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霾,拥抱未来” ——困境少女个案服务案例

郭泱 2022-04-26 10:0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最初接触欣欣(化名)时,是作为社会工作者入户探访的第一个月,村里的儿童主任给社会工作者说有一个小姑娘希望你们能帮帮她

“走出阴霾,拥抱未来”

——困境少女个案服务案例

一、背景介绍

(一)个案来源

最初接触欣欣(化名)时,是作为社会工作者入户探访的第一个月,村里的儿童主任给社会工作者说有一个小姑娘希望你们能帮帮她,便带着去到她家。社会工作进入家中时,十七八岁的大姑娘一个人坐在自己的屋里玩手机,眼神中带着迷茫和躲避,儿童主任向女孩介绍社会工作者后, “妹妹,你好!姐姐想和你交个朋友!”简单直接地一句问候使两个人的眼神交汇,于是,在这个眼神之后,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女孩。

(二)个案基本情况

欣欣2003年11月出生,性格有点孤僻,不喜欢说话,智力较同龄人反应迟缓,初中毕业一直辍学在家。家庭4口人,父亲今年58岁,智力三级残疾,现在村里公益性岗位负责道路清洁工作;母亲在其7岁时去世;姐姐30岁,已出嫁,目前在新疆生活。弟弟14岁,患有小儿癫痫,属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目前在福利院寄养。全家享受国家最低生活保障C级救助,每人每月190元,父亲公益性岗位工资每月500元。

欣欣不愿意在村子里和人打招呼,但是今年疫情期间做核酸,还是接受了邻居的邀请搭车去了医院。社会工作者第二次见到欣欣时,她有一些简单的问答式言语回应,但是在周围的人看来,邻居们和村里的人都认为小女孩有精神疾病。

二、分析与预估

(一)生理认知缺少及个人生活自理能力欠缺

据了解欣欣成长过程中由于缺少母亲的陪伴,导致其对女性生理认知、以及性教育等知识缺乏。在青春期发育阶段,可能遇到过污言秽语言语骚扰,甚至肢体性侵骚扰,不能有效识别犯罪,也不具备相应的防御能力,导致心理出现问题,对个人成长发育自理能力认知不到位,欠缺家庭成长指导和教育。

(二)家庭成长环境的严重缺失导致心理情绪变化

欣欣成长环境在学龄时遇到重大变故,母亲去世,父亲患有智力障碍残疾;据了解在母亲病故时,弟弟三岁,当时父亲因接受不了家庭变故导致脾气暴躁,经常会打骂欣欣,给其童年留下阴影;随着成长,其父亲本意是爱自己女儿的,由于在其成长过程中双方缺少沟通,使父女俩的关系一直很疏远,情感上的孤独、性格上的孤僻导致情绪不断趋向自闭。

(三)社会支持网络缺乏

欣欣年满18周岁,已经在家辍学3年多,基本上每天都待在屋里不出门,只是在手机上看看小说,家里缺少沟通,周围邻居和村里人也都认为欣欣有精神问题也都很少和他们家来往,平时没有朋友,社会支持力量也很薄弱,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也没有人能带领或者指导她去接受社会功能,帮助她融入社会环境,导致其社会支持网络极其匮乏。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与服务对象接触、沟通,建立专业关系。

2、创设更多社会环境逐渐引导自主融入社会,逐渐恢复社会功能,逐步实现社会生活自理。

3、建立适合服务对象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其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对未来生活有长期保障。                                                                                         

(二)服务策略

1、关注服务对象的日常需求,努力挖掘案主的诉求,关注服务对象的情绪;

2、增强服务对象与社会的联系、对社会功能的学习和恢复;

3、发掘服务对象的优势、寻找可利用的新资源,帮助服务对象构建新支持网络,为其将来生活获得一定的保障。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建立专业关系

社工通过定期探访,面对面的交流,关心服务对象的生活和情绪变化,主动和服务对象分享一些有趣的事情,逐渐拉近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从最初的不愿意说话到后来的主动电话求助,关系的建立也一点一滴地取得了成效。

(二)创设更多社会环境逐渐引导自主融入社会

社会工作者在国庆节组织儿童活动时邀请案主参与担任志愿者的身份和社会工作者一起为儿童们布置活动现场,期间表现积极,合作张贴彩纸时服务对象能够主动询问社会工作者的意见,在得到社会工作者的答复后能够很顺利的完成任务。

社会工作者在中秋节社区活动中,带着衣物、食品等去其家中慰问探望,在进大门喊到服务对象名字时,服务对象很主动的走出屋出来迎接。因突然有人来家探访,服务对象表现的有点紧张,但是在试社会工作者给其带来的新鞋时,服务对象紧张的心态逐渐放松,能从行为举止中看出对衣物的偏好,最后会将衣物统一收回屋内放置在沙发上。

随着服务过程的持续,案主年满18周岁,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将被取消,社会工作者为了帮助其感受到成年和社会的关爱,为其组织策划了一场生日会。社会工作者精心挑选生日礼物,带着生日蛋糕,一起前往服务对象家中为其过了这场特殊的18岁生日,并与服务对象谈心聊天,告诉她年龄的象征,试着帮助其规划以后的生活,开始鼓励案主尝试学习一项技能,与社会发展更进一步。

为了服务对象能够得到更好的学习技能机会,村委希望能为其申领残疾证,能为其报名参与残疾人技能培训。社会工作者征求了服务对象的同意后,协助服务对象填写申请表,完善相关申请手续,因申领残疾证需要接受精神病专科医院鉴定,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达成约定,一同前往医院。在医院专业鉴定过程中为了缓解服务对象紧张的情绪,全程陪伴,并提前与服务对象做好沟通与心理建设,积极配合医生,在接受医生的量表测试和问询时,服务对象能够自主的回应。经过医院的专业鉴定,服务对象被评估为智力三级残疾。

因国家政策变动,社会保障卡将成为个人各项救助政策发放的统一账号,在服务中发现服务对象有重新办理社保卡的需求,这一需求是服务对象主动电话联系社会工作者询问银行上班时间提出的。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约定好时候共同前往农信社办理社保卡。现场有工作人员引导,社会工作者全程在身边陪同并指导让服务对象自己书写个人信息、签名等,在柜台办理时,社会工作者提前告知服务对象需要设置6位数字密码,在柜员的提示下,服务对象自行设置一个自己的密码。整个过程引导服务对象独立自主,逐渐恢复接受社会功能,融入社会。

(三)链接利用社区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社会支持服务

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社区资源,努力挖掘适合服务对象的社会技能和工作,让其对自己的未来有所希望和规划。联系到附近村镇有学习手工制鞋的技能,学会之后可以在家自行制作,制作完成后送到学习点,可以领取相应的补贴,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协商后,其同意去学习试一试,目前已经在学习点正常学习,学习效果还不错。

五、总结评估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专业方法与技巧,结合对服务对象的生活的关心和需求的挖掘等工作,及时跟进服务对象的发展。服务对象从最初的无言语回应,在社会工作者来到身边后,聆听她的情绪感受,让她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她的关爱,走出以往生活孤独的阴霾,协助其逐渐开始接纳社会、走入社会。

社会工作者针对引导其适应社会、发展适合其发展的社会支持网络两个方面,重点在适应社会、恢复社会功能中下功夫。整个个案过程中社工注重服务对象的感受,鼓励她正确认识自己和社会,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去面对人生和社会。在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共同的努力下,现阶段服务对象已经能够主动的去考虑自己的生活,在政策上也享受了相应的补贴,并学习到一技之长,为将来的生活增添一份保障。整个个案的服务目标基本达成。

六、专业反思

(一)发展 “社工+村委”的服务模式对个案发展指导方向。农村村委是最贴近特殊困难群体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能及时能掌握最新动态,发现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且村委是政策申请的第一道门,掌握着较多的正式资源。社会工作者需要和村委做好沟通合作。该案例的发展是在村委转接的和过程中成立的,借助村委的力量逐渐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并且通过政策性服务和补偿性服务的双向努力,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更多服务内容,实现了更多服务对象自身的改变和发展。

(二)个案工作不仅在解决服务对象自身问题,也要注重家庭的影响。家庭关系的改善不仅可以给服务对象提供的心理支持,也能帮助服务对象更好的去处理自身发展也社会融入的问题。在本案例中,由于服务对象父亲也是智力残疾,在开展家庭工作时有些困难,所以社会工作者在服务对象家庭方面做的工作还不够多,日后社会工作者应该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更好的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

单位: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社工分站

作者:郭泱

  • 关键字
  • 责编:王晨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