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务背景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人口63178人,其中65岁以上老年人约11170,占比为17.68%。另困境儿童约有五百,特困人数约有三百,残疾人口约有三千,其中贫困重度残疾人约有五百。派潭镇弱势群体人数占比是增城区最多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派潭镇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青壮年外出务工就业。
微观分析:传统以家庭照顾为主的力量,不断的削弱,导致这些弱势群体无法获得周全的照顾,如情感支持不足、单一的照顾者压力大。中观分析:目前辖区内配套设施在匹配支持不够完善,而且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爆发的疫情,如社区长者饭堂被迫中断,长者的一个网络的中心便失去了连接;针对重残对象的长护照顾因为各种因素,提供的服务频率也不充足等等。这些非正式的支持,稳定性较弱。而由政府提供的正式支持,虽然稳定,但较行政化,缺乏温度,而且无法覆盖到一些边缘性的群体。
二、介入视角
用资产的视角切入农村社会工作。社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提出应以社区资产或社区优势为介入重点,其首要特点表现在资产为本,即强调不是由社区问题或需要出发,而是由社区拥有的资产或优势出发来介入社区;二是内在取向,即强调社区居民自身参与社区发展的能力;三是关系构建,即强调居民和社团之间的接触,以及各种网络关系的建立。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将其策略集中在社区居民、社团和机构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强调社区资产、社区居民的创造力的首要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农村社会工作的介入中,基于资产为本发展视角,发现农村社区地缘、血缘纽带紧密,尽管农村地区常住人口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我们也认为她们有能力解决面临的社区问题。抓住问题——理清需求是进入社区服务的基础,而挖掘资源、整合资源、关注内生资源:人力资源、地区文化资源等;链接外部资源:物资资源、组织资源等则是介入问题,满足需求的手段与依靠。毕竟无资源如同无米之炊,联系机制再紧密也无法给到实际帮助。
三、问题梳理
问题、需求、资源,三个重点关键词一路贯穿在农村重点项目服务中。问题是已经显露的问题,需求是可以社工探寻介入的源头,资源是社工可以为满足社区需求而使用的工具或者手段。尽管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强调要以社区资源为主,但是我们仍不可忽略其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背后的需求。
因此,在切合本土农村社会工作实际情况下及资产为本的理论指导下,梳理三个关键的重点,可为后续的项目介入带来清晰的思路。以下以广州市派潭镇弱势群体项目服务为例:
问题 |
需求 |
已有或潜在资源 |
|
农村社区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需要增强; | 农村地区地缘关系紧密,社区村居民有较好的助人意愿,邻里互助氛围较好; |
2.农村社区照顾支持配套设施不足; |
农村社区资源挖掘及丰富的需求; |
1.弱势群体有政府的兜底支持; 2.社区有颐康养老服务中心、公益服务机构、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精神康复服务站点;
|
三、介入策略:
三线举措介入社区重点问题。围绕社区的问题与需求,项目以农村公益平台搭建为总服务目标,通过开展“爱的传递”农村公益支持、“团队孵化”农村队伍培育、“伴你同行”农村山区关怀三个计划,介入社区重点问题。即三个环节从发动社区参与,参与到社区公益(资源输入),到内部资源的培育挖掘(构建内部资本),最后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到情感支持,物质支援,行动照顾等切实的服务(服务输出)。
四、执行过程
(1)多方式提高社区参与度,加强公益平台的资源输入及整合;
多方宣传,提高认识。项目通过走访群众、基层村委、合作单位等,宣传项目服务,与8个基层村委达成合作意向,提高了群众对于项目的知晓度。同时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成功链接了大米、抽纸、麦片、新春对联等公益物资资源及志愿服务队伍资源;
邀请活动,促进了解。项目通过多次的活动,邀请捐赠单位、捐赠志愿者、招募辖区有意愿服务的热心村居民,参与到实际的服务当中,从服务实践中中了解项目的意义,体会行动的意义,感知付出的意义;
及时互动,保持反馈。项目与基层村居委、志愿者、捐赠单位及个人,建立恒常联动机制。项目在与基层村居委互动建立弱势群体需求库时,匹配资源后及时反馈服务情况给村居委;与捐赠单位、个人及时进行公示及服务反馈;与志愿者保持定时联系,邀请参与,参与服务后及时给予支持肯定;只有不断的保持联系、邀请、反馈,让联系机制处于动态且循环下,才能产生衍生共建共联的服务的力量。
(2)培育辖区内多层次队伍力量,构建农村社区服务资本;
持续参与,凝聚力量。项目针对多次参与服务的热心村居民招募成为志愿者,在村居进行志愿者队伍培育,让零散热心邻里凝聚更多的服务力量,让日常的互助行为提升更多专业的志愿服务技巧。目前项目在四个村居已培育有5支志愿服务队,持续的为村居弱势群体提供恒常问候、情感支持、血压测量等服务;
技能提升,专业服务。项目针对在农村地区已建立起来的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志愿者通用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如探访技巧、应急处理技巧、防疫技巧、血压测量技巧等),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素质,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及能力。
团队激励,价值肯定。构建恒常稳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讲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第一农村地区志愿者人员构成大多数是留守妇女或者是低龄老人,文化程度有些欠缺,在学习新的知识及团队培育的时候存在困难。第二志愿者参与服务的持续性不足,参与意愿与价值感方面较弱。项目定期开展团建服务,对于多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给予一定的激励与表扬,增强志愿者对于自己参与社区服务的获得感、价值感,从而为孵化更为稳定更有团队组织架构的社会组织奠定基础。
(3)匹配服务资源到基层,筑牢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与照顾;
与爱同行,三餐四季。项目针对弱势群体联合广州海珠区巾帼志愿服务协会、增城灵山巾帼志愿服务队等志愿服务力量在村居开展“暖心早餐”“一顿午餐”等系列服务,为弱势群体提供健康营养餐食,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倾诉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搭建了弱势群体的志愿者支持网络,增强其支持与照顾。
小小心愿,爱予实现。项目联动派潭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它领域部门等进行探访电访,与基层村居委沟通,确定实际困难又缺乏政策支持,或者在政策支持后仍然困难的服务对象,社工进行核实收集其心愿,形成心愿清单。项目后期通过公益募集、线上义卖,资源链接、整合,为贫困弱势群体实现微心愿共30余个,增强了弱势群体的物资支援,减缓其经济压力;
情系节庆,幸福响铃。中国传统节日气氛浓厚,为减少孤寡独居老人等弱势群体孤独感,项目社工在重大节庆日或是寒潮、防疫特殊情况下,通过联合社区志愿者进行关怀探访、热线电访,询问其生活情况、身体近况,提供疫情防护等信息,提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支持,动态持续记录反馈,筑牢孤寡独居老人的安心支持网络。
四、服务反思
(1)农村公益平台的搭建处于不完善阶段。在资产为本的视角下,项目以社区作为介入对象,在社区为本的农村社会工作模式中,发挥社工的角色,整合社区正式支持网络,关注社区内非正式支持网络的巩固与构建,强化社区网络的力度与编织社区网络密度;通过多样化公益活动链接内外资源,匹配到社区弱势群体服务中,这样的路径的可行的。但是不足的是,我们在进行资源整合及链接的时候力量是不足的,资源的多样性方面也是欠缺的。比如面对散居的村居,交通的不便,我们还未能建设有一支志愿车队丰富到平台中。持续的发动更多的人参与平台的搭建中,一是要提高社区参与意识;二是要建立表彰机制;三是要发挥良好的项目品牌影响力。
(2)农村队伍的建设需要持续的维系与发展。尽管我们认为农村中的妇女、老人有自己的能力,并且能够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问题,在社区问题的解决中承担着良好的作用,但是其稳定性和恒常性会受到较多的因素影响,比如时间、成员之间的关系、文化认知等等。与社工理想中构建多层次恒常的非正式支持网络队伍,存在较多瓶颈。持续加强农村队伍建设,一是要挖掘培育好社区或者队伍领袖;二是队伍需要不断的注入新力量,提升队伍活力。
作者:广州怀德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刘盛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