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童心共筑,安心小屋”困境儿童等特殊儿童心理关爱项目(以下简称“童心共筑,安心小屋”项目)成功申报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中的B类社会工作试点服务项目,并落地于新疆喀什、云南怒江(2个试点)、四川凉山州、甘肃临夏、湖北武汉及湖北宜昌7个试点。项目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负责执行,当地专业社工机构协助执行。
一、项目综述
(1)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2020)—“童心共筑,安心小屋”泸水试点
2、执行机构: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3、协调机构:云南连心社区照顾服务中心
4、合作单位:泸水市民政局、泸水市公益发展服务中心
5、项目周期:2020年9月至 2020年12月
6、报告撰写:波四益、罗世乾
(2)背景及实施概况
经过泸水试点工作团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无论是流动儿童,还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安全与照顾、技能学习与能力提升、课余兴趣娱乐与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尤其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云南农村地区大量乡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无论是随父母搬迁到城市的流动儿童,还是被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都未能得到充分的照顾和支持,而流动人口“服务真空”的状态,和农村公益组织与公益人才缺乏,政府政策与资源无法落地的问题,都可能带来复杂的社会问题。基于此,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支持下,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示范项目(2020)—“童心共筑,安心小屋”落地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
泸水试点以失依儿童、缺少照顾的儿童、贫困及重大疾病儿童、受暴力及欺凌的儿童、单亲及隔代照顾儿童及其他处于被边缘的弱势儿童为服务重点,同时覆盖服务站点辖区内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并拓展至儿童所在的家庭、学校、社区。项目透过个案、小组、社区的专业工作手法,为困境儿童提供长期持续整体的辅助支持,以减少困境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满足困境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目前,项目已经在云南省怒江州泸水市易地搬迁社区城墙坝和谐社区、大龙塘社区开展服务,服务覆盖2个社区,项目期内共进行困境儿童筛查超过100人,针对60余名困境儿童,提供总数超过600人次的个案陪伴。其中,针对因困境导致的生活、学习陷入紧急状况的12个个案,提供安全教育包发放、开展5个小组共10次小组活动,开展儿童兴趣类、发展类、成长类的活动超过8场,总服务人次达到500人次;活动中心维持每周开放5-6天,共接待3000人次的儿童;项目培养了1支工作团队,工作团队主要由社会工作者+骨干+社会志愿者组成,长期驻村工作的团队达到16人。其中,社工6人,骨干10人。
二、活动评估
(1)项目概览
项目以在地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立足社区,链接社区多方力量如社区居委会、学校、社区社会组织等,共同构建困境儿童服务体系。项目主要通过在地人才培养、发动社区力量参与的方式,通过个案、小组、社区三大专业方法,为困境儿童提供个案陪伴、安全照顾、知识和技能学习、行为习惯培养、能力提升、社区参与等多元化的服务。
项目实施过程中,各方分工如下:
执行团队:负责项目的整体推进,项目管理和项目监测、项目评估等。
实施团队:负责项目实施落地,链接当地资源开展多样化服务满足儿童需求,同时培养当地的骨干和工作团队。
当地民政:对各站点开展服务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建议。
社区/学校/家庭:提供项目落实的有关支持,如场地、人力、时间以及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支持和保护。
(2)目标及达成情况
(3)相关方评价与反馈
1. 受益对象的评价与反馈
为了了解受益对象对项目的评价与反馈,我们随机选取了儿童及家长对我们的服务成效和服务满意度进行评价。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及项目工作点的总结梳理,项目对服务对象带来的成效主要有以下几点:
(1)活动中心的运营和开放,为乡村儿童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娱乐和活动的空间,提供有利于儿童学习成长的基本设施。
(2)组织多样性的活动,丰富儿童生活的同时,促进儿童成长和人际交往。
(3)个案的跟进和陪伴,为困境家庭提供关爱和支持,协助其渡过难关。在项目期内,我们共计为12名儿童提供了超过100次的个案跟进和陪伴的服务。
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困境儿童配置了安全包,配备基本的学习用品、生活洗漱用品、习惯养成绘本、生存生活教育等物资,以提升困境儿童个人生活习惯的养成及应对危机状况的应对能力。
(4)提升了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和信任度
项目工作中,泸水试点团队注重对孩子家庭的改变和影响,通过长期扎根社区开展服务,与村民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在开展儿童服务的同时拓展到对老人、妇女的服务,并关注村庄文化、历史、自然环境、公共卫生等议题,借助村民所关注的内容开展相关的活动,逐渐获得村民的认可和信任。
据统计,家长及儿童对活动中心的满意度超过了95%,且社会工作的服务在获得儿童和家长的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村委会、村民小组、学校等单位的高度认同,同时链接了在地的多方资源,协同家庭-学校-社区共同打造儿童保护和儿童服务的体系,使服务更具持续的保障。
(5)搭建了村民共同参与的平台
项目改变了传统的“送服务进村”模式。在社会工作者专业服务开展的过程中,提升了村民集体参与意识。
2. 项目落地点及当地政府的评价及反馈
该项目主要落地社区,与当地民政部门、村委会/居委会、驻村工作队、中小学、社会组织也有紧密的合作,为了了解利益相关方(主要为合作方)对项目的满意度,我们在所有项目实施地对当地村委会/居委会、学校负责人、驻村工作队、社会组织等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共完成有效的调查问卷62份。结果如下:
(1)调查对象构成
填写问卷的22人中,2人来自民政部门,5人来自村委会/居委会,2人来自驻村工作队,5人来自社区骨干,来自当地学校(主要为小学)的有8人。
(2)合作方对社工站的服务了解程度和对沟通的满意度
日常工作中,项目工作团队保持与合作方的沟通交流,通过简报、微信公众号、文字材料等方式,向合作方宣传社工站的服务,以获得合作方的理解和支持。统计显示,超过85%的合作方对安心小屋社工站的服务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社工站主动保持沟通的满意度达到96.8%。
(3)对社工站工作团队的印象
对工作团队的印象方面,被调查的62人中,对社工站工作人员工作态度的满意度达到100%,一致认为工作人员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居民亲切热情。
(4)对社工站的服务开展与服务成效满意度
在服务开展与服务成效的评价方面,合作方的满意度达到100%,其中,61%的合作方对服务开展与服务成效的评价非常满意。说明社工站的服务获得了民政部门、村委会/居委会、驻村共组队、合作学校和社会组织的高度认可。
(5)对社工站社会影响力的满意度
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合作方的满意度达到90%。其中,非常满意的有58%,说明在合作方看来,社工站的服务具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包括对社区、居民、当地政府的影响。
(4)项目经验与教训
三、实施概要
(1)人员分工
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云南怒江泸水,同时确保项目服务的质量和管理的规范化,泸水试点配备了总负责人、项目联络人、项目主管、项目督导、项目助理、行政财务人员、项目执行社工、项目骨干/志愿者等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2)项目透明度
1.项目进展
泸水试点工作团队自2020年9月起至项目结项时,每月定期在当月进行项目反馈及进展,包括项目工作、团队建设等,及当月项目开展的服务情况和下月计划,以确保项目透明度。
2.服务对象知情权
各项目站点依据实际情况,建立对服务对象宣传和沟通的渠道,如社区宣传栏、居民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及时在这些渠道发布项目工作的进展,包括活动招募与活动通知、孩子参加服务的情况、活动中心安全状况、往返途中安全注意事项以及资源链接情况等,以使居民及时了解活动中心的服务动态,确保服务对象知情权。
(3)项目管理情况
项目立项之初,即按照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制定的相关项目手册,如项目背景、项目服务内容、项目管理要求(包括站点管理、人员管理、物资管理、信息传播管理、项目经费使用管理、档案管理等)、项目工作套表(个案跟进套表、活动套表、工作记录表)等,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成果展示
1.培养在地社会工作人才,为项目服务提供支撑
推动困境儿童服务项目,社区是基础,社会工作人才是支撑。云南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各个村庄有着其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而外来的社会工作者由于成长和学习背景不同,到少数民族村庄开展的服务未必能切合当地实际,或由于文化、语言、习惯等原因,很难长期坚持开展服务,为了避免发生以上问题,泸水试点团队在项目中十分重视对在地人才的培养和支持,鼓励青年人返乡进行“公益创业”,开拓少数民族村庄社会工作服务,并在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的支持下,通过培训+督导的模式,持续为社会工作者提供能力建设和陪伴支持,以提升乡村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的质量。
2.激发社区内生力量,构建困境儿童保护体系
从社会工作的视角来看,困境儿童的问题不单单只是个人或家庭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居住在社区里面的组织和个人,充分调动社区的内生力量才能解决。因此,试点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注重对社区能人的挖掘和培养,同时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链接居委会、学校等公共单位的力量,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关注和回应困境儿童的多元需求。
在能人挖掘和培养方面,泸水试点团队通过在地社会工作者,发现社区中的热心人士或能人,培养其作为骨干,协助到活动中心、日常活动、个案陪伴等服务的开展。云南连心也为骨干提供了培训和督导,提升了骨干的工作能力。目前,共培养了10名骨干。
3.开展社区多样化服务,满足儿童的多元需求
(1)开设社区儿童活动中心,搭建社区安全空间
据我们调查发现,城中村或农村地区的儿童,有70%以上长期缺乏照管,同时由于缺乏社区公共活动空间,大部分儿童放学或假期只能自己到处溜达或独自留在家里,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为了能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的空间,云南连心在怒江泸水建立了儿童活动中心,部分活动中心租用了村民的房屋,部分则是利用了村庄中的公房改建而成。“童心共筑·安心小屋”项目为条件简陋的中心提供了基本的彩绘,配备了图书、玩具等基本物品。活动中心每周开放5-6天,为孩子提供安全空间的同时,满足了孩子对阅读、益智玩具以及人际交往的需求,社工也依托活动中心提供功课辅导、兴趣小组、假日营期等活动。
(2)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儿童成长
泸水试点依托儿童活动中心,在各个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兴趣班、节庆主题活动、假日营期等,一方面丰富乡村儿童的课余及假期活动,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及人际交往圈子,提升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并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参与感,从而提升孩子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自信心。
(3)开展个案救助和陪伴,回应儿童生活困境
针对学习及生活遭遇突发情况或面临危机的困境儿童,我们采用个案工作方法进行回应。首先,建立了一套困境儿童识别机制,使社会工作者能及时发现处于困境的儿童;其次,对于生活或学习有问题的儿童,如患病、贫困、家暴、失学等,社会工作者会协助其申请紧急援助金,用于儿童及其家庭面临困境时的临时救助;再次,社会工作者及骨干、志愿者团队会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开展个案陪伴,定期家访,协助儿童及家庭解决生活困难。
4.链接多方力量和资源,共同构建困境儿童保护体系
在与社区合作方面,项目实施站点高度重视与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的关系建立,同时通过长期的服务逐渐影响居委会/村委会。居委会从开始的观望或不支持的态度,到逐渐了解社工服务的重要性和公益性,居委会/村委会主动将办公室或社区公共空间腾出来无偿提供给社工使用,居委会对社工的服务开展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如智力、资源、条件等。
在与学校合作方面,各项目实施站点与当地学校、幼儿园、中学都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一方面,社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进入学校开展有关儿童保护和儿童发展的活动;另一方面,学校为社工的服务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比如场地、人手、时间的协调和配备;此外,项目点也为学校提供教师能力建设、团队建设等内容,缓解教师教学压力。
在与家庭的合作方面,虽然项目服务的主要对象为儿童,但我们认为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因此,在提供儿童服务的同时,我们也注重针对家庭的工作,通过家庭探访、家长学堂、志愿者发动、社区议事等形式,调动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社区儿童的服务工作中来。
图文提供:云南泸水试点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