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认知障碍的老人是被长期忽视的群体。
市社会福利中心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针对认知障碍症老人开展调查。
“如果我摔倒了,如果我昏过去了,请不要救我,就让我自然地走……”这张小纸条,偷偷塞进秦芸手中。字迹再熟悉不过,歪歪扭扭的笔迹来自一位卧病在床的老人。
这是她第三次“卑微”的恳求。
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像这样身体日渐衰弱的老人有1300多位,平均年龄在85岁以上,而这只是杭州老龄化图像的一角。
据《杭州市2019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按户籍人口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79.5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55%。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有一支社会工作老年领域的“轻骑兵”,他们是专业社工,或者称呼其为“社会工作师”更加准确。秦芸正是其中之一,她还有一个头衔,叫“浙江省社会工作督导”,全省一年才培养12名,杭州目前尚不足10人!
而一个被忽视又亟须改变的现实是,专业的养老社工,在最贴近老人的社区暂时是一片空白。如何让更多老人享受到更专业的养老服务?如今,秦芸他们有了一个新计划——从院内走到院外。
就在不久前,借着拱墅区阳光老人家社会工作站启动之机,他们以小河街道为试点,通过机构养老社工融入社区的方式,针对老年人认知障碍,启动了“守护记忆”项目,希望孵化更多“触角”,提升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化水平。
1.被忽视的老人 一个需要引起关注的庞大群体
天蒙蒙亮,程颖珍(化名)醒了。她颤巍巍地抓住床把手直起身来,穿好衣服,想了想,还特地加了条丝巾系在脖子上。
“阿婆,你醒啦?”听到动静,护工进门来看,“今天打扮这么好看,你要干吗去?”
程颖珍骄矜地一笑:“今天领导来检查卫生,我是楼道长,早点去看看。”
护工一番提醒,她回过神来了——她又忘了,做楼道长那是几年前刚搬来福利中心之前的事了。再能干的人也敌不过残忍的衰老,自从半年前患上认知障碍,如今她的症状越来越严重了……
两个月后,秦芸接到一个紧急干预通知——“护工在程阿婆枕头下发现了她偷偷藏起来的一大把安眠药。如果不是阿婆怕量不够,还没来得及吃下去,那一切都晚了……”
在这工作五年,秦芸见过太多像程阿婆一样被认知障碍“困”住的老人。有人忘了自己吃过饭,每天去食堂“讨饭”;有人不记得已经拿过报纸,一天还要跑十几次收发室;还有人牢记着“要节约用电”的教诲,看到灯亮着就要关掉……
“从确诊患有认知障碍到严重、到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往往也就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秦芸表示,对很多老人来说,意识到他的身体机能已经无可挽回地衰退了这一点,是个残酷而无奈的现实,基本无力抵抗,只是希望不给子女添麻烦。
而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这仅是冰山一角,更多饱受认知障碍折磨的老人散落在各社区的各个角落。这是一个庞大的、被长期忽视的群体。
据国际认知症协会发布的《2018全球认知症报告》表明,目前国内已经开展了超过100多项认知症的流行病学研究,基本结论是,60岁以上老年人的认知症患病率是5.3%。按照全国2019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口2.54亿计算,认知症患者已超1300万。全球大约有5000万认知症患者,中国占25%,是全球认知症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
根据认知症患病率测算,杭州179万余的老年人口,认知症患者达到了9.5万;同时,杭州设立认知症照护专区的有32家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床位仅2100余张。
“因此,绝大多数认知症老人选择居家养老,而居家养老中存在对认知症认识不足、照护能力欠缺等难题。”秦芸说,这就是他们启动“守护记忆”项目的初衷。
2.社区专业化水平不够 一个冰冷而残酷的现实
“很多家属觉得人老了记忆退化是正常的,要等老人确诊阿尔兹海默病才开始重视。”秦芸认为,“虽然程阿婆现在已经去世了,其实如果能在认知障碍早期就开始干预,老人的病情一般可以延缓3至5年,最后一程的生命质量能提高不少。”
为了能更精准服务像程阿婆这样的认知障碍症老人,让他们幸福而有尊严地安度晚年,事实上在“守护记忆”项目启动之前,秦芸他们就已经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早在去年8月至9月,福利中心在小河街道的支持下,曾组织调查人员对长征桥社区75周岁以上老年人挨家挨户上门走访,并对465份有效调查结果数据做了系统分析,最终形成了杭州市首个社区认知症白皮书——《长征桥社区认知症白皮书》。
“我们街道老龄化比较严重,老年人口占比25%,有12000多人。”小河街道党工委委员顾建峰表示,关爱老人一向是街道的重点工作,因此,双方一拍即合。
根据白皮书显示,社区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有359人,占比77.2%。不同程度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对各类服务需求和迫切性各不相同,健康管理、情感慰藉、生活援助等需求排在首位。
那么,距离居家养老“最近”的社工,是否可以做“生命摆渡人”,守护老人最后一程的尊严?
目前来看,任重而道远。“现在社区几乎没有专业社工,更不用说细分领域的专业养老社工。”秦芸最近刚与小河街道9个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开了一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会,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现实给了她一场“温柔的抵触”。
人少事杂,这是大家“有心无力”的最根本原因。拿塘河新村社区来说,1万多常住人口,其中老年人占了三分之一,但仅有10名社工。
“虽然社区有专门负责老年服务的社工,但工作主要以开展走访、慰问孤寡老人为主,更深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比较难以满足。一方面,社区工作事务繁杂,时间与精力顾不过来;另一方面,专业化水平也不够。”塘河新村社区公共服务站站长张颖表示。
3.专业社工介入社区 一次被时代需求呼唤的探索
然而,在秦芸看来,“社会工作的专业性,是时代的需求。”
两年前,她通过公开考试录取,并经过跟随香港专业社工督导一年的系统化培训与学习后,顺利结业,获得了“浙江省社会工作督导”头衔。
这是自2015年起,为完善我省社会工作专业督导人才建设机制,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工督导人才队伍,浙江开展的“本土社会工作专业督导培养班”,每年仅培养12名。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秦芸反思,既然社区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那能否以专业社工介入社区的形式,通过观摩、学习、实践,来提升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能力?
去年11月下旬,福利中心已率先开启了一次尝试,与养老机构、社区、医院代表共同发起成立了“杭州市养老机构认知症照护联盟”,帮助有认知症的老人摆脱困境。
依托认知症照护联盟现有资源,为此次“守护记忆”项目的启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悉,未来她们将邀请养老机构、社会组织、医疗机构、高等院校、文化传媒、法律服务等各种领域的专家学者,一方面针对认知症老年人、家庭及照护者开展科普讲座、技能培训等,提高公众认知,提升照护水平;另一方面在专家学者间,开展讲座、论坛、沙龙、演出等,促进业务交流,加强资源共享。
“我们通过机构养老社工融入社区的方式,以阳光老人家为载体,链接社会资源,开展认知症筛查与非药物干预专业社工小组,延缓认知症病程,提高生命质量。”秦芸介绍,“同时也会根据实际需求,开展个案管理,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等个性化、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对此,作为联盟专家之一,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老年四病区、精神康复科主任张滢表示认同。“首先,对于认知症早中期患者,我们更建议其在社区居家养老,扎根在熟悉的居住环境有利于病情的延缓。其次,认知症的辨认、评估、治疗方案拟定以及照护,要求很强的专业性,需要专业力量介入,并对老人多陪伴、多鼓励、多赞同。”他表示,“综合考虑,这将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模式。”
此外,秦芸还正准备发起一个“点亮微光”项目。“每次这些老人在自我放弃的时候,都会出现自杀的念头;一旦发现,我们就会进行危机干预,把命救下来了,才会着手开展临终关怀。”她说,“但我反思时总在想,若是把临终关怀前置,是否可以给予老人更高质量的生命陪伴?”
未来,该项目计划以重症绝症、鳏寡孤独等有需求的,或者健康时就对自身的末端事宜想预先有安排的老年人为针对性服务对象,掌握其身心状况和需求,由专业团队提供生命意义回顾、生前预嘱愿望清单、生命状况告知、生命陪伴、心愿达成及哀伤辅导等社会工作个案管理服务。(本站编辑 贾晓芸摘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