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医院里的摆渡人

2017-08-21 10:48   医药卫生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7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

 ——医院里的摆渡人系列报道之一 

在医院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就像是摆渡人,把患者从痛苦中解救出来,用快乐和温暖来抵抗这个世界的悲伤;把医生和护士从繁忙的沟通、对接中解脱出来,把他们还给临床,还给患者,让医务人员全心全意对战病魔;他们倾听医护心声,帮助医务人员缓解心理压力……他们就是医院里的摆渡人——医务社工.

微信图片_20170821104639

2017年年初,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个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重视心理健康专业人才培养,鼓励医疗机构引进临床与咨询心理、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加强精神医师、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医务社会工作者等综合服务团队建设。

这一政策的出台,使医务社工的身影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带您认识医务社工

尽管国家一再出台政策支持医务社工的发展,但颇为尴尬的是,目前,医务社工的社会认知度并不高,甚至很多人分不清医务社工和志愿者,认为医务社工就是穿着红马甲在医院里为患者提供指路、咨询等服务的爱心人士。

微信图片_20170821104648

事实上,医务社工不同于志愿者。“医务社工是一群专业人员,是可以引导志愿者为患者及家属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设计师。”4月27日,在由郑州社会工作协会和河南省胸科医院共同举办的“医路相伴,温暖人心”医务社工沙龙上,受邀前来进行经验交流的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副院长、党委副书记季庆英直言。

“活动方式不同、专业技术能力不同、处理问题的难度不同、社会约束不同。”河南省肿瘤医院团委书记陈伟良说,与志愿者相比,社会工作者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一般面对较难解决的问题,有专业守则并接受行业组织考核与监督;具体到医务社工也是如此。医务社工带薪,他们所提供的,是需要购买的服务;志愿者服务则具有无偿、非专业的特点。

当医务社工不同于志愿者的观点得到明确,新的问题伴随而来,医务社工是新生事物吗?其主要业务应是什么?其重要性何在?对医院发展有何影响?

医务社工并非新生事物

医务社工这一看似新鲜的名词,事实上在国内也并非新生事物。早在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在全国率先创立“医务社会服务部”,开展医疗救助、家访随访等服务,协助医务人员共同为患者提供心灵层面的辅导。

此后,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的医院也先后设立了医疗社会服务部,开展相关服务。然而,这一带有温度的服务并未如春笋般在全国铺开,社会认知度也不高。在深处中原地区的郑州,这一服务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现代化健康管理观念的兴起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过程中,既要考虑疾病,又要考虑患者,同时还要考虑患者与其家人、社会环境互动所产生的心理和社会后果等需求,这让医务社工服务再次“应运而生”。

事实也证明,医生和护士的日常工作已经非常繁忙,医务社工的工作如同架起医患之间的一座桥梁,在为患者提供各项专业服务的过程中,加强了医患之间的交流协调,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充分体现了其减少冲突矛盾的沟通功能和减轻社会压力、增强社会凝聚力的社会稳定功能。

据季庆英介绍,目前,上海已有156家医疗机构开始了社工试点工作,医务社工已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部分。2014年第三方组织开展的调查报告显示,75%以上的人认为医务社工能促进患者配合医务人员诊疗,50%的人认为其工作能缓解医患关系。

医务社工承担的工作

长期致力于医务社工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刘继同,对医务社工的重要性如此定位——“他们是医师的助手,护士的伙伴,患者与家属的朋友,家庭的保护人,社区的组织者,其他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者”。

这个论断,包含医务社工的六重身份,也直接揭示了他们的工作范围。

从河南省胸科医院社会工作部主任刘雅敏分享的一则实例中,可以更具体地看到该院医务社工的工作范围。

2016年,刘女士怀揣5000元钱,带着其患有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住进了河南省胸科医院心外科病区。病区医生发现刘女士整日闷闷不乐,心理压力极大,就与医院的医务社工联系。医务社工介入后得知——刘女士身世坎坷,她是带着两个孩子改嫁到目前这个家庭的,嫁过来一年后生下了患病的孩子,发现孩子有病后,现在的丈夫就以打工的名义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为了缓解刘女士的压力,医务社工就一直陪在刘女士身边,帮她做入院适应工作;同时想尽办法联系她的丈夫;刘女士家庭条件也不好,所需治疗费用对她来说比较困难,医务社工又开始帮助她申请相应的医疗救助;患儿顺利出院后的随访中,得知刘女士与婆婆的关系日益恶化后,医务社工又介入了其家庭关系的改善中,调动尽可能多的义工帮助她回归正常生活。

“医务社工改变了之前医院单纯治疗‘身体疾病’的模式,力求让患者在住院期间甚至出院后都能得到身心的关怀。”刘雅敏介绍,该院医务社工针对所有个案(需要医务社工服务的患者)还会进行查房,充分了解情况。

季庆英对此进行了补充,在香港,医务社工还会用专业知识作为支撑,针对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寻找根本原因,进行调研,如针对某种疾病的患病老人重复住院的原因进行调查等,不断创新服务。

医务社工怎样入驻医院

2016年10月14日,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十二部委出台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与人才激励保障的意见》,提出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配备要求。医院、学校、殡仪服务机构、人口计生服务机构等需要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单位,要将社会工作专业岗位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这一政策充分说明,医院需要设立医务社工岗位,但医务社工不仅是在医院,医务社工可以以不同的模式入驻医院。

美国的医务社会工作主要由医院设置的社会工作部开展,根据医院规模配置医务社会工作者,并将其作为医院正式雇员。这种模式下,医务社会工作的经费是纳入医院统一的收支预算。

与美国不同,我国香港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虽然也由医院的社工部开展,但注册医务社工的管理归社会福利署和医院福利管理局负责。因此,香港地区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是以“第三方”立场为患者提供服务的。

目前我国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模式多种多样,在陈伟良共享的观点中,主要有4种模式,一是医疗机构设置医务社会工作岗位;二是医疗机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服务;三是政府购买医务社会工作项目派驻;四是社会组织开展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

对比这4种模式,不难发现,目前河南省胸科医院采取的是第一种,在医院设立“社会工作部”;河南社工服务探索先行者的郑州市金水区,采取的则是第三种模式。

据季庆英介绍,上海医务社工的发展秉承“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的原则推进和发展。目前,上海市已出台相关政策明确“三级医院可根据自身规模与服务领域独立设置社会工作部或二级科室”,而且,“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将社工纳入急需、紧缺人才。

  • 关键字
  • 社工
  • 责编:张燕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