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思考-逢源社区老年大学探析

陈辅华 2017-08-29 09: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文章分析了在“小政府 大社会”的新形势下,出现的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模式运作社区老年大学项目的方式和优点,探讨了在这一模式下出现的运作问题,提出了项目需多渠道拓宽服务经费来源、优化课程安排和报名机制、加强社工和义工在项目中的作用发挥等建议,以此为广大老年社会工作者开展社区教育活动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思考

——广州市逢源社区老年大学的运作模式探析

一、 引言

广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长者为84万多人,占人口比例6.62%。据预测,至2020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将达113.4万人,社会老龄化问题出现。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将增加。为了达致健康老龄化乃至积极老龄化的目标,让长者更好地度过人生最后一个生命历程,社会工作者在老年领域必须从长者的问题和需求出发,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提供全面服务。

张纯元(2000)认为,老年人不仅在生理上具有“发挥余热”的基础,而且参与社会的有益活动也是部分老年人心理、精神、身体平衡的需要。一些城市生活的长者会在老干部部门或者行政部门举办的老年大学读书,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满足大部分长者的需求。1998年,我国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将社区教育作为发展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与途径。因此,以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社区教育,并对此介入模式作出探索与研究,对于长者的精神健康、社区的和谐氛围营造以及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背景

(一) 逢源社区基本情况

1. 社区基本情况

广州市逢源街位于荔湾老城区,社区面积0.78平方公里,设置社区居委会12个。逢源街常住人口64529人,60岁以上的长者有1.7万人,约占总人口27%。孤寡、困难居民等弱势群体1000人,残障人士接近1000人。长者人口中:高龄3230人,独居762人,孤寡284人,低保低收入164人,是一个老龄人口密集、困难群体较多的社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逢源街社区居委会承担较重的行政事务,难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效服务。因此,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群的宗旨,大力发展社区福利事业,不仅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街道级的慈善会——文昌慈善会,而且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与毗邻的香港展开社会工作合作先河,先后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和邻舍辅导会成立了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逢源邻舍展能中心、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穗港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和逢源邻舍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为分隔家庭、长者、残障人士、困境青少年等群体服务,着力培养本土化社工人才队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福利事业。

2. 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政府逐步转变职能,力求建设服务型、绩效型、创新型的新型政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运而生。广州市作为前沿试点城市,率先于于2010年推广应用“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在20个试点街道推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逢源街是政府推行的“逢源”模式代表,由逢源人家服务中心承接了该项目。

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因应逢源社区的服务需求,整合了原先已有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等6个专项服务站点,涵盖并拓展有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残障康复服务、婚育新姿服务、义工服务及其他延展服务。

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由社区养老、日间护理、居家养老、院舍养老组成“四合一”服务平台。其中,社区养老针对低龄、健康长者开展服务,逢源邻舍康龄社区大学是其特色服务项目,该项目以社会工作模式运作社区老年大学,鼓励长者“老有所学”,深受社区长者欢迎。

(二) 长者需求分析

1. 学习需求

长者有学习方面的需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弥补年轻时读书少的遗憾,二是长者与年轻群体相比,知识能力更新较慢以及创新不足的缺点显现,他们希望与社会保持接轨,不断学习达致增值自我。

2. 文化娱乐需求

长者退休后从职业角色转入赋闲角色,许多长者的家庭状态处于空巢期或鳏寡期,对于精神慰藉的需求很大。他们希望能将精力投入到社区活动之中,期待丰富精彩的文化娱乐生活。

3. 社交需求

长者进入赋闲角色后,对比以往少了工作环境的人际交往,且家庭状态发生改变后,就容易产生离群感、孤独感和失落感,他们都希望重新融入集体,加强同龄人际交往,互相支持。

4. 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长者退休后,社会地位下降,他们期望发挥自身能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三) 项目介入理论

1. 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人类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爱和归属需要是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及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前四项需要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要方能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要,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社区老年大学项目提供了平台给长者互相认识交往,满足爱和归属需要,社工又发掘长者各方面潜能,鼓励长者学习和施展专长,让他们树立积极人生观和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2. 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生发展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认同危机,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危机个性发展就顺利,解决失败则个性某些方面的发展就不完全或困难;人格的发展除了受到某一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过往人生经验的影响。生命周期的第八个阶段是老年期,这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是自我完整性与绝望感。长者在回顾一生时,如果对自己的以往非常满足,则会产生完美人生的感觉;但如果长者在年轻时错失机会,存有遗憾,到了老年期更没有机会重新发展,就很容易陷入绝望和悲观之中。

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的长者,经历了战争、饥荒、文革等动荡岁月,大部分学历水平不高,甚至有长者没有受过正规学历教育,不少长者对于自己文化水平低存在自卑心理,觉得人生留有遗憾,希望一圆学习梦想。而社工在开展社区老年大学项目上,不仅让长者在老年期有机会得到学习机会,弥补人生遗憾,更通过举行毕业典礼满足长者心愿,提高长者自尊,从而达致人生圆满。

3. 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强调社工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该项目通过师生汇报演出和毕业典礼,让社会了解社区老年大学学习成果,消除大众对长者一贯“体弱”“无能”的偏见,让长者家属更支持长者参与社会活动,这是该项目为长者增权的体现。

4.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长者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参与,才能使长者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活动理论强调长者的社会参与、活动与社会认同,也就是俗话说的“老有所为”。项目用累计学分毕业等方式调动长者的学习积极性,用义工嘉许等方式调动义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目的是提高长者的生活满意度,保持生命活力。

(四) 项目目的

1. 促进长者再学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该项目立足社区,不仅方便了社区长者进行持续学习,又通过教授知识让长者保持活力,增值自我,适应角色转变和社会发展要求。

2. 改变社会上对长者的负面认识,帮助长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该项目通过鼓励长者在社区老年大学中学习,或让长者担任义务老师教授知识,来满足长者达成自我实现需求并树立积极人生态度;项目通过媒体、汇报演出、毕业典礼等宣传方式,展示服务对象饱满的精神面貌,期望改变社会上对长者的负面观感,营造尊重长者的社区氛围。

3. 提供平台让长者互相认识和交流,加强长者社区支持网络

社区老年大学不仅提供了一个让长者再学习的平台,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社区长者觅得共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长者之间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互相交流帮助,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并加强了彼此的社区支持,体现爱与关怀。

4. 鼓励长者发挥才能,从受助者转化为助人者

社会工作基本原则之一是“助人自助”,社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该项目在实施期间,鼓励有专才的长者担任义务老师,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义演、义卖作品等方式,让受助长者转化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助人者。

三、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运作现状

(一) 办学性质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是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的特色项目。因此,它的办学性质区别于现在广州市老年大学比较普遍的老干部部门办学、行政部门办学、高校办学、企业办学,是属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这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下,区政府和街道办作为政府购买方,社会组织以招投标的方式承接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根据需求设置服务内容。因此,逢源社区老年大学就是面向社区长者需求而开设的,体现广州市推广的“专业社工,全民义工”运作。

(二) 经费来源

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广州市建立了常态化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财政资金14亿元,具体至每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经费投入是20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中,约六成用来支付人员薪酬,另外的四成,10%用于活动支出,10%用于日常费用、办公用品、水电费用,10%投入到专业培训、聘请督导讲学等,另外还有10%则需要支付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费。因逢源社区老年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其经费来源主要就是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的活动经费其中一部分,不以盈利为目的。

该项目办学性质和经费来源形成了此所老年大学不设专门行政管理架构、老师没有编制、没有固定教学场所、没有条件添置更多教学设备等。

(三) 社工服务定位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实际上仅是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其中一个特色项目,因此运作上,是由承接的社会组织——逢源人家服务中心主任担任名义上的“校长”,但校长并不参与老年大学日常管理工作。社工在该项目服务过程中,主要定位在统筹者、管理者、协调者、资源连接和培育者、社区推动者的角色。

1. 统筹者

长者服务部主管社工根据服务需求设置年度服务主题,并对照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指标要求统筹社区老年大学项目发展。社工并不单纯只为办一所社区级的老年大学,而是希望透过社区老年大学这个平台,回应社区长者需求,发挥长者潜能,并促进社区和谐关系发展。

2. 管理者

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包括学生档案登记和保管、学分统计和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由一名社工助理负责;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安排和老师管理,社工将老师组成园丁义工组,对义工老师进行培育和维系工作。社工一方面担当了类似“教学主任”的角色,保证教学持续稳定,让老师发挥教学功能;但更重要的是该项目体现社工对于义工的组织培育工作,社工并不是用薪酬、待遇等留住老师,而是通过满足义工老师需求、提供平台让他们发挥才能、表达关爱、增强认同感、嘉许和激励等措施来留住义工老师。

3. 协调者

每个课程安排至少一名一线社工或社工助理跟班,跟班主要负责处理该班教务、处理突发情况、个案发掘等。这相当于“班主任”的角色,但社工会更为注重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是协助社区长者搭建社区支持网络。

4. 资源连接和培育者

这主要体现在师资的发掘和培育方面,社工发挥助人自助的理念,让受助者转化为助人者,同时充分链接社会资源,包括利用相关部门的场地资源;通过义工转介让有专才的义工担任项目老师,并有针对性地对老师开展培育工作等。

5. 社区推动者

区别于社会上的老年大学,社工在介入过程中,利用专业手法,关注长者在家庭-社区-社会这个生态系统各个方面。在个人层面上,鼓励长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提倡自我实现;家庭层面上,令长者保持生命活力,赢得家人尊重和支持;社区层面上,让社区长者得到就近学习的机会,并推动全民义工发展,营造和谐融洽互助的社区氛围。

(四) 教学管理

1. 学员管理

(1)  招生

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长者定义为年龄在55岁以上,因此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的学生限制在55岁以上人群。对于户籍地或居住地的要求,该项目考虑到目前广州市正着力推行社会服务,希望能让更多长者受惠,因此也不设限制,但在招生宣传上,只会在逢源街社区进行。

鉴于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承接的社会组织逢源人家服务中心是由逢源街道办事处发起并支持建立起来的,所以社工与社区居委会的合作和转介服务机制比较成熟。该项目招生途径之一就是由各社区居委会宣传发动本社区长者到来参与,保证了项目初期的生源数量。

社工则组织负责社区宣传的长者义工组——“乐善组”不定期进行服务宣传活动,针对各社区居民、街道社会化退休人员设专场宣传,用表演、长者口述、游戏、派发单张以及带队参观中心等形式招生。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不靠生源数量来获取经费,也不涉及广告宣传等商业化运作。随着项目的成熟,在社区长者中无形地注入好的服务口碑,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这也就吸引到更多服务对象参与到项目之中。

(2)  学籍管理

所谓的学籍注册和登记,实际上是申请服务的过程。符合条件的长者需要填写一份学员表,里面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联系方式和家人联系方式,还需要提交证件照制作学员证,这代表取得学籍。社工助理收到学员表后,制作成电子档案和安排学员编号,并将纸质表格归档。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要求学员每年履行注册义务一次,也可以随时退出学习。但社工发现报名后较少参加各类班组的长者,则需要向其本人或家人了解情况,安排长者义工探望生病或遭遇变故的学员,体现对长者的关怀。

2. 老师管理

(1)  师资来源

由于逢源社区老年大学依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活动经费开展项目,没有设置老师编制,也没有条件支付薪金聘请专业老师,因此,项目提倡“全民义工”参与教学。社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掘师资:

①从服务对象或义工中发掘有专才的人士,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②由他人介绍的方式认识到专才人士;

③通过社会资源链接义工老师。

(2)  老师培育

老师既是义工,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因此在老师培育方面,社工会针对需要设置以下几方面培训:

①开展新义工通识培训,将持之以恒地提供义工服务的精神散播于他们心中;

②社区老年大学的学员均是长者,有必要向老师讲解长者特点,让他们学会根据长者情况做好教学计划和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③由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掌握的技巧参差不一,老师可能会出现缺乏信心、被学员质疑等情况,针对这种问题,大学设置“助教”-“导师”晋升机制,让“助教”先跟随“导师”教学,待技法纯熟后再让其独当一面。同时,社工也会观察老师表现,通过面谈聆听老师心声或进行辅导。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