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目前,学校及家庭教育中重视青少年社会实践体验及培养传统文化传承意识,本小组服务案例旨在通过历奇探索、游戏互动、社区走访、绘画等形式促进青少年对社区文化的了解,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平台,宣扬社区文化,提升青少年自我表达能力,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小组成员自愿为原则自行报名,这部分青少年热衷于社会实践及并于社区文化深感兴趣但不知道从何学习及实践,为此社会工作者与村居对以上情况进行探讨,将社区历奇、游戏体验、社区采访等形式相结合,协助青少年掌握了解辖区文化并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一、案例背景介绍
通过调研中与校方老师访谈了解到目前青少年在学校、家里的时间比较多,对社会上的问题关注比较少,这不利于青少年参与社会问题,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与青少年骨干志愿者访谈中了解到100%的青少年认为很有必要开展本土文化的服务,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对自己社区的认识,增加社区责任感。
社会工作者结合“青春志愿行”青少年社区公益服务计划开展“寻韵之路”青少年参与社区文化探索小组,通过历奇探索、游戏互动、社区走访、绘画等形式促进青少年了解社区文化,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平台,宣扬社区文化,提升青少年自我表达能力,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
二、案例分析(预估需求)
(一)访谈法:
访谈法指访谈者根据调查研究所确定的要求与目的,有目的的与调查对象直接交谈来获取社会信息的一种调查方法。据与校方老师访谈了解到目前青少年在学校、家里的时间比较多,对社会上的问题关注比较少,这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参与社会问题,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与辖区青少年骨干志愿者访谈中了解到30%青少年认为应多开设适合青少年参与的志愿服务。青少年认为现时志愿服务以协助社区工作为主,志愿服务类型零散,对青少年志愿者缺乏系统性培训及给予青少年持续性参与的志愿服务,让青少年在志愿服务中缺乏能动性。100%的青少年认为很有必要开展本土文化的服务,丰富他们自身的知识,提升他们对自己社区的认识,增加他们的社区责任感。
(二)观察法
在跟进过程中使用的观察法并不只是通过观察获得结论,这种方法是具有目的性。针对研究对象,以研究者的感官,多种信息相互结合,进而得出结论。社会工作者结合对社区的观察了解到本辖区文化传承的方式主要以历史建筑、节日庆祝活动及口口相传的方式为主,缺乏系统性及时代性,未能吸引年轻一代重视和参与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弘扬,不利于本土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对于青少年而言文化是人的精神支柱,失去了更是不利于人发展与社会稳定繁荣。
三、案例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促进青少年了解社区文化,提升青少年自我表达能力,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
(二)服务理论
体验式学习理论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事物的理论,它通过体验游戏使学习者完全地参与学习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让青少年进行实践体验,而后对实际经验进行提炼和反思,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并运用到未来的实际生活中。具体步骤包括四个,但这四个步骤往返循环:具体经验→观察和反思→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在新环境中测试概念的含义,再到具体经验等等。通过历奇探索、游戏互动、社区走访、绘画等形式促进青少年了解社区文化,为青少年提供实践平台,宣扬社区文化,提升青少年自我表达能力,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
(三)服务具体安排
服务时间 |
主要内容 |
实行前期 |
小组建立
|
实行中期 |
促思考学表达
|
寻社区之韵
|
|
文化图初稿绘画 1.上一节回顾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内容,巩固组员收获; 2.引导组员向志愿者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习构图,绘制初稿。 |
|
作品完善,探讨宣传方式 1.上一节回顾,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内容,巩固组员收获; 2.完成画稿,引导组员完成画稿并引导组员完成宣传语; 3.确定宣传方案,引导组员提出对宣传方式的想法进行分析并确定; 4.回顾及预告,引导组员进行回顾, 促进组员进行自我思考。 |
|
实行后期 |
宣社区之韵,传文化之神 1.上一节回顾,引导组员回顾上节内容,巩固组员收获; 2.宣传,进行实践体验,而后对实际经验进行提炼和反思,从中获得新的认识; 3.收获梳理,引导组员在具体经验→观察和反思→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在新环境中测试概念的含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归纳。 |
四、案例评估方法
(一)服务对象评估。
对小组成员通过观察法以及前后测调查法进行评估。社会工作者会在小组过程中对小组成员的表现以及反应进行观察,在小组结束后运用前后测调查法对小组组员发放问卷,对自己正面变化的了解,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进行测评,从而了解目标达成情况。
(二)合作方评估。
社会工作者通过访谈法与文化之韵村干部对小组进行评估。在整个小组当中,向村委工作人员介绍小组流程,在小组结束之后与村委工作人员进行分享及进行访谈,了解对小组的反馈以及建议。
五、案例服务实施过程
(一)实行前期
小组前期的主要任务是协助组员了解小组,引导组员相互认识。因为小组成员来自不同的村居及学校,在引入主题的时候用了比较多的互动游戏,组员能更投入,也更了解小组的内容。
- 组员相互认识。
通过“非洲话事扑克”促进组员间的互动,打破组员之间的陌生感。随后通在“两人扑傻瓜”的环节中组员给自己去取代号,并解释名字背后的意义,提升组员间进一步的认识。
2.引导组员了解活动的意义
游戏互动之“你画我猜”:组员通过灰雕、祠堂、生产队等词语的比划,引出社区文化探索的主题并向组员简单地进行了辖区内文化内容的介绍,促进组员对小组的了解。
3.活动释疑以及小组约定
①鼓励组员说出参加小组的原因;
②社会工作者对活动进行释疑;
③探讨并指定小组约定。
(二)实行中期
小组中期主要是协助组员学习思考,强化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对社区文化的了解。
1.促思考学表达
①热身游戏“谁是卧底”:小组前夕通过热身游戏进行上一节回顾以及引出主题。
②游戏互动“价值拍卖会”。组员每人有5000的筹码,对物件进行拍卖,但是出现流标的情况,随后社会工作者和组员进行分享,引导组员进行思考,协助组员强化自我表达。
2.寻社区之韵
①在社区寻韵历奇前期,社会工作者就通过热身“BIGO游戏”,让组员进行采访体验,思考如何采访,为社区历奇采访作准备。
②通过社区漫步及居民采访完成社区历奇任务,提升组员对文化探索的兴趣,提升组员的能动性;
③社区历奇之后通过分享来协助组员总结经验。
3.作品完善,探讨宣传方式
①完成画作,组员按照分工进行绘画,基本上能按照分工完成,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根据不同组员的表现进行调动;
②引导组员完成画稿并引导组员完成宣传语及宣传方案,但由于绘画的时间不够且组员认为绘画的内容比较重要,宣传届时到社区则可直接进行介绍,所以确定宣传方案的环节没有进行。
(三)实行后期
小组后期主要是社区中宣传、评估组员成长、小组工作目标达成成效、巩固经验。
1.小组的回顾以及总结
根据上一节的内容进行回顾①目标:向10个(含10个人以上介绍画作);②流程:自我介绍、画的名字、内容(画面的内容)、画画的原因(宣传横江、认识横江)。
- 宣社区之韵,传文化之神
在步行到文化之韵村的路上,社会工作者物色到一对夫妻,引导组员进行介绍,但是没有组员愿意踏出第一步,而且夫妻看见组员们便走开。后来遇到环卫工人,社会工作者鼓励组员作为第一个进行介绍示范,示范完之后,组员们纷纷表示赞赏。随后有组员物色到其他居民时便会邀请组员帮忙进行介绍,有了组员的带头后期遇到的居民组员们都尝试进行介绍,而且居民对于组员的画作进行了鼓励与肯定。
3.经验的分享以及巩固
除了对小组进行回顾,经验进行巩固之外,根据组员的表现设立不同的奖项,鼓励组员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强化优势经验,通过分享去总结个人的成长,进行前后测,最后社会工作者进行小结。
4.小组目标情况达成评估
社会工作者通过问前后测、观察法对到场组员进行目标达成评估,在小组结束后与村委干部进行访谈,对小组的成效以及跟进的建议进行讨论。
六、案例服务实行成效
(一)目标达成情况
1.促进青少年了解社区文化
小组中,观察到组员能通过合作完成文化之韵村图的绘画;并且组员能根据自己的见解在文化之韵村图中绘画了人文和祠堂景两种文化的内容,目标达成。
2.提升青少年自我表达能力
(1)认知方面
我对辖区内文化内容很清楚:前测的平均分是4.1,后测的结果是6.4,有了2.3分的变化;我认为我有足够的表达能力参与到社区文化宣传当中:前测的平均分是4.8,后测的结果是7.9,有了3.1分的变化;我认为我对于社区文化宣传有一定的想法:前测的平均分是4.5,后测的结果是7,有了2.5分的变化;我认为我有能力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前测的平均分是5.2,后测的结果是7.6,有了2.4分的变化。
(2)情感方面
我有意愿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前测的平均分是6.3,后测的结果是8.1,有0.2分的变化,有了1.8分的变化;我对参与社区服务充满信心,前测的平均分是6.4,后测的平均分是8.5,有2.1分的变化。
(3)行为方面
我用实际行动参与到社区服务当中:前测的平均分是7,后测的平均分是8.7,有了1.7分的变化;我明晰社会责任需要具备的能力:前测的平均分是5.8,后测的平均分是8,有了2.2分的变化。
通过前后测数据对比,以及组员的反馈,10名组员均表示有意愿继续参与到后续类似的活动当中,综上所述,此目标达成。
(二)个别组员的变化/收获
1.小组成员整体改变
小组成员由不同的村居及学校的青少年组成,对于村居文化了解程度不一样。小组前期有的组员有脱离小组的现状,在小组后期组员在小组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带领大家完成小组任务,能够在小组中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看法,获得组员们的认可。
2.个别组员的变化/收获
组员A:前期“踩点”到社工站,在小组过程中时而活跃时而被动,在游戏过程中总是想坐着;小组后期担任绘画中人文景绘画部分的领导者,带领大家绘画草稿并完善画作。在小组结束最后,组员认为在小组中学习很多东西。
组员B:前期在小组开展期间手里拿着一本漫画书偶尔会打开书看,在社会工作者的提醒下会短暂的发下书本,组员在小组中表现活跃有时会离神。组员B到小组中后期,投入程度明显提高,和社会工作者分享自己真的很喜欢这个小组,认为自己在小组中很搞笑为大家提供了很多欢乐。
组员C:从一开始该组员小组中表现积极,但是还没完全放开,需要组员的推动。在分享的环节中,组员C挑选了一张牧羊人赶羊的图,组员表示自己是羊,其他人是牧羊人,在小组中被推着走。在小组的后期,组员C担任祠堂绘画的主要创作者并发挥领导者的角色给予其他组员分配任务共同完成画作。在“寻韵社区”环节中担“东道主”的角色带领大家漫步辖区,为大家指点路线,在宣传环节中也主动带领大家到居民聚集地进行宣传介绍。
七、案例专业反思
(一)成功的经验
1.在小组的分享环节中,通过卡牌图案挑选的形式,提升了组员的参与感并促进了组员更好地表达自己在小组的感受与看法,让原本枯燥的分享更为生动。而且组员纷纷对他人所选的牌感到好奇及疑惑,由此会更为认真地聆听他人的表达,也让社会工作者更为清晰地了解组员的内心想法;
2.在小组中,社会工作者能够引导组员担任领导者的角色,发掘组员的优点带动其他组员投入到小组中;在分享的环节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倾听、复述、提问、鼓励和支持的技巧,让组员进行思考及积极表达想法的机会,促进组员进行自我思考,强化组员的语言表达。
3.在小组中,社会工作者能够通过历奇户外的方式增加组员对文化的兴趣,让组员能够自我探索社区文化的内容,提升了组员的专注力及团队合作能力。
4.绘画初稿对社会工作者带领技巧挑战比较大,一方面小组的内容相对抽象,需要把大家的各自的想法由无到有,从抽象到具体,这个考验社会工作者的带领技巧,社会工作者在带领的过程中紧扣思路以及目的,及时观察组员的反应作出回应以及调整,促使整个小组在分享的过程中组员的步伐和节奏是一致的,能比较顺利地完成初稿;
5.社会工作者能观察到组员的特点和情况,根据其自身的特点结合小组活动进行赋权以及安排,如擅长绘画以及不擅长绘画的组员,以及不同组员的性格和在小组中的表现,组员根据这样的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促使小组顺利开展,也促使组员在活动中能有所收获。
6.社会工作者能及时观察组员的情况,激发青少年的积极性,前提是尊重青少年,在过程中有组员不愿意介绍作品,社会工作者开始鼓励和示范,但发现有组员仍然没有开口介绍,了解他们不愿意介绍的愿意,聆听组员的想法,并提出会尊重大家的意见,经过一轮的讨论和分享,组员达成共识,并且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不足及后续调整:
1.小组中,组员到达的时间各有不同,社会工作者可提前准备一些益智小游戏或小组相关的游戏让早到的组员“有事”可做。面对小组中内向的组员,社会工作者可通过分组的形式,提升组员的参与性、积极性,在小组结束后应与组员进行详细的访谈,了解组员出现“内向”“想坐着”“看书”等表现背后的原因。此外,在分享环节中社会工作者在下节的分享中应拍下组员所选的图案,便于社会工作者更好地观察组员的变化;
2.小组时间较为仓促,而且社会工作者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忽视了文化之韵村的整体地图,导致组员地点不明晰,在寻找过程中会出措手不及的情况。部分祠堂中没有相应的简介,导致组员只能简单地了解到祠堂建筑的外形,社会工作者在下次小组中可以设计增加祠堂简介的内容在历奇线路中;
3.由于疫情的原因小组时间发生改变,导致没有志愿者带领组员完成初稿的绘画,其次在商讨的环节中有部分组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在探讨的过程中会冷场,社会工作者在探讨前可增加游戏环节,提升小组的凝聚力再进行探讨环节,其次社会工作者可设计一些问题引导组员在小分队里进行探讨。
广州市黄埔区现代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供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