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社工倾情帮扶 误入歧途者重回正途

李艳兰 2016-09-05 09:4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从服务对象赖某纳入安置帮教后,社工一直陪伴着服务对象,对他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引导服务对象多与外界接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经过约9个月的跟进,服务对象多方面有了好转。

一、背景介绍

(一)个案基本资料

服务对象:赖某

性别:

年龄:27岁

婚姻情况:未婚

文化程度:大学本科

职业状况:大学毕业后曾在一家公司做仓管,后因身体条件无法正常上班,劳动教养后回家帮助父亲在家加工木神台。

个案来源:服务对象因传播邪教组织被劳动教养,期满后作为X司法分局安置帮教工作中的重点帮教对象,由社工跟进。

(二)个案背景资料

家庭资料:服务对象系四口之家,与父母和一弟弟同住。父母对其疼爱有加,父亲常陪同服务对象出入,为治愈服务对象的病四处寻医问药,母亲工作之余照顾其居家生活。 犯罪背景:赖某因在一网吧利用互联网通过QQ、电子邮箱及115网盘散发“邪教组织”信息而获罪,被接受劳动教养处理一年。一年后赖教养期满,被释放后回到原住址。

二、分析预估

(一)现状分析

1.生理状况: 服务对象体形消瘦,肤色泛黄, 身体状况差,主要表现为经常性头晕、乏力,四肢无力,口干舌燥,多说几句话容易喉咙痛,呼吸不畅,医生诊断为大脑供氧不足症状。

2.心理状况:根据某区国安办的调研判断,服务对象似对邪教组织思想仍有残留,心理、思想还未得到正常转化;根据服务对象自述,服务对象现在不敢想却又时常回想起在监狱时的各种场景,心里极其害怕,曾经的在监经历给服务对象现在的生活留下比较严重的心理阴影,根据其父亲描述,服务对象遇事表现为“胆小怕事”。

3.行为表现;服务对象言语较少且多重复。服务对象在会谈中表现被动,通常是社工一问服务对象才一答模式,父亲在场时多数由父亲代答。另外,服务对象在与社工交流时反应相对缓慢。

4.性格分析:服务对象性格内向,性情通常表现温和,不轻易发泄自己的情绪。

5.社会关系:服务对象在入狱前生活中朋友不多,主要是与网友交流,现服务对象几乎没有朋友,也与网友断了联系,大多数时间在家帮父亲。

(二)问题评估

根据社工与服务对象的接触,经评估认为服务对象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

1.安置帮教问题:据释放通知书显示,服务对象仍有“邪教组织”思想残留,需要定期对服务对象进行思想教育,需要引导其回归社会主流思想;同时服务对象在帮教期间需要解决就业问题。

2.身体健康问题:服务对象自高中以来身体状况一直很差,曾经因此影响学习。服务对象及其家人为治愈服务对象的病曾四处寻医问药却始终不见效果。服务对象因为听信邪教组织有强身健体、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才练习、散播邪教组织并因此入罪。现在身体状况差一直是困扰服务对象的最大问题,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来治愈身体疾病。

3.信念认知问题:服务对象把自己的一切不如意归结为身体差的原因,并且相信练“邪教组织”能够治好自己的疾病,也是因此而走上“邪教组织”的道路。社工需要矫正其邪教组织思想,引导其正确认知自己身体的疾病。

4. 父子关系问题:通过观察发现,服务对象的父亲在父子关系中扮演专制角色,服务对象作为儿子很少能表达自己的心声,几乎完全按照父亲的意思行事。 这样的父子关系容易给儿子带来压抑感,不利于儿子的心理舒展,同时社工预估这是影响服务对象生理健康的一重要原因,急需要调整。

5. 社会适应问题:主要表现为服务对象的在劳教期间的经历给他回归社会后的生活带来了比较大的心理阴影,据了解服务对象性格比以前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犯罪前的同龄人、社区居民现在都很少与服务对象交往。回归社会以后,服务对象需要渐渐消除心理阴影,重新拓展社会关系,建立朋友支持网络。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近期目标:(1)正确认识健康问题。首先服务对象要认识到,靠练邪教组织不是治愈疾病的正确方式,而是通过去医院治疗。然后要弱化服务对象及其父亲的疾病观念,不要过多地强调服务对象的身体状况差,增强服务对象信心。

 2.中期目标:(1)协助服务对象减轻在监经历带来的心理阴影.(2)调试服务对象与其父亲的关系。改善父子间的关系,改善他们之间的相处方式,提升家庭功能。(3)社工整合资源对他扩大支持系统,建立新的朋友圈,同时挖掘个人潜力,学习自强自立。

 3.远期目标:(1)清晰未来发展防线并为之努力,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发展;(2)正确认识自我,提升信心,舒缓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3)正确认识邪教组织,真正从邪教组织思想残余中解放出来。

(二)主要服务策略

    理性情绪治疗

艾利斯认为,人的很多不适当的行为和情绪皆来自个人不理性的理念,人在很多情况下是非理性的。它使人逃避现实,自怨自艾,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当人们长期坚持某些不合理信念时,他会导致不良的情绪体验。而当人们接受更加理性的信念时,其焦虑和不良情绪就会得到缓解。所以改变行为须从改变理念开始。

服务对象赖某在面对其身体疾病时,采纳了非理性的“邪教组织”信念,才导致不仅没有治愈疾病反而使情况更加糟糕,最后走上歧路。所以当在受到疾病困扰的时候,需要服务对象赖某改变自己的认知和信念,要相信医学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增强体能和治愈疾病,而非“邪教组织”。

(三)服务程序

1.介入初期

阶段重点:取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收集服务对象相关资料,初步了解服务对象犯罪的背景,制定服务计划。

2.重点阶段

阶段重点:根据服务计划,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从服务对象个人、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分步骤分重点地介入,根据实际不断改善服务方案。

3.巩固与强化阶段

阶段重点:肯定服务对象的改进,强化服务对象正功能,对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引导,巩固服务效果。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介入初期

介入过程:社工得到司法分局的委托之后开始接触服务对象及其父亲。在该阶段社工坚持用平等、尊重、接纳的原则与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为其创造和谐、信任的服务环境,认真地聆听并不时主动对其表达关注和关心,让他们感受到社工的真诚,放松戒备,并注重对服务对象进行适时的引导,鼓励服务对象表达自己,同时也通过其父亲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通过几次会谈,初步了解了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并得知服务对象之所以会练习“邪教组织”是因为身体状况差,到处寻医都没有效果,听信“邪教组织”能治病就本着强身健体的心理去接触的,后发展成了传播“邪教组织”,同时父子二人在与社工的会谈中多次重复强调服务对象身体差,并且基本上把所有的原因都归结到这一点。在两次会谈中,基本上是社工抛出问题时不论服务对象是否打算回答,父亲都是在第一时间代答了,服务对象回答问题以及目光反应都相对滞后,明显父亲比较主动,服务对象显得比较被动,此外服务对象情绪表现低落。

  (二)重点跟进过程

介入过程:

1.单独约见服务对象:由于在前两次与服务对象的接触中,服务对象的父亲都有参与,并且对服务对象表现出专制的态度,服务对象表现被动,社工有理由相信服务对象有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但尚未表达,于是社工单独约谈服务对象。经过多次面谈和电联,了解到了服务对象更多的心理行为,以下是社工针对面谈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纳:

         服务对象的表现

         社工的处理

关于其劳教的心理行为

面谈初,服务对象只简短回答问题,是社工一问服务对象才一答的模式。其目光较少移动,反应较慢,又似若有所思,于是社工提示服务对象是否会回想在劳教期间的事情,其反应突然变得强烈,表现紧张,并表示在那的生活很不好,一想起就害怕,非常害怕。

1,服务对象对此话题越谈越恐惧,社工表示同理,考虑其感受不再深入挖掘,安慰其现在已经远离那个地方就当一笔勾销,现在在家的才是真正的自己,现在要想的是自己未来要过怎样的生活,同时利用其对劳教时期的恐惧引导其思考是否还要走“邪教组织—劳教”的路线。

2,后来再面谈时,社工尝试鼓励服务对象进一步描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更深层次的东西。服务对象主动提到“过去事情”这个话题,并表示“不想去回想过去的事情”。社工运用澄清的谈话技巧,得知其所述“不想去回想过去的事情”其实是想表达不愿意回想“邪教组织—劳教”的经历,不想重复以前的生活。社工对其勇于主动提起过去的行为表示鼓励,引导其意识到过去的教训,并且安慰其重要的是自己不会再经历了。社工表示未来愿意与其一起去面对恐惧和困扰,并且约定每个月服务对象致电社工,社工每个月走访其家庭。

关于其身体状况

服务对象多次重复自己身体差,加之在劳教所染上湿气身体更差,是导致目前生活需要父母照顾,且无法工作等问题的重要原因。服务对象赖表示经常性头晕、乏力,四肢无力,口干舌燥。服务对象多聊几句话就说自己感到喉咙痛,呼吸不畅,后来向社工透露自己听说练“邪教组织”能够治愈其疾病,所以就信了,渐渐走上“邪教组织”的道路。现在由于身体原因不能正常外出工作。

1,社工在面谈时为服务对象准备白开水,面谈一会休息一阵再谈。社工运用理性情绪治疗策略,使服务对象明白,现在所受的困扰主要源于他在面对其身体疾病时,采纳了不理性的“邪教组织”信念,才导致不仅没有治愈疾病反而使情况更加糟糕,所以当在受到疾病困扰的时候,社工建议服务对象尝试改变自己的观念,尝试相信医学和自己的努力去增强体能和抵抗疾病。

2,社工与服务对象分析的状况,安慰其不必太急于外出找工作,双方达成一致意见,以治养好身体为当前的主要目标,并与服务对象约定定期问诊、按时吃药、配合治疗,多锻炼并保持放松和愉悦的状态,等情况好转后在适合的时机社工会协助其找工作。

3,经过反复沟通,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与其父亲有一起去过几次市医院看病,有按照社工的建议配合医生治疗。据服务对象说自己偶尔出去运动,打打篮球,但是目前未见效果。社工对服务对象积极表现表示赞许和鼓励,并提醒他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希望他与社工一起用信心和耐心去一点点改变。约4个月后,社工向社区居委会了解到服务对象常常在村篮球场打球,性格主动开朗了些,社工请社区村委会留意附近是否有适合服务对象工作的机会。

关于其家庭期望

服务对象说目前自己在家帮助父亲加工木神台,但是生意不是很理想,父亲说希望自己应该像其他本科生一样,找一份工薪较高的白领工作,但是目前自己的状态还不能适应。服务对象父亲过高的期待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

1,从与服务对象的谈话中所收集到的信息,社工了解到服务对象对自己的现状不满,主要源于身体状况不好所以不敢外出工作,不能达到父亲的期望。

2,整个过程服务对象多次提到“我爸说”几个字,强调父亲的意思,社工评估服务对象的父亲对其影响很大。所以打算单独邀约其父亲做面谈,从父亲方面介入,通过影响父亲来改变服务对象的家庭支持系统。

2.单独约见服务对象父亲:

         会谈主要内容及服务对象父亲的表现

         社工的处理

父亲多次重复儿子身体差,并把其儿子不能适应工作,不能外出交朋友的原因都归结为其儿子身体差。

对于父亲对其儿子身体的担忧社工表示同理,同时也提醒父如果亲希望儿子病快点康复的话除了要药物治疗,还需要家人的支持;向父亲分析如果一直提示儿子身体太差的不益之处,请父亲尝试少把“他就是身体太差”这样的字眼挂在嘴边,通过少一些负面提醒,多一些鼓励增强儿子的信心、减轻心理压力。

父亲告知社工,其实其儿子学习时候成绩不错,是家里唯一的本科生,对其期望也挺高,希望其能找一份工资高有体面的工作,不希望其儿子一直在家只做加工木神台的事情。

赞许父亲对儿子一直保持信心,也希望其给儿子更多的耐心继续支持儿子,多与儿子沟通,让父亲知道目前的状态属于“过渡期”的概念,安抚父亲并输入希望。同时对目前情况进行分析,目前最重要是养好身体,分析过于急切可能会有多种不良后果,希望父亲暂时不要直接给其儿子施加压力,只有其儿子有了轻松的心情才有利于病情的康复。

父亲说服务对象“胆小怕事”,不招惹别人也不敢走出去与别人交流。

社工通过“优势视角”分析这个状态给服务对象父亲,让其明白其儿子的状态有一定的优势,其父亲对于社工带给他的新视角多次点头表示赞同。另外,社工建议父亲多带动服务对象走访社区和亲属,同时给予其象更多一些范围的自由与独立,用鼓励的态度帮助其改进现状,建立更多自信和生活圈。服务对象的父亲能够认真与社工交谈,重视司法社工的建议。

3.介入服务对象家庭:结构式家庭治疗法认为,在家庭这个系统内,任何成员所表现的行为,都会受家庭系统内其他成员的影响,这种系统内各成员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可解释一些病态的家庭现象和某些家庭成员的不健康行为产生的原因。基于这种观点,本个案中社工认为有必要深入服务对象的家庭,观察其家庭成员间的相处模式从而找到切入点。

         会谈主要内容及其家庭成员的表现

         社工的处理

服务对象的父亲在家里仍然是话最多,最主动的那个,但是偶尔服务对象的弟弟会打断其发言。

尝试让其父亲安静一段时间,争取更多机会给服务对象的弟弟发言。

服务对象的弟弟仅比其小两岁,待人礼貌,思维敏捷,偶尔会打断父亲的说话,与哥哥互动较多。

社工将其弟弟作为家庭关键人物。将单独邀约其作为家庭的调解人员,一方面请其适当影响父亲,削弱父亲对其哥哥的专制态度,另一方面也请以同龄人的身份多与哥哥谈心,同时多找机会带哥哥多去打球多运动,把哥哥带入其朋友圈子。

服务对象的母亲在工厂上班,未能见到面。据服务对象所述,母亲对其很照顾,工作之余还经常想方设法如何让服务对象的身体好起来。

社工与服务对象母亲通话,希望其劝导丈夫多给大儿子一些自由的空间,多倾听大儿子的心声多一些正面鼓励,同时配合医生调养大儿子身体。

4.链接社会资源:社工一方面,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社区和社工组织的社会活动,充分展表现自己,既有利于增强服务对象的成就感,提升其自信心又促使服务对象接触和认识更多的居民,扩大其交际范围,提高社会及社区归属感,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从而有利于服务对象回归社会主流思想,削减邪教组织残余思想;另一方面,积极走访社区治保主任和社区安置帮教志愿者,了解服务对象在社区的动态;另外提前与社区就业部沟通,关注是否有适合服务对象的工作,在服务对象身体好些之后就链接人力资源就业部门帮助他开始外出找工作。

(三)巩固与强化

介入过程:

1.社工在本阶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总结了整个服务过程,肯定了服务对象在这个过程中的改进,并引导他明白远离了“邪教组织”、亲近了家庭反而能使自己过的更好。

2.协助其做好未来人生规划并向着这个方向努力,支持他做出的决定,服务对象认为自己已经可以胜任外出的工作了,所以社工和服务对象四处打听就业信息,最后服务对象选择了一家离家近的公司上班。服务对象表示上班后比较忙,与球友打球的机会少了,不过与工友相处融洽,多了一份收入,自己比较满足。

3.社工再一次肯定服务对象改变希望其保持,增强其自信心,鼓励他多与家庭及周围人接触,引导其回归主流社会。

五、总结评估

从服务对象赖某纳入安置帮教后,社工一直陪伴着服务对象,对他进行心理、情绪疏导;引导服务对象多与外界接触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正确对待自己的病情;不断鼓励服务对象接受治疗;同时深入家庭取得家庭支持,介入调整父亲对待儿子的方式调试父子相处模式。经过约9个月的跟进,服务对象明显开朗许多,相比之前会主动地与人交流,会更加主动地表达自己,情绪明显比之前好很多,现在喜欢出去打篮球也结识了一些新球友,同时身体也强壮了甚多,体重增加近20斤,目前服务对象仍然在配合做身体治疗,现已重新就业已有一段时间,生活开始转入正常轨道。

 

六、专业反思

从法律角度而言,服务对象在接受安置帮教过程中,司法社工容易被理解为是行政部门的监管工作人员,这种意识会使他在社会工作面前,有意识地将个人的地位降低,只听不说保持沉默,或迎合社工意思来表达看法。鉴于服务对象的特殊身份,在开展服务之初,社工要表明自己的工作角色和服务内容,当服务对象容易出现沉默、抵触等不良情绪时,该阶段社工不仅要友好地聆听,对其表达关心和尊重,同时也要关注其肢体语言,对其所说的话进行分析和评估,要让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的真诚,获得服务对象的认可和信任,才能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更好地开展工作。作者:李艳兰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