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落叶归根”到“落叶生根”, 社工陪伴随迁老人这样走过

2020-07-29 13:53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女及子孙,帮助子女减轻一点生活上的负担,选择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当中。看似忙碌的生活,忙碌的背后却是老人们远离故土、面对新城市,新环境的寂寞与孤独。他们随子女“漂”到城市以后,原有的社会支持体系断裂,新的社会交往网络难以展开,机械式的生活,长期消极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促使他们的生活、交往被动的陷入困境。

有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为了照顾自己的儿女及子孙,帮助子女减轻一点生活上的负担,选择背井离乡,来到陌生的城市当中。看似忙碌的生活,忙碌的背后却是老人们远离故土、面对新城市,新环境的寂寞与孤独。他们随子女“漂”到城市以后,原有的社会支持体系断裂,新的社会交往网络难以展开,机械式的生活,长期消极的社会参与和社会互动,促使他们的生活、交往被动的陷入困境。

在地理位置、房价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社工服务的社区中随迁老人很多,他们来源多为周边地市,主要为子女照看孩子,他们在语言、生活习惯、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都会与之前的生活有着很大区别。“社区融入”就成为了一个他们在新环境下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让这样的老人能够在城市中建立自己的“生活圈”、“朋友圈”,让他们与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形成一种无缝链接,使随迁老人从社区的“旁观者”转变为社区文化生活的建设者,提高社区归属感,社工陪伴随迁老人这样走过......

促融入,营造随迁老人“朋友圈”

随迁老人往往都是来自于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语言、生活习惯和处世方式,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这些老年人往往害怕自己不会说普通话,讲出来的家乡口音不被别人理解,语言成为随迁老人社会交往的心理障碍,所以他们不会主动和别人交流沟通。从陕西来的王阿姨刚来济南不到1年,她有一口浓浓的陕西话,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一张嘴就感觉别人在笑话我”,除了家里人,在社区几乎没有其他人可交流,自己的孩子上班忙,能给王阿姨的支持也少之甚少,社工邀请王阿姨参加了由社工开展的“我在泉城挺好的”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小组,社工通过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建设与发展随迁老人社区支持网络,积极发掘他们的社交潜能,消除随迁老人社区中的陌生感。王阿姨在小组中认识了很多与她有相同情况的随迁老人,大家充分互动和分享,各自分享自己的随迁心路历程,感受小组组员带来的情感支持,从而找到更多共同兴趣爱好的邻居及朋友,丰富自己的随迁生活。

针对随迁老人因角色转变不适、与子女之间生活观念不一致、脱离了原有支持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找到新的同辈群体等问题,社工从“个人、家庭、社区”三方面入手,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回应服务对象融入的需求,促使他们城市生活的适应,家庭和谐关系的建立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促使他们更好的融入社区生活。

享服务,完善随迁老人“生活圈”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初到济南不到一年的叶阿姨,为了照顾家中的隔代子女,她远离熟悉的土地和熟人社会网络,被子女接到城市同住,代为照管家务,照看孙辈。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适应,让叶阿姨人出现“水土不服”的无力感;缺乏熟人网络,缺乏社会支持,让叶阿姨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产生“浮萍漂泊本无根”的距离感与隔阂感。与叶阿姨情况相似的随迁老人很多,为了有效满足随迁老人在健康养老、社区交往、社区参与等方面的需求,社工带领随迁老人进行社区走访,引导随迁老人认识社区,了解社区基本活动设施,便利随迁老人的生活,增强随迁老人社区居住体验感;社工带领随迁老人走出社区,学习乘坐公交,地铁等交通工具,方便他们的出行;社工也积极链接外部资源,带领随迁老人认识济南,了解济南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底蕴;同时,社工鼓励随迁老人参与社区的各类兴趣文化队伍,充实自己的随迁生活,完善随迁老人的“生活圈”。

在服务随迁老人的过程中,根据随迁老人健康养老的需求,社工积极链接社区医疗资源,为随迁老人提供健康讲座,义诊等活动,拓宽随迁老人健康养生的途径;针对随迁老人学习新兴事物的需求,社工积极开设各类兴趣学习小组,丰富随迁老人的生活,同时,社工通过组建社区自组织队伍,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引导他们走出家门,搭建随迁老人沟通交流的平台,构建随迁老人同辈支持网络,增强随迁老人社区参与能力。

提能力,打造随迁老人“服务圈”

“社工老师,虽然我不是咱们社区的人,但我也想为咱们社区贡献点力量”,快60岁的刘阿姨是社区秧歌队的老熟人,来济南5年之久的刘阿姨,完成了照看孙辈的任务,每天的时间也相对自由,她参加了社区秧歌队,每次秧歌队活动之前,她都会早早的来到社区,辅助社工进行活动准备,每次活动结束之后,她也会主动留下来打扫区卫生,在社工的引荐下,她参加了社区随迁老人志愿服务队,每天去社区中心路口执勤,疏导交通,风雨无阻。今年年初,在疫情最严重的的时候,刘阿姨滞留在济南,回不了老家,在家闲不住的刘阿姨,说服家里人,主动加入社区防疫志愿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刘阿姨的事迹并不是个案,像刘阿姨一样的很多随迁老人很多,他们虽然户籍不在本社区,但是他们依旧努力的去建设社区,参与社区治理。

在此过程中,社工针对社区随迁老人志愿服务队伍,实施“情暖花都社区志愿团队提升计划”,提升志愿团队的服务能力、沟通能力与团队凝聚力,同时,社工也积极挖掘他们的潜能,发现社区“能人”,设计并实施“魅力花都领袖增能计划”,积极发掘社区领袖,提升随迁老人领导能力、组织能力与服务能力,为社区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

共发展,建立随迁老人“共融圈”

随迁老人城市社区融入,并不是单向的融入过程,是随迁老人与本地居民“共融”的过程。基于此服务理念,社工积极链接各方资源,从融入、发展、提升三方面入手,为随迁老人提供直接的帮助与服务,满足其融入的需求。另一方面,社工也积极利用专业服务扩展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以兴趣爱好为抓手,将社区里的有意愿进行“教”的老人和渴望“学”的随迁老人联接起来,搭建学习的平台;以社区活动为依托,搭建随迁老人与社区居民沟通交流平台,宣传随迁老人社区融入的重要性,促进社区居民对随迁老人的理解与接纳,加快随迁老人社区融合的进程。

促融入、享服务、增能力、共发展,从随迁老人社区融入到随迁老人社区融合,是不断聚焦随迁老人需求,精准社工服务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探索与反思的过程。服务随迁老人的路道阻且长,但是心中有光,不惧路长,希望在社工的陪伴下,积极发掘随迁老人潜能,赋予他们在新地域共同体中的新本领,提高社区归属感,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生活。

  • 关键字
  • 责编:王晨宇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