应对与恢复能力方面:50%男性和女性青少年适应变化能力中等(平均3分),自我恢复能力弱(平均2分),处理情绪能力中等(平均3分)。

2.积极心态与信念方面:35.7%青少年相信自己能应对困难,21.4%感到信仰支持,35.7%对自己的成绩感到骄傲。

3.目标导向与坚持方面:42.9%相信自己能实现目标(平均3分),71.4%知道寻求帮助的途径,64.3%喜欢在解决问题时起带头作用,85.7%会尽最大努力应对困难(平均3分)。

4.决策与自我认同方面:7.1%能幽默看待事情,78.6%能作出艰难决定,7.1%依赖直觉决策。

综上可见,这些低收入家庭青少年在抗逆力方面既有优势也有不足。需要针对他们的薄弱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抗逆力提升小组活动,帮助他们增强自我恢复能力、提升积极心态与信念、加强自我认同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困难。

三、服务计划

(一)小组目标

1.总目标:全面增强低收入家庭青少年的抗逆力,提升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2.分目标:

(1)增强面对困境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通过小组活动和互动,帮助组员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引导组员设定小目标并逐一实现,从而积累成功经验,提升自我效能感;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组员的问题意识,教会他们如何识别和分析问题。通过模拟情境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组员练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3)促进情绪管理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教授组员情绪管理的技巧和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他们学会调节情绪。鼓励组员分享自己的情绪体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4)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活动,增进组员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引导组员学习倾听和表达技巧,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二)小组性质

成长性小组。

(三)服务对象

针对14名B社区7至12岁F地区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孩子们同样处于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关键时期,需要特别关注这一年龄段儿童的抗逆力培养,通过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来帮助他们建立起积极的心态和应对挑战的能力。

(四)小组时间

2024年10月13日—10月27日,上午9:30—11:30,共计6节小组活动,为期三周。

(五)小组活动计划

单元(节)次

单元(节)名称

单元(节)目标

主要活动内容

1

出发,自我认识启航!

1、小组成员相互初步了解,进行活动破冰,建立凝聚力与归属感;

2、通过一系列的自我探索活动,帮助组员深入了解自己。

3、帮助组员正确认识和了解抗逆力。

4、进行前测问卷收集,为后续活动提供参考。

1.活动场地布置、签到。

2.社工自我介绍,告知组员此系列活动的主题、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

3.前测问卷填写。

4.破冰游戏:起飞,纸飞机!5.制定小组契约。

5.观看“当幸福来敲门”视频,帮助组员认识抗逆力。

6.分享与总结。

2

第二站,ABC情绪岛

1、帮助组员识别和表达不同情绪,理解情绪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学习情绪ABC理论,帮助组员学习改变非理性情绪。

2、提升组员基本的情绪管理技巧,减少负面情绪的影响。

1.内容回顾和活动介绍。

2.破冰游戏:情绪配对

3.认识ABC

4.情绪管理技巧学习。

5.分享与总结。

3

第三站,逆境剧场

1、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增强组员面对逆境时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帮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认识逆境是成长的一部分,能够应对它们。

2、培养组员在逆境下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的决策能力,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1.内容回顾与活动介绍。

2.情景剧规则介绍(社工进行情景剧活动规则介绍)。

3.组员情景剧设计与展示。

4.分享与总结。

4

第四站,资源桥

1、通过深入挖掘个人优势和可用资源,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增强他们在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2、使青少年能够识别和利用各种资源来有效应对逆境,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从而在遇到障碍时能够更加冷静和有策略地应对。

1.内容回顾与活动介绍。

(社工简要回顾上一节小组活动的核心内容,并介绍本节小组活动的主题和目标。通过提问或让组员分享他们对资源和优势的理解,引出本节活动的主题。)

2.破冰游戏:拼凑宝藏

3.“我有,我可以”

4.情景模拟

5.分享与总结

5

第五站,沟通花园

1、培养合作决策类游戏,培养组员人际沟通习惯,通过沟通交流完成游戏任务。

2、发掘自身优势,并关注他人优势,了解在面对挫折时优势优点的重要性,提高组员自信心。

  1. 内容回顾与本次活动介绍。
  2. 花园露营
  3. 优点轰炸
  4. 分享与总结

 

6

落地,抗逆力小镇!

1、总结组员在小组活动中的学习和成长。

2、通过优点拍卖会提高组员的自我效能感,增强组员自信心。

3、回顾六次小组全部活动成果,带领组员展望未来,强化组员的抗逆力成长效果。

4、处理离别情绪。

5、对小组成员进行后测测试和满意度调查,进行结果评估。

  1. 内容回顾与活动介绍。
  2. 热身游戏:大风吹
  3. 小镇竞拍会

4.展望未来

5.总结与展望

6.填写后测问卷

四、服务过程

(一)准备阶段

在小组活动正式拉开序幕之前,社会工作者投入了大量精力进行周密的筹备工作。包括挑选安全适宜的场地、准备物资,并通过公开渠道招募成员,同时执行严格的筛选流程以确保成员符合标准。他们重视与家长的沟通,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家长的期望和担忧,并根据反馈调整活动方案。社会工作者制定了详细的活动计划和时间表,设计了家长跟进环节,并在活动期间定期与家长沟通,反馈孩子表现,必要时调整策略。每次活动后,他们还会访谈组员,收集反馈以优化活动。

(二)开展过程

小组首次活动于10月13日举办,主题聚焦于自我认识和情绪管理。活动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破冰游戏和自我介绍,帮助14名7-12岁来自北焦家园社区的低收入家庭孩子快速融入。他们通过互动学习倾听和表达,为培养抗逆力打下基础。随后,通过电影片段和讨论,孩子们理解了抗逆力的重要性,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它。活动不仅增进了友谊,也让孩子们初步了解了抗逆力。

第二节活动中,社会工作者教授了ABC情绪管理理论,并通过案例和活动帮助青少年理解和应用。小组设计的情境练习让青少年在实践中学习情绪管理,识别并调整不合理信念,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第三次活动为“逆境剧场”,组员们参与了情景剧模拟环节,通过模拟日常生活中的情景,孩子们扮演不同角色,识别问题,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角色扮演激发了参与热情,锻炼了观察力和逻辑思维,通过讨论,组员们学会了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技巧,为未来独立应对挑战打下基础。

第四节活动“资源桥”关注资源认识和问题解决。社会工作者引导孩子们认识家庭、朋友、学校和社区资源,并通过讲解和实例分析,帮助他们理解如何在困难时寻求支持。情景模拟环节让孩子们练习利用资源解决问题,增强资源意识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活动不仅提供知识和技能,还培养了孩子们坚韧和探索的精神。

第五次活动主题“沟通花园”,孩子们通过完成挑战性任务来学习有效沟通的重要性。他们学会了倾听、表达观点和团队协作,这些经历提升了他们的沟通技能和团队精神,并培养了开放包容的态度,为未来的人际交往打下了基础。

最后一节“抗逆力小镇”,竞拍环节成为焦点。组员们获得虚拟货币,通过智慧和策略竞拍喜爱的物品。他们必须合理分配资源,并在关键时刻作出明智决策。竞拍的紧张和激烈让孩子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功竞拍后,组员们展现出自豪和喜悦,这不仅肯定了他们的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活动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引导组员总结并展望未来,鼓励他们将所学应用于生活,继续成长。同时,我们巩固和提炼了小组活动的成果,让这次经历成为孩子们宝贵的记忆,激励他们在未来道路上勇敢、自信地前行。

五、服务评估

(一)过程评估

初期通过问卷和访谈收集基线数据,为评估设基准。小组活动中,社工用观察、讨论和个案追踪监测参与度、学习和抗逆力。定期评估与家长和组员合作,提供指导。观察显示参与者积极性高,知识和团队技能有进步。个案追踪表明部分人面对困境更积极。社工针对评估问题调整活动内容,建立反馈机制,鼓励参与者提建议,以优化后续活动。

(二)结果评估

1.目标达成情况

结合前测与后测问卷的具体数据可见,“韧性成长——增能理论在低收入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小组”在多个方面均实现了既定目标,有效地提升了成员们的抗逆力。

在应对和恢复能力方面,小组活动显著提升了成员的适应能力和信心。在适应变化方面,成员的自我效能感从21%增至100%。在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上,成员自评的比例从50%上升到62.5%。此外,应对压力和恢复力的自我评价也有所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从43%增至50%,快速恢复的比例从21.43%增至62.5%。

在积极心态和信念方面,成员逻辑思维、感知能力以及抗压和坚持精神具有显著增强。在前测中,21.43%的成员相信命运或上帝,后测时这一比例上升至75%,表明成员解决问题的决心显著增强。能够应对任何情况的成员比例从35.71%增至62.5%,有信心面对挑战的成员比例也从42%增至75%,显示成员面对困难的信心显著提升。此外,认为事情总有原因的成员比例从42.86%增至100%,愿意尽最大努力的成员比例从28.57%增至75%。

在目标导向和坚持方面,成员们在实现目标、求助、抗压、集中注意力、清晰思考、领导和面对失败方面的能力均有所增强。目标实现率从21.43%增至62.5%,面对困境不放弃的比例从28.57%增至50%。

在决策和自我认同方面,成员们发现幽默的能力、作出艰难决策的能力以及对成就的自豪感也有所提高。发现幽默的比例从7.14%增至62.5%,对个人成绩感到自豪的比例从35.71%增至50%。

2.成员满意度

绝大多数小组成员对活动的各个方面都给予了高度评价。调查显示,77.78%的成员对活动目标达成情况给予满分评价,认为活动成功增强了他们的抗逆力。同样,超过77.78%的成员对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内容表示高度满意,特别是特定活动环节,如“自我认识启航”和“沟通花园”,获得了近乎满分的评价。所有成员对社工的表现也给出了满分。在快乐程度和整体满意度方面,超过88.89%和77.78%的成员分别给出了最高分。这些数据反映出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成功,得到了参与者的广泛认可。

六、反思与总结

1.持续强化个性化辅导

在未来的小组活动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每个青少年的个性化辅导。尽管本次活动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每个青少年的成长背景和抗逆力水平存在差异。通过深入了解每个青少年的具体情况,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辅导计划,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2.拓展社会资源和支持网络

为增强小组的持续影响力,需要积极拓展社会资源和支持网络。可以与社区、学校、公益组织等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构建一个稳定的支持网络,让青少年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及时获得帮助和指导。这些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还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归属感。

3.加强后期跟踪与反馈机制

小组活动结束后,可以建立一个长期的跟踪与反馈机制。通过定期回访、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青少年在活动中的长期效果以及他们面临的新挑战。这不仅可以评估小组活动的持续影响力,还能为未来的活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改进方向。同时,也让青少年感受到持续的关心和支持,激发他们继续成长的动力。

作者:北京互联社会组织资源中心 垡头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刘君、汝奕、郑薇主责完成,督导陈甜妹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