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福泉:“1+8+N”社工服务体系 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

2022-10-21 09:39   福泉市民政局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为积极寻求解决基层民政服务力量单一、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方法。福泉市采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构建以中心站为核心的“1+8+N”(1个市级社工总站、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和N个服务资源整合的社区管理和社会发展服务模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为重点,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支撑并带动志愿服务,通过抓社工站建设,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深入群众家中入户探访,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有效巩固拓展脱贫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促进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化、规

为积极寻求解决基层民政服务力量单一、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的方法。福泉市采取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方式,构建以中心站为核心的“1+8+N”(1个市级社工总站、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和N个服务资源整合的社区管理和社会发展服务模式)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以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为重点,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为支撑并带动志愿服务,通过抓社工站建设,搭建基层公共服务平台,深入群众家中入户探访,提升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能力,有效巩固拓展脱贫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促进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注重高位统筹,做到“四个有”

领导高度重视有力度。福泉市委将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改革纳入《中共福泉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2022年工作要点》,并召开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高位统筹推进;市政府召开专题会和常务会研究将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改革纳入全市的考评督查调度统筹推进;市人大、市政协将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改革纳入调研的议题形成法律监督、民主监督统筹推进。

组织合力推动有保障。福泉市成立了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组长、市民政局主要负责人为执行组长、各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工作建设领导小组,统筹全市乡镇(街道)社会工作建设的实施,形成“一盘棋”的合力。

具体业务工作有专班。福泉市民政局组建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专班,由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亲自抓、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具体抓,抽调了相关科室业务工作员5人和聘请了社工专业的2人实地抓,确保工作落实到岗、落实到人。

资金统筹整合有措施。克服本级财政资金紧张,统筹用好民政领域社会救助服务等项目工作经费,形成“多条渠道进水、一个龙头出水”的整合机制。

注重以闯促新,着力“三个坚持”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制定工作方案。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贯彻人民民主全过程发展理念,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注重问题导向,坚持民生工作无小事原则,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调研论证,结合福泉实际,科学制定了《福泉市加强基层民政服务能力建设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为新时代的社会工作“谁建设、谁管理、谁督导”“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提供了根本遵循,确保社会工作建设规划清晰、有据可依。

坚持以问需为导向,搭建服务平台。按照国家、省、州民政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社会工作的政策文件和社工站建设相关要求,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需求,结合福泉市的实际,在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选址时,注重整合“一老一小”项目资源,注重服务特色化的开展为原则。从3月初启动建设以来,目前,已完成1个社工总站、8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全覆盖投入使用,确保满足群众服务平台的建设需求。

坚持以问效为导向,厘清工作职责。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为确保乡镇(街道)社工站为民服务的工作目标清晰,制定了《福泉市乡镇(街道)社工站管理制度(试行)》,明确县乡两级平台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对社工站人员管理、财务管理、档案管理、日常报告、业务培训等做出详细规定,确保社工站人员分工明确,管理有序;制定了《福泉市乡镇(街道)社工站工作流程图》,包含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志愿者申请登记等社工站日常工作流程;编制了服务满意度反馈表、个案服务记录表等规范文本,有效规范社工站服务流程和过程记录。

凝聚社工力量,夯实社会救助

为确保社会救助等民政领域的工作形成“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协作整合机制,建立了推动事项一口归集、监管一竿到底的“一体”集成体系,实行“1+1+1”的“清单式推送、销号式办结”的原则(即:1张来自各乡镇(街道)社工站结合本乡镇(街道)的实际,拟定月度工作任务清单,报市社工总站,确保工作的可操作性;1张来自市社工总站结合市民政局各业务科室的工作要求,并结合乡镇(街道)社工站报送的工作内容,拟定的任务清单,确保工作全面性;1张来自社工专业督导组实行周小结、月会商动态管理的督导清单,确保工作的实效性),增强工作的推动力,提高工作的落实率、办结率,做到事事在心、件件尽力、条条回应。强化城乡低保动态管理,确保困难群众“应保尽保”。除了每年定期年度核查外,及时组织各乡镇社工进行了社会救助相关工作业务培训,每月定期开展动态人员变化增减情况核实,做到信息准确,增减符合规定,切实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落实特困人员供养制度,确保特殊群体服务到位。针对乡镇民政工作人员少,事情千头万绪,组织社工志愿者,协作开展特困对象认定、审批确认等一系列程序,强化了对特困人员的关心关爱,进一步精准识别对象,对具备自理能力、部分丧失自理能力、完全丧失自理能力进行合理分类,动员和组织其入住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对于暂时不能入住的分散特困人员通过购买服务方式保障“一对一”照料服务,全方位照料特困供养人员日常饮食起居生活。对患有精神障碍、传染病等不宜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全部托养在专门医疗机构医治和照料,并签订落实照料护理协议,建立健全特困人员基本信息备案台账。

精准实施临时救助工程,保障暂时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社工常态化走访摸排,及时对因突发事件、意外伤害、因灾、因学、因病或其他突发性、临时性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难家庭实施临时救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的临时困难,结合全市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将1500元的审批权限全权下发乡镇(街道),按照“先行救助”有关政策,能有效及时对救助对象开展救助,县级按规定开展抽查工作,确保下得放心。另外,基层救助服务能力提升为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审核确认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开展试点提供力量保障。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