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故意的”行为纠正儿童个案

2019-07-04 09:01   社工客微信公众号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案中,社工针对服务对象的个案服务是形式多样的。其中包括心理辅导、社区活动、常规稳定的集体互动、社区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服务促使服务对象在不同场域之中都能有所学习,并得以强化。

一、案例背景

服务对象是一名正在幼儿园就读的学龄期大班的6岁男孩,社工在幼儿园开展服务期间,班主任向社工反应服务对象经常上课不认真学习,下课后会欺负同学,并且面对老师的教导会以冷战来对待,或者用吼、用动手打人的方式表达自己感情。

在社工的多次观察发现,案主在集体活动中经常是一个人,融入同年龄群体中相对困难,并且伴随一定的过激情绪和行为。

服务对象表示自己想要改变自己现在的情绪状况,很想加入到集体中,但是自己不知道该如何改变自己的情绪,而且不知道为什么会始终被大家排斥,为此感到十分的苦恼。

(一)家庭信息

服务对象的家庭是主干家庭,属于四口之家。家庭的经济来源主要以父母打工得到的收入为主,爷爷奶奶打零工为辅。

父母都是重庆本地人,学历并不是很高,对服务对象的生活日常照顾十分的少,在2013年之前,母亲和父亲在外地的一家商场打工,2013年后回到重庆在南川的亲戚家打工。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案主的生活都是爷爷和奶奶照顾,他们有很传统的教育理念。

(二)个人情况

通过社工的观察,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社交能力较弱,在社交过程中缺乏团队协作能力,情绪管理能力较弱,面对不能解决的问题会使用暴力解决,较难融入集体。同时,会用冷漠或转移的方式回避自己当下所面对的问题。

(三)支持关系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在外打工,与父母接触的时间少,与爷爷奶奶的关系较为亲密。在学校中,有一名好朋友诚诚(化名),他们从进校开始就是同班同学,并且同桌了1年时间,结下了很厚的友谊。

(四)案例来源:社工经学校老师推荐发现

(五)案例服务时间:2019年3月——2019年6月

二、理论指导

(一)强化理论也被称为修正理论

由美国斯金纳提出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军机处的关于理解和修正人的行为的一种学说。

人或动物为可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自己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如果没有则行为消失或减弱。

社工运用这样的强化方式让服务对象减少错误的行为出现,使得服务对象慢慢地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与情绪。

(二)人本主义疗法

人本主义疗法有三个原则:理解、沟通、关注。服务对象通过无条件支持与鼓的氛围使患者前多深化自我认识、发现由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通过改善“自知”或自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的自我肯定地、无限地成长和自我实现的潜力,以改变自我的适应不良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问题治疗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的问题,而是在于支持求助者的成长过程,以便使他们更好地解决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

(三)人在情境中

“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概念和范式,它提倡从“情境中理解行为”,强调利用环境资源以促进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提升。同时检视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提升个人适应环境的能力。社会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其理念下的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

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服务对象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个案介入是人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从环境中看人,从环境入手。

本案中社工针对于服务对象的服务介入,也绝非针对服务对象单一个体的介入。社工进入服务对象家庭、朋辈环境中,并最终运用环境中资源形成合力,促成了服务对象的问题改善和自我成长。

(四)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微信图片_20190704085910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学习表现某个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令人愉快的,或者可以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出现,这是一种正强化;而人们避免表现出某种行为是因为随后会有一个不愉快的结果出现,这是一种负强化。

当得到正强化时,人们就会产生自我驱动力,继续某个行为,以期得到新的正强化。本案中社工通过游戏辅导,引导服务对象模仿学习社交技巧,当服务对象有所进步时,社工和服务对象家庭都会予以鼓励和肯定,促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再现。

三、案例分析

(一)问题需求分析

1.缺少人际交流。服务对象在家中很少与家人进行沟通,与同龄人的交流也较少,慢慢的变得将心事放在自己的心中,久而久之变得不善于表达。服务对象需要增加与同龄人和父母的沟通,提升人际交流,满足自身的表达去需求和期待。

2.缺少父母的教育引导。爷爷奶奶照顾孩子固然虽好,但是这中间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当服务对象需要父母提供帮助或是建议的时候,却得不到回应,缺少爱的关怀,就会缺乏一定的安全感,让自己变得十分敏感。需要父母对服务对象进一步的关爱,给服务对象提供能够依靠的安全感。

3.缺少平等的尊重对待。在学校,老师对服务对象经常采用批评的方式进行教育,并且对突发的事情不会进行事故原图分析直接下定论,常常将过错划分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对老师有不满的情绪。服务对象需要正面、积极、鼓励的教学引导,需要有与其他学生共同平等对待的尊重需求。

4.缺少学习知识的动力。家长对老师的教育不满意,曾经与老师发生过冲突,在家中服务对象接收到家人对老师的不满,进一步加深对老师的不满,最终导致出现不听课的现象。

(二)优势能力分析

1.情商比同龄孩子高,能很快察觉的周围的情绪环境,并且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

2.非常的懂事,在社工提起父母的时候,服务对象表示自己的爸爸妈妈虽然很少回家,但是自己能够他们这么辛苦是为了自己好。

3.父母对服务态度的教育非常关心和投入。

4.诚诚是服务对象的好朋友,可以帮助服务对象一起转变。

四、服务计划

(一)总目标

培养服务对象的自信心,提高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建立有益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增加自身的安全感,让服务对象不在将自己封闭和警惕,提高自我认识,正视自我的优缺点,树立其对自我的认同感,从而增强服务对象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培养服务对象的学习精神,寻找到学习的方式,并且主动学习不同的知识丰富自己。

(二)具体目标

1.通过心理辅导和学习情绪控制的方式,增强服务对象的情绪控制能力,增强服务对象与他人交流的能力,鼓励服务对象尝试着结交一些新的朋友,学会融入集体和社会当中。

2.通过行为修正和促进案主、家长、老师三方的沟通,帮助案主改变案主改变不愿学习的现象,同时通过家人和老师的关爱增加案主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使得案主变得有自我学习能力与自我调控的能力。

五、服务策略

(一)通过解决案主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矛盾,同时进行心理辅导,使案主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打人的行为。

(二)通过引导案主进行正增长的行为修正方案,当案主完成制定的目标,进行奖惩机制(比如奖励小红花),以达到消退案主的负面行为。

(三)与校方老师进行沟通,通过老师对案主进行行为监督,推进服务计划的进程。

六、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立深入的专业关系,制定并完善服务计划(2019年3月)

为了让服务对象感到放松、无压力并且有安全感,社工与服务对象在安静的地点进行服务交谈。服务对象向社工讲述了自己的父母一直都在工作,平时对自己的照顾十分的少,回到家里也是很少带自己出去玩。

而且前一段时间父母去了南充,虽然与之前相比要近了一些,但还是只有春节或节假日的时候才会回到家中。

社工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服务对象很有家庭的意识,接着社工通过老师的帮忙联系到了服务对象的母亲,母亲在社工与沟通后有些自责,同时也很支持社工的工作,但对于服务计划还是需要服务对象自己来制定。

第二天,社工就与服务对象通过沟通制定出了服务计划,并向家长和老师透露了具体内容,老师和家长表示会积极的配合社工开展。

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社工真诚地表露服务对象的困扰、需求和期待,远比单一的陈述问题,更能触动服务对象重要他人的心灵。因为此时,服务对象是一个受助者,而非一个问题行为者。

(二)自我增能动力和朋辈动力下的阶段辅导,过程结合集体活动平台进行成效巩固(2019年4月——6月)

个案服务分为两个阶段,自我增能动力下的情绪疏导、行为纠正阶段(2019年4月、5月)和朋辈动力下的人际互动阶(2019年5月、6月)。

辅导过程中,社工引导服务对象保持自己的情绪、主动与他人沟通,参与不同的社区活动。服务对象在坚持执行行为纠正方案和舒缓情绪的方法,但是当服务对象控不住自己的情绪时,社工会温柔的安慰着服务对象,“没关系,我们可以慢慢来改变自己的情绪”,当服务对象在玩耍与同学发生争执时,社工首先安抚双方的情绪,并听取他们的说法,最后告诉服务对象他的行为是否有错。

当服务对象的表现变好,社工会鼓励着他,“现在的你与以前相比已经进步了很多,接下来我们一起努力再进步一些”。在每一次进行辅导后,社工都会从服务对象看到一点进步,并将这些进步向服务对象家长进行反馈,让服务对象家长能够了解到服务对象的变化。

微信图片_20190704085917

四个月的个案辅导,除了服务对象的家人发现服务对象越来越和家人沟通,彼此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了,还有在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也感受到了服务对象近期发生的变化,服务对象在上课的时候会认真听课,不会再做出扰乱课堂纪律的行为,下课后服务对象能够和同学有更多的语言交流,加深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于是这段时间内,有学习(个案辅导),有强化(任务验收),有运用(参与社区活动),有鼓励(贴纸奖励机制),时间紧高密度的社工介入,帮助服务对象一点一点的不断向前成长和进步。

上午社工在进行PPT演示时,发现服务对象一直坐得十分端正,全程没有一点分神的时候,在社工邀请服务对象进行模拟活动表演的时候,服务对象有些害羞,表示自己现在不愿意上台表演活动,社工也尊重服务对象的选择,则选择其他小朋友进行表演。

演讲知识结束后,服务对象主动告诉社工之前害羞是因为有些害怕,但是在看到整个表演内容后觉得自己可以胜任,想要在下一次有故事表演的环节时,自己能够参与到其中。

下午进行义诊活动时,社工邀请案主在义诊时维护现场秩序,让义诊的小朋友排好队伍。案主答应了社工的邀请,并且将现场秩序维持的非常好,保证了活动的顺利进行。

在活动结束后,社工询问服务对象今天的感受与收获,服务对象表示自己学习到了口腔健康的知识,同时也帮助了社工开展活动,在现场维护的时候发现了有乱插队的情况,自己去提醒的时候却被拒绝,看着生气的孩子就像看到了以前生气的自己,觉得自己以前真的是错的,并对现在改变后的自己很满意。

七、案例评估

社工针对服务对象在辅导过程中及辅导结束后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估,结合服务对象自身、家人、朋友、协助活动开展的志愿者的访谈评估,认为个案开展对服务对象成效显著。具体如下:

(一)服务对象攻击性行为显著减少

2019年3月服务对象开始进行个案服务后,从每一天都会发生1到2次肢体冲突,到后来一个星期最多发生2次冲突,最后没有再发生肢体冲突事件,发生肢体冲突的几率在不断变小。

(二)服务对象情绪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过往服务对象与伙伴相处的过程中,一旦发生矛盾、争执或者被忽略时,服务对象更多选择动手这类的过激行为回应对方。而进入4月后,社工发现服务对象会慢慢习惯用其它非过激的行为吸引他人关注或者回应他人,情绪管理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服务对象产生新建了固定的人际小团体

服务对象在此期间加深了至少4位同班同学的友谊,并能经常坐在一起玩桌游,有了固定的人际小团体。

(四)服务对象初步掌握了至少3种以上的舒缓情绪技巧

诸如首先深呼吸,身体放松、以他人进行沟通、进行换位思考等方式。服务对象的情绪得到改善后,在群体活动之中,不再显得游离,格格不入。服务对象开始慢慢会做出一些主动沟通的行为,融入群体之中。

综上所述,在社工的介入下,服务对象自我自我效能感得以提升,变得更加自信,并开始能够主动融入同辈群体之中。在服务全程中,服务对象及其家人都对社工十分支持和配合,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行。

倘若单纯说社工介入促使服务对象得以改变和成长,是片面的。正确的说,在社工的介入下,促使服务对象及其支持者形成正向的合力,共同助力了服务对象的自我改变和成长。

结案时,服务对象家庭对社工评价良好,对服务目标的达成给予较高的认可和肯定,并对社工表达了感谢。

八、专业反思

(一)个案服务的开展需要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为了能够顺利的开展个案服务活动社工与服务对象及服务对象的家庭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让对方产生信任感,将自己心中的房门给打开,这样社工才能了解到服务对象最真实的样子。本案中,服务对象相信社工,愿意进行个案辅导,同时在社工将服务对象的相关困扰和需求告诉给服务对象的家长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

(二)个案服务是互动参与式的,社工一人独行难到终点

个案服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社工在制定服务计划时,计划是否真的适合于案主;二是取决于服务对象自己,服务对象若是对自己没有自制力或是自决性,通过服务从现实中学习和改变,则一切工作都是徒劳。

社工在整个个案服务中以温柔的平等的方式与案主进行沟通,从家人、朋友、老师这三种角度让服务对象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让案主主动面对现实,鼓励案主去结交新的朋友,提高他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多样化的辅导,可提升个案服务质量和效率

本案中,社工针对服务对象的个案服务是形式多样的。其中包括心理辅导、社区活动、常规稳定的集体互动、社区活动等。多种类型的服务促使服务对象在不同场域之中都能有所学习,并得以强化。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