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于丹:十年艰苦岁月我们陪您一同走过

2018-05-08 10:05   深圳新闻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0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社工试点工作,2008年首支医务社工队伍8人分别进驻深圳的六家市级医院开展工作。“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长期致力于医务社工研究的北大教授刘继同对医务社工如此定位。

200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社工试点工作,2008年首支医务社工队伍8人分别进驻深圳的六家市级医院开展工作。“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长期致力于医务社工研究的北大教授刘继同对医务社工如此定位。

微信图片_20180508100350

深圳医务社工于丹

“每一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职业。做了社工以后,我感觉自己就应该是要走近它,就像是命中注定的职业一样。”于丹微笑地说道,2008年,30岁的于丹成为深圳第一批医疗社工成员,如今,她已经在这个岗位走过了十个春秋。

2007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始社工试点工作,2008年首支医务社工队伍8人分别进驻深圳的六家市级医院开展工作。医生在看病时,通常无暇顾及与病人疾病相关的社会、心理、经济等方面的因素,而病人的需求与感受也可能在诊断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被忽略,医务社工的出现恰恰填补这一空白。

“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长期致力于医务社工研究的北大教授刘继同对医务社工如此定位。

从一片空白中成长的深圳社工

2007年,内地的社工工作几乎一片空白。“当时我工作之余也做义工(即志愿者),并不懂什么是社工,只是有朋友说深圳正在招募社工,这在当时也是一个新的职业。我通过考试走上这个社工的岗位,从此就这么一路走下来了。”作为深圳的第一批医务社工,于丹被分到了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回忆起入行经历,她坦言有些“蒙查查”,“不知道我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医务社会工作能做些什么,所以我就先用小半年时间熟悉整个医院。”

作为全国社工发展的探路者,2009年初深圳引入香港社工督导给予一线医务社工专业辅导,在香港督导的协助下,于丹与“小伙伴”们从咨询面谈技巧、服务策略项目设计等专业方面不断成长,更结合深圳的需求不断摸索前行。

微信图片_20180508100332

早上8点,于丹跟随医护人员一起逐层查看病房

“拓荒者”的路总是走得更为艰难,因为大众对社工概念的不了解,给于丹工作的开展带来很大的阻碍,于是她决定跟着医生们“扫楼”。“那时候每天跟着医生巡查病房,逐层逐层的去介绍自己,就像一个广告推销员一样。这样持续了近一年时间,把医院的每个科室、十几层楼的600多张病床都走了一遍。”于丹自嘲道,为了更好的自我“推销”,她自制了印刷宣传折页在巡查病房时派发给患者。一场“推销”下来,往往都会被患者问道:“你们的服务怎么收费?”“不要钱免费的。”问的多了,于丹索性修改了宣传折页,在显著的地方标注着“免费服务”四个字。

微信图片_20180508100312

贴在护士台前的宣传单

扎实的走访、深入参与到医院的每一个工作环节,于丹不仅打开了“市场”,也逐渐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健康咨询、情绪疏导、照护服务、危机干预、临终关怀与哀伤辅导、救助服务、义工管理、医护关爱、健康宣传与政策倡导等都是她的工作范畴。目前市妇幼社工团队已扩展到5人,涵盖编制、聘用、岗位派驻、项目购买等四种来源的社工。

助人自助——在困境之时陪他们一起走

“如果说医护人员的理念是‘救死扶伤’,义工的理念是‘无私助人’,那么社工的理念就是‘助人自助’。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陪伴,让我们的服务对象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让他自己和他的家庭都能够获得不同一些成长。”于丹告诉记者,社工是以“个案小组社区”的专业手法开展工作,用专业视角服务有需要的人。“例如看待一个患者,医生先看到的是病,如何去治疗是他先考虑的问题。义工则会想他很可怜,他们能够去帮助他什么?而社工首先看的是这个人甚至是这个家庭,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要如何帮助这个家庭渡过当下面临由疾病带来的困境?”

来深务工的小周(化名)是一位24周早产儿的妈妈,女儿生下来身长只有20多厘米,全身皮肤薄透的像一张白纸,一出生就进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每天都与死神搏斗。为了保住女儿,一天近万元的治疗费让原本并不富裕的一家背负了沉重的资金压力。“那些时候,每天都好像有一块石头堵在心里,整个人特别沉默,面对小孩的病情、高额的治疗费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正当小周陷入最低潮时,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新生儿住院家长群里认识了于丹。

“真的,于丹社工的出现给我带来很多希望,我真的很感谢她。”小周略带哽咽的对记者说,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于丹一直陪伴着这个家庭,不仅给她心里疏导及精神上的鼓励,更联系相关的慈善机构申请了6.5万的经济支持。“虽然这些钱对于在医院花近50万的治疗费远远不够,但正是这些帮助带给我动力,让我重新振作精神想办法筹钱救我女儿。”

正如于丹所言,社工就是走进需要帮助的家庭,陪他们一起走过一个困境的时期;对于困难家庭,社工整合运用的社会资源就像是一个杠杆,撬动家庭自身的潜力及资源,使他们用自己的力量重新走上轨道。

除了医院的患者外,于丹的服务对象也包含医院的医务人员,深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主任杨传忠坦言,每当遇到生命无法被挽救时,他内心也会感到特别悲伤,“不光患者会有悲痛,医务人员也会有。医务人员长期致力于重症新生儿救助,比常人更多地面对生死离别,我们自己也会流泪的。”

微信图片_20180508100253

于丹与护理员一起组成兴趣小组

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于丹建立了“心灵小屋·快乐驿站——护理人员心理关爱服务”,并持续了很多年了。“哪个病区工作压力大,我们就会为这个病区的护理人员量身订制方案。”于丹告诉记者,目前她已经先后牵头成立了“Happy吧,天使——产科护士心理压力疏导小组”、“自我体察·由心开始——手术室护士心灵成长小组”等小组。

怀揣敬畏之心前行

如果说于丹是被救助人的守护者,那他们却是于丹的引路人。回忆起自己服务的第一个个案,于丹笑言,“第一个个案准确地说是我学习的过程,护士长带着我找到一个非常积极向上的癌症病友,她用自身的心路历程教会我成长,让我去了解癌症病人整个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的。”在第一个案例后,于丹也正式开启了她作为医务社工的服务之路。

当被问及在十年的一线服务经历中,最难忘的是什么事?于丹不禁哽咽,她说第二个服务对象的离世对她心灵触动很大。“从她一入院,我们就在一起,直到2年后她去世,才20几岁的年纪。”直到现在,于丹还记得急救室前她们最后一次对话的情景,更记得她的离世带给这个家庭极大的冲击。

“从这个个案以后,我开始对我的工作怀揣着一种敬畏之情。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何德何能可以走进那么多家庭,陪他们一起走过那么困境的时期。从他们的身上,我也能够看到我自己成长的过程,实际上我就是这份工作的第一个受益者。”于丹说自己那次之后得到升华,怀抱着自信与敬畏之心,于丹的医务社工工作也越来越摊的开了。

为了能更好的服务每个个案,余丹也不断的学习更多知识,帮助社工工作更好的开展。打开她的书柜,《团体心理治疗》、《压力管理心理学》等相关书籍摆满了整个书柜,她也考取了心理咨询师。于丹笑着对记者说,“我就会觉得这个工作对我来说越来越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就这样的坚持下来。”

微信图片_20180508100234

于丹和义工一起开会

深圳社工蓬勃发展

10年过去了,于丹和深圳市人民医院宁养院的韩丽仍然坚守在“一线”,也成了医务社工的“中流砥柱”,当年的探索也为现在深圳医务社工工作奠定“雏形”。

现在活跃在深圳医院的医务社工人数达 274 人,他们每天下病房走访新住院的患者,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对大病患者进行心理辅导,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寻求经济援助,为病危病人提供临终关怀等等,让人们在弥漫着消毒水味的医院里嗅到了人文关怀气息,在冰冷的医疗器械之间感受到了些许温暖。“社工为我们跟家长的沟通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这个’桥梁’对我们帮助很大。”杨传忠如是说。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深圳社工的大家庭,他们活跃在深圳的更多行业之中。目前,深圳“登记在册”的社会组织共 198 家。其中市区街道社工协会 14 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184 家,拥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 8159 人,社工 6763 人,社工行业的服务领域亦得到进一步拓展,医疗、司法、教育、助残、社区等14个领域由社工介入并在该专业细化深造。

于丹说有困难找社工,“总会有这样一群人在你最低落的时候陪你走上一段路。”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