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视角下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

刘燃 2021-04-20 09:54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基于生态系统视角来研究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困境儿童的问题有复杂性以及紧迫性,面临多重困境,搭建起他们的支持网络是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而生态系统视角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人的影响,并且从系统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因此,本文将生态系统视角与社会支持网络融合,从各个系统分别思考如何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支持网络。首先研究了家庭性困境、经济性困境、生理性困境、新困境儿童这四种类型困境儿童面临的具体困难以及成因,然后分别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的提出社会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总数为2.2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6.6%.。同时,我国还存在大部分儿童处于困境当中,除了57万孤儿,全国有61万在事实上无人抚养的儿童,加上其它类型的困境儿童,民政部估计全国困境儿童数量大概有数百万。儿童在社会当中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而困境儿童面临着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相比于其他在健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更加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关爱。

关于困境儿童的研究,各界的学者都结合各自专业特点做出了问题分析与行动策略研究。就社会工作专业来说,有关于儿童社会工作的统计研究显示目前主要关注的研究对象是困境儿童,包括留守儿童、流浪儿童、流动儿童、孤残儿童等。关于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唐美静(2014)认为社会工作发挥专业特长,构建支持系统的具体行动则应该从个人内部和个人外部两个层面进行介入。张长伟(2012)、宋文娟(2019)认为困境儿童陷入困境是由于在社会资源的获得中处于弱势地位以及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并认为要构建包括个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工作者的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网络来帮助留守儿童解决问题。单希政(2018)不仅研究了重构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还研究了在这其中提升抗逆力的重要性。

构建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对于困境儿童脱离困境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并且只有这框架之下才能全面提升其自身抗逆力,而生态系统理论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指导理论,注重人类生活环境与人的行为的交互影响,在构建困境儿童完备的支持网络中,该理论可以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基于生态系统视角研究分析困境儿童面临的困境以及基于此提出相应的社会工作应对策略。

二、各类困境儿童面临的主要困境

201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可见,关于困境儿童传统主要分为三类,一是物质生活困境;二是家庭监护困境;三是生理缺陷困境。但是也由于时代的发展、生活的进步,出现了一类新困境儿童,不是由于物质经济以及生理缺陷等原因,而是在性格、学业、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社会或学校适应不良的儿童。因此,本文研究困境儿童的以下主要类型:家庭性困境、经济性困境、生理性困境、新困境儿童。

生理性困境儿童

生理性困境儿童是由于先天因素或后天意外导致的身体残疾或者是精神障碍。他们的困难可能并不存在于物质条件以及家庭环境,但是个人认知和行为等方面会遭到困难。

在儿童个人生命健康方面,自身生理心理的康复情况必然不可忽视;儿童的个人心理方面,身体残疾儿童的自我效能感低下、抗逆力的激发问题;儿童的家庭方面,如果康复意愿不足还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生活状况以及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在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是否能够平等的接受教育、个体接受教育的意愿、如何获得适宜的教育也是目前十分显著需要关注的问题;最后,还有残疾儿童的社会融入问题,社会对他们的偏见、歧视以及贴上“弱者”、“无能”的标签,如何正常的进行人际交往进行良性的互动,这也是长久以来的突出问题。

家庭性困境儿童

家庭性困境儿童在这里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监护问题导致的困境,包括没有能力监护以及监护不到位甚至没有监护人等家庭,具体为留守儿童、弃婴、父母病残无能力抚养以及因各种原因无人抚养的儿童等。

由于各种原因本来应该健康成长的孩子得不到足够的监护,没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只能处于困境当中。无人监护、监护不当儿童的生命安全面临威胁,监护者学历水平低,导致学习能力弱;其次,家庭原本功能发挥异常,得不到家庭的关爱,无法从家庭习得爱与被爱的能力,导致初级社会化不能顺利完成;家庭监护的缺失、家庭疏于对儿童的监管,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导致认知以及行为偏差;最后,相关儿童救助机构的收容、救助能力问题,孤儿得不到有效的救助。

经济性困境儿童

家庭物质经济的贫困直接影响到难以获得健康的生活环境,包括安全的居住环境,否则会受到社会性或自然性的危害,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其次,是生活质量以及安全卫生的问题,儿童的身体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刻,一些极度贫困的困境儿童由于缺乏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会造成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的问题。在教育方面,由于九年义务教育已经使得大部分的困境儿童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在偏远地区还存在由于经济贫困失学的儿童,这些儿童必须提早结束学业开始工作帮助家庭减轻经济负担,并且难以获得更高等的教育。经济富足的家庭儿童可以获得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困境中的儿童只能获得基本的教育,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不平等,他们一开始受到的教育不如别人这也使得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相对的处于劣势地位。

新困境儿童

新困境儿童也称为“隐性困境儿童”,指的是单从表面看不出问题,他们生活条件好,家长受过良好的教育,过度重视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些孩子长期承受着心理压力,并且这不被家长、老师觉察,最后由于得不到周围的支持在心理承受里到达极限的时走向绝路。

新困境儿童由于不像一般的困境儿童面临物质生活、生理健康、教育权利这些容易看到的问题,但在心理却面对巨大的困境,他们渴望的是获得真诚的理解与积极正向的支持,他们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学习、人际交往、性格特点方面,在学习中反抗家长所要求学习至上,消极怠工;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感受,而不注重他人想法;在个人性格方面容易受到打击、丧失信心。

纵观这几种典型困境儿童面临的困难现状,每种类型都有其最突出的困境,总体大致可以归纳为:生命安全、教育、社会融入、心理困境等四个大问题,每种类型的困境儿童导致该困境的原因不同,但在应对策略上都需要建构一个完备的支持网络,才能够最有效的应对。

三、社会工作介入困境儿童支持网络构建的策略

生态系统理论一部分来源于生物学的概念,是系统理论与生态理论的有机整合,在社会学中发展成为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简称为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在一般系统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超越了系统论的抽象的概念,更加的具体以及在社会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指导意义。提出“人在情景中”的概念,关注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认为人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一种生态系统,强调人的发展与各系统密切相关,各系统之间交互影响。

困境儿童支持网络是由各系统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支持网络需要进一步从整个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各系统密切配合参与支持网络的构建。“困境儿童的救助一般涉及到的系统包括案主系统、社区系统、社会工作者系统、机构系统以及社会公共机构价值系统”,根据查尔斯·扎斯特罗对社会生态系统划分,基本类型有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宏观系统,系统内部各因素相互作用,同时系统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困境儿童的支持网络建构涉及的系统多样,为此本文具体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社会工作介入构建困境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策略。

(一)微观系统的介入

微观系统指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包括影响个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子系统。在这一层面的支持来源于困境儿童个人,社会工作应该介入困境儿童自我信心、自我效能感、抗逆力的提升,使困境儿童重构生活的希望。对于生理问题介入主要是身体健康的恢复,社会工作需要协助链接一定的康复资源,对于心理社会方面的需要社会工作者直接介入得更多。儿童处于自身价值观形成初期,这一时期是建立健康积极价值观念的关键时期,对此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需要开展心理辅导,防止或者缓解儿童消极的心理情绪,具体为帮助困境儿童找到问题的根源,形成合理的认识,而非归因于自己;从优势视角而非问题视角来看待问题,从而激发对困境生活的抗逆力;帮助困境儿童找到生活的方向以及意义,重新相信自己是有用的以及自己对困境生活的反抗是有意义的、走出困境是可触及的;然后帮助困境儿童学会发掘以及利用所处环境的有效资源,发挥自身优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走出困境。介入方法主要可以运用个案辅导、信心和能力提升小组、支持小组等方法。

中观系统的介入

中观系统是个体所处的小规模群体,比如个人所处的家庭、工作、朋辈群体等。对于儿童来说在中观系统主要有家庭以及朋辈这两个子系统,家庭这一子系统包括家庭经济问题、家庭关系、家庭照顾者问题,而同辈群体子系统主要是人际交往涉及到社会融入问题等。

社会工作在中观层面家庭这一子系统的介入,对于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其介入重点存在较大的差异。对于家庭性困境儿童中监护缺失这类情况社会工作者需要注重提高监护人的亲职能力从而保障生命安全、儿童照顾质量;对于经济性困境儿童需要提高家庭的收入,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开展就业能力培养小组以及链接就业资源、帮助困境家庭申请经济援助等,对于特别困境的家庭还可以倡导进行社会募捐;对于生理性困境儿童家庭,这样的家庭照顾者面临着极大的照顾压力、心理负担等,社会工作可以为其提供家庭照顾者支持小组关注照顾着的心理健康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其次学习相关疾病知识,提高照顾能力;而面对新困境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注重亲子关系,以帮助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儿童的健康成长。

在朋辈群体这一子系统的介入,朋辈群体是人进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主体,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朋辈支持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面,为此社会工作提高困境儿童的人际交往技巧,激发开展人际交往的动力以及信心;开展朋辈群体兴趣小组,在与朋辈的互动交往获得归属感以及心理支持,同时可以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三)宏观系统的介入

外观系统主要是指一些大规模的群体,社区、机构、组织和文化等。在这一层面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于通过物质与经济的捐赠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帮助,缺乏一种持续性更强的心理的支持与关爱。根据查尔斯·扎斯特罗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人与所处环境的相互影响,那么在这一层面对困境儿童展开服务可以加强于外界的联系,建立健康的成长环境。

营造友爱团结的社区、社会氛围,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开展社区工作,来改善邻里关系,彼此互助,帮助去除对困境儿童的偏见,去除认为生理性困境儿童无能的标签,强调他们的自我效能,不用不正常这样的字眼来给他们下定义。对于学校来说,学校社工关注困境儿童的成长,可以建立同伴支持小组,彼此鼓励提高自我效能感;学校教师提供全人的教育、平等的教育以及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个人特点开展实施教育;发挥榜样作用,不对各种困境儿童区别对待,帮助他们建立同伴之间的顺利交往。社会工作还可以发挥倡导宣传作用,对于一些没有落到实处的政策进行反馈倡导,以及链接外界的物质、经济、医疗等资源帮助为困境中的儿童提供全面的外界支持。

(投稿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