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社工在脑瘫个案中如何发挥作用

黎秋红 2018-06-21 08:3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现有医疗社会保障体制下,依然有诸多病患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及时救助。社工也应发挥资源整合者与倡导者的功能,通过媒体呼吁,协调社会各类爱心资源等途径,使弱势病患群体的生存质量得到关注和改善。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1.服务对象姓名:婷婷

2.性别:女

3.年龄:2岁3个月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由儿保科医生转介给社工,表示服务对象为脑瘫患儿,需要长期进行康复训练,但由于服务对象父母都是来深务工人员,家庭经济困难,需要社工提供相应的社会资源帮助这个家庭。同时,服务对象母亲情绪非常低落,需要社工给予相应的情绪和心理辅导。

2、健康状况:社工观察到服务对象能勉强行走,但其脚呈弯曲型,已有轻微的变形。不会说话、吞咽功能障碍、看东西时头习惯性歪向一边。母亲表示服务对象自出生后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容易感冒,精神状态不好。 

3、家庭情况:服务对象父母都是来深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一般,哥哥和服务对象都由母亲专职照顾,加之服务对象看病检查花费了不少钱,而且哥哥上幼儿园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全家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父亲每月五、六千元的工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4、情绪状况及行为表现(母亲):服务对象母亲情绪低落,认为自己不幸,在述说女儿的病情时认为自己并没有做过坏事,但用女儿“脑瘫”来惩罚她,对未来有些失望。由于对脑瘫的不了解,服务对象母亲对脑瘫的认知存在一些非理性观念,行为上表现为怨天尤人,用抱怨来发泄自己的低落情绪。

5、人际关系:服务对象已经2岁多,由于不会说话,与其他小朋友之间无法用语言交流,除了哥哥之外,没有其他的玩伴。

6、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服务对象的父母此前由于孩子太小,一直没有在意服务对象的问题,在服务对象2岁时,开始觉察出她和其他小朋友有一些不一样,先后去了深圳、广州等多加医院均证实为脑瘫,之后开始了漫长的康复训练治疗。

7、支援网络(家庭):服务对象一直以来由父母亲、以及哥哥陪伴和照顾,没有其他家人可以帮助照看,家庭支持系统相对薄弱。

二.问题分析

(一)家庭治疗理论 

家庭治疗是一种治疗模式,把家庭视为一个系统,认为在家庭这个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家庭系统内的其他人。出现脑瘫症状的虽然是孩子,家庭治疗理论认为整个家庭才是真正的“病人”,而被认定“患病”不过是家庭中这个病人的一个“症状”而已。在治疗上,要针对整个家庭关系问题进行治疗。此案例中由于服务对象的疾病,母亲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需要社工与服务对象母亲一起分析家庭成员的角色和家庭的功能,鼓励服务对象家庭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坚信服务对象通过坚持康复训练能够恢复基本的生活功能,为家庭重新输入新的希望。

 (二) 认知行为理论

    认知行为治疗模式认为,人的思维、感觉、行为相互联系,认知可以改变行为,行为也可以改变认知。服务对象母亲存在一些非理性观念,习惯将事情以偏概全化,如认为女儿之所以患有脑瘫,是上天对她的惩罚;看待事情消极化,她经常会说“天底下那么多十恶不赦的人,为什么偏偏惩罚我女儿”。服务对象的这些不合理信念,影响了她的情绪,经常不由自主的唉声叹气。该个案可以通过改变服务对象母亲的不合理认知,用新的合理观念代替原来的不合理观念,从而改变其消极情绪与消极行为,进一步加强合理认知,达到良好的循环改变。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母亲正确看待“脑瘫”,树立解决问题的信心。

2、整合资源,为服务对象链接能够提供免费康复训练的机构,以及协助服务对象及家庭解决康复训练费用问题。

3、情绪方面,从认知行为治疗出发,帮助服务对象母亲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建立合理的认知架构,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方法,鼓励服务对象母亲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正视女儿脑瘫病情,积极寻求治疗, 从而改变消极行为。

4、支持系统方面,由于家庭支持系统薄弱,应对意外风险的能力较弱,社工需要通过家庭治疗,跟进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家庭成员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难。同时,社工需要协助服务对象家庭寻找社会资源,以增加社会对服务对象家庭的支持力量,增强服务对象家庭的权能。

 (二)服务策略

    1、向服务对象所在儿保科康复训练室了解服务对象病情、以及康复计划,主动关心服务对象及家人,并给予情绪支持,打开服务对象母亲“自我保护,自我防御”紧闭的大门,缓解其因疾病引起的非理性情绪,促使接受服务对象患病事实、积极陪同女儿参加康复治疗,提升面对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整合相应资源,解决服务对象康复训练问题。鼓励服务对象父母积极发掘周边可利用资源,并学会利用身边的资源。社工除协助服务对象申请社会救助资源,还应寻找一些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免费康复治疗的机构,为服务对象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

    3、提供情绪和心理方面的支持。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长期(计划一年)陪伴鼓励,帮助服务对象母亲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优点,不断强化其积极观念与行为,帮助她树立面对困难与疾病的信心。

    四、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建立专业关系,收集基本资料,确定服务需求。

     内容:服务对象由儿保科医生转接给社工。其母亲向社工倾诉她目前遇到的困难及情绪问题。此前服务对象母亲一直以为女儿只是发育迟缓,当得知是脑瘫后心理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在面谈的过程中服务对象母亲一直愁容满面、唉声叹气,认为是自己上半辈子做错了事情上天要这样报复自己,情绪非常低落。社工通过积极关注、倾听、情感支持、同感、鼓励等技巧,初步与服务对象母亲建立了相互信任的专业关系。同时,社工及时给予服务对象母亲情绪和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二)、第二阶段

目标:缓解母亲情绪,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促使母亲正视、适应服务对象病症。

内容:由于服务对象母亲对脑瘫病症的不了解,导致其心理产生了恐惧感,给服务对象贴上了一辈子无法正常生活的标签。社工与服务对象母亲共同梳理服务对象过去的生活,确诊患病前、后母亲的变化,以同理、鼓励等技巧使服务对象母亲认识到整个过程中脑瘫病症是一直存在的问题,之前只是没有确诊。肯定服务对象母亲一直以来的付出,并给她收集一些脑瘫病症最后成功融入社会的事例,让她明白脑瘫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早介入康复治疗,患儿就有机会走向社会,甚至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学校教育。提升服务对象母亲处理问题的信心、战胜疾病的决心,从而接受和适应服务对象的病情,逐渐消除她的非理性观念。

    (三)、第三阶段

目标:整合社会资源,增强服务对象母亲的信心,促使其积极陪同女儿治疗。

内容:社工与服务对象母亲共同分析了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沟通,进一步了解到服务对象母亲希望获得经济援助,以解决服务对象康复费用问题。于是社工帮她联系到了一家康复治疗中心,免费帮助服务对象进行康复训练。

刚开始服务对象母亲质疑康复训练是否真的有效果,社工带她到所在医院的儿保科与其他家长交流,了解参加康复训练前后患儿的变化,此次交流彻底消除了服务对象母亲认为脑瘫就是不治之症的错误观念,同时明白了长期坚持康复训练的重要性,给予服务对象母亲战胜疾病较大的信心,她向社工表示一定会积极陪同女儿参加康复训练。

(四)第四阶段

目标:强化合理信念,意识到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坚持治疗。

 内容:在陪同女儿参加医院两个疗程的康复训练期间,服务对象母亲学会了基本的康复技术,两个疗程结束后,社工联系到一家康复中心为服务对象进行免费康复训练,但由于路程较远,服务对象母亲严重晕车,去一次非常辛苦。服务对象母亲最终决定由自己在家为女儿进行康复训练。

二个多月以后,服务对象母亲开心的打来电话告诉社工,“看到我女儿的亲戚朋友都说我女儿最近精神好了很多哦!”社工肯定服务对象母亲这一期间的辛苦付出,鼓励服务对象母亲继续坚持,只要坚持一定会有收获!服务对象母亲有了社工的支持、鼓励和陪伴,也对战胜“脑瘫”更加信心十足,并表示自己会继续坚持下去。

半年以后服务对象母亲抱怨但又充满幸福感的告诉社工服务对象已经可以独立行走十米左右,社工表示为她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的成效感到开心,并鼓励她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同时,运用家庭治疗理论,使服务对象母亲意识到服务对象的问题是整个家庭的问题,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力量是服务对象获得改变以及面对未来生活的最大动力与支持。

(五)、第五阶段

目标:协助服务对象母亲制定长期康复计划,做好结案准备,处理离别情绪。

内容:社工与服务对象母亲一起探讨为服务对象制定长期康复计划,社工肯定服务对象母亲之前的辛苦付出所取得的重大进步,鼓励她继续长期坚持。服务对象的突破和成长以及社工的陪伴、鼓励使服务对象母亲对服务对象未来生活有了更为清晰和明确的方向与目标。

五、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服务对象母亲的负面情绪得到了有效缓解,对服务对象“脑瘫”的认识更加客观全面,不再对脑瘫“标签化”,逐步接受了女儿患病的事实,积极陪同女儿参加康复训练。虽然没有参加社工为其申请的免费康复训练,但母亲通过自学坚持自己在家为服务对象进行康复训练,不仅缓解了家庭经济困难,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并对之后的康复生活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规划,提升了解决问题的动力与信心,预期目标基本达成。

(二)社工自评

经过社工与服务对象母亲的沟通、交流,社工长期的陪伴、支持和鼓励,服务对象的母亲逐渐从心理上接受并适应了女儿的病症,并能够将绝望转化成积极的行动,主动寻找身边的各种社会资源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康复训练费用问题,积极在家为服务对象进行康复训练。社工在跟进服务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了陪伴者、支持者、鼓励者、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并且取得了相应的效果。

  (三)服务对象评估

   社工的介入服务,对于服务对象母亲对女儿疾病的接受和适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于重新燃起她对生活的希望有较大帮助。服务对象母亲非常感谢社工一直以来的陪伴和鼓励,从开始的被动回答到后来主动打电话告诉社工服务对象康复所取得的进步,以及主动与社工一起讨论和制定长期的康复训练计划,正是服务对象母亲对于社工的信任,在服务过程中,社工才得以发挥陪伴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角色和功能。

   六、结案

(一)结案原因

因服务对象自身问题,以及服务对象母亲的情绪问题已获得解决或改善,个案结束服务。

   (二)结案处理方式

根据个案进展,告知服务对象母亲即将结束专业服务,并做好结案的准备,处理好离别情绪;此后,社工会通过电话方式对服务对象情况进行跟进。

七、专业反思

现有医疗社会保障体制下,依然有诸多病患因经济原因而得不到及时救助。社工也应发挥资源整合者与倡导者的功能,通过媒体呼吁,协调社会各类爱心资源等途径,使弱势病患群体的生存质量得到关注和改善。

家庭对“脑瘫”患儿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他们能否融入社会,脑瘫患儿的早期干预十分重要,但目前公众对脑瘫的重视及认识普遍不够,而且由于脑瘫的标签,很多患儿家属不肯轻易承认患病,导致大部分患儿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患儿家属羞于向专业机构求助,一方面吃力的照顾着患儿,另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脑瘫患儿其实只要早介入康复治疗,他们就有机会走向社会,甚至可以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学校教育。但家长在面对和接受脑瘫现实的基础上,还需要制定长期的康复计划。

                                          (作者单位: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