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未成年人家庭重建案例

沈燕 2018-01-25 10:07   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宝山工作站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服务对象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尊感增强,父亲从小的暴力教育方式,已让压抑许久的服务对象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打架事件只是导火线,问题的源头还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亲子沟通缺乏。

服务对象,男,12岁,现就读某校初中。

家庭结构图:

一、背景资料

服务对象家庭完整,父母关系和谐,虽都有稳定的工作,但收入不高,经济上经常会求助于祖父母。祖父年轻时是个很能干的人,白手起家把子女抚养长大,自认为教育孩子很成功,故在孙子的教育问题上也会经常插手,用管教儿子的方式来教育孙子。

1、父亲:

服务对象的父亲从小患有耳疾,这对其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觉得自已没有前途的他,把希望全都寄托在了服务对象身上,盼着孩子能出人头地。从幼儿园开始就为服务对象报各种兴趣班和文化班,孩子休息的时间都被安排得满满的。但是服务对象的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忽视了对身心发展的需求,教育方式较单一,说教不行就采用打或骂的粗暴手段解决。

2、母亲:

文化程度不高的她,平时只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孩子的教育问题都由其父亲管理,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也较少。

3、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学习成绩优异,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对父亲的教育方式也早已习惯,小的时候基本言听计从。初中一年级的时候,服务对象的家人为了给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帮其从地段学校转入了另一所教育质量较好的中学。原本成绩优异的他,却因转学的不适应,成绩有所下降,加之学习压力增大,得不到家人的理解,父亲说教式的教育,让处于青春期的他十分反感,开始逆反,尝试挑战父亲的权威,并且第一次找到了发泄的快感,这以后只要一遇到不顺心的事,他就会找父亲发泄,而且屡次不爽。

二、服务对象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主要问题:

1、服务对象青春期的叛逆心理,父母简单粗暴的管教方式,使其产生了厌学情绪;

2、现阶段服务对象与父母亲经常发生的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使其开始拒绝家人的关心;

3、因长期无法得到良好的亲子沟通,让服务对象感到很痛苦,有抑郁的倾向;

4、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让服务对象产生了自卑的情绪;

5、祖父母的加入,使这个正常的家庭形成了病态的家庭结构。

(二)服务计划:

总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学习调节情绪的方法,促进亲子关系的改善。

分目标:

1、教授亲子沟通技巧,增进亲子互动;

2、辅导家长改变教育方式,重新定位家庭的角色;

3、协助服务对象舒缓情绪,减少因学习带来的压力。

具体计划:

1、与家人联系,通过面谈,了解基本情况,建立专业关系;

2、寻求问题的根源,给予服务对象父母正向的亲子沟通技巧;

3、与服务对象面谈,开展心理疏导,缓解其因家庭、学习所带来的压力

4、针对服务对象的抑郁问题,邀请专业人士,前往服务对象家中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法。

5、社工建议,父子达成共识,协商解决生活、学习上的问题

加社工组织社区活动和小组活动,丰富服务对象的生活,培养服务对象兴趣爱好;

6、给予服务对象一定的心理辅导。

(三)服务过程

1.第一次面谈是社工接到居委会的求助,在居委会与服务对象的祖父面谈。祖父告诉社工,服务对象刚刚转入某校的6年级读书,成绩较优秀,但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力差。服务对象的父亲脾气比较暴躁,对服务对象的学习管得较严。求助原因:服务对象在其父亲接听电话时,打扰到了他的通话,使得父亲十分恼火,就打了服务对象,服务对象则反抗与父亲扭打在一起。祖父知道后前去劝架,事情得到了暂时的平息;但这之后父子俩打架成了家常便饭,场面一度控制不了,母亲只能报警,警察建议孩子和父母分开几天,冷静冷静。但分开后服务对象与父亲关系更加恶化,四处给父亲找麻烦,让父亲忍无可忍。可当父亲离开后,服务对象又表现出十分想念父母,把与他暂住的祖父母都赶走,一人居住,这让家人十分担心,对服务对象这些反常的行为,家人无法理解,担心服务对象是否存在心理问题。

社工评估:服务对象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和自尊感增强,父亲从小的暴力教育方式,已让压抑许久的服务对象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打架事件只是导火线,问题的源头还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亲子沟通缺乏。社工提出建议,祖父因年事已高,可以参与到对孙子生活起居的照顾,教育孩子的问题还是需要他的父母亲亲自参与,祖父可以偶尔提些建议;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实在担心,可以让其父母带去专业的医院进行检查,祖父对社工的建议表示赞同。

下一步计划:社工帮助服务对象家庭重建结构,协助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增进亲子沟通。

2.社工与服务对象父亲面谈,其父认为造成现在状况的原因是服务对象的爷爷一直插手,并责怪自已的父亲教育方式不得当,让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造成他们父子关系紧张;并说服务对象的爷爷从小对孩子比较溺爱,让其随心所欲,他对孩子的培养方式又时常受到爷爷的阻碍,致使服务对象虽然报了很多兴趣班,但大多都半途而废。社工告诉服务对象的父亲,目前家庭的角色的错位,也是造成服务对象迷茫的主要原因,亲子冲突的出现,服务对象种种行为反常的行为,也都应正了这点;家庭教育最好是由父母来完成,而这当中亲子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并提了些小建议,希望家中能多些交流与沟通,有问题大家共同协商解决。

社工评估:问题一:家庭错位,角色不清。在服务对象的教育问题上,爷爷、父亲都想撑控,却又都无法撑控,导致矛盾越来越深。问题二:父子间缺乏有效的亲子沟通,包括其父与祖父间,父亲与儿子间。问题三:父亲把问题的归因都缘于外部,而未能从自身上寻找原因。

下一步计划:与服务对象接触,

3、社工上门访问,服务对象坐在客厅沙发上,脚翘在茶几上,对社工的到来十分漠视。社工简单介绍工作性质后,直接向其表述与其祖父、父亲沟通后,对他的看法。这时的他有些变化,身体开始向前倾,社工表示家人的关心方式虽然过于简单,但表明是关心和爱他的,只不过方式不是他所希望的。父亲从小陪他参加各种兴趣班,也是希望他能有一技之长,这对他的成长也是有帮助的。服务对象表示不能接受这样的方式,社工表示已与其父交流过,他也答应改变过去的教育方式,但希望孩子能坚持学习。社工看到服务对象已接受社工的工作后,表示以后可否再来看他,服务对象点头表示同意。

社工评估:服务对象与家长的对立,是感觉这种爱的方式承受不了,遂采取父母不能接受的方式不上课、不吃不睡来向父母挑衅。

下一步计划:社工对服务对象家人提出是否有抑郁的问题,专门请宝教的督导王老师前往服务对象家中解惑。

4、社工与宝教督导王老师一起来到服务对象的家中,在听取了其父的表述,与社工的疑问后,单独与服务对象进行了沟通,使服务对象的不安情绪有所缓解。随后,王老师向其父与社工表明服务对象的状态只是有了抑郁的表象,并未真正得了抑郁症,就教育方式给了些建议: 1、没有人可以帮家长搞定孩子,有多少外力介入,孩子就会用多少力气叛逆; 2、家长的教育方式需要调整; 3、孩子智商高,摸透了家长的套路,家长需要尝试新的方法。服务对象的父亲对王老师的辅导表示感谢,同时,对社工提出改变教育方式,改善亲子沟通的建议愿意接受,表示会尝试着做一位能理解孩子的父亲。

社工评估: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消除了家人对孩子近阶段反常举动的疑惑;进一步认可了社工的工作,也愿意尝试改变教育方式。

下一步计划:亲子协商,共同制定生活、学习计划,达成一致。

5、社工再次来到服务对象家中,发现家中的气氛温和了许多,服务对象的父亲告诉社工,孩子现在已去学校读书,平时,都会按照双方制定的计划执行,只有周末会上网。服务对象的爷爷也不在对孩子过多的干涉,有空会来看看他,平时都在自已的家中。服务对象的生活逐渐趋于平静,但青春期的他或许还会有反复,社工将会一直关注。

五、效果评估

整个服务过程,社工扮演了沟通者、支持者、指导者、咨询者、协调者的角色,为服务对象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服务,服务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沟通者:社工对服务对象与父亲、服务对象的父亲与祖父间不断出现的冲突进行调和;与服务对象、服务对象的家人进行沟通信息、交换意见、分享思想及感情等工作,以此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关系。

支持者:社工介入后,通过专业的工作技巧和价值观,对服务对象的困惑予以心理上的理解和支持,并且在服务过程中鼓励、帮助服务对象,与他们一同面对问题。

指导者:社工通过分析服务对象及家庭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设计工作计划,同时,协助服务对象分析自己的困境、认清自身的问题,最后让服务对象自己作出决定。

对其家庭教育方式和亲子沟通问题,社工则提出建议,教授相关技巧,指导其家人改变原有错误的行为,从而达成一致。

咨询者:社工在遇到专业问题时,请教专业机构的专业老师提供相关的咨询,从专业的角度来解决家人对其是否患有抑郁的问题,使其与家人能开始新的生活。

协调者:社工为解决服务对象的多重问题,协调社区、相关组织为其提供服务,避免服务对象在求助中出现重复的困惑。

六、工作反思:

本个案采用家庭治疗模式及理性情绪治疗法,通过协助改变病态的家庭结构,找出问题的根源,改善亲子沟通中不正确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亲子和谐,家庭逐步走向稳定。

对于服务对象存在的严重心理问题,社工除进行心理辅导外还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服务,使问题得到及时解决,消除了家人的困惑,促进了服务对象要改变的动力。

服务对象虽已重回学校,但学习所带来的压力依然存在,社工也会保持联系,多加关注。

参考文献:《社会工作综合能力》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