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三年,我市禁毒社工从4人增至150人,他们的工作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得懂“行话” 接受治疗叫“入组” 学会“排毒” 自动“屏蔽”黑暗面
昨日下午,“2016年中山市禁毒社工大讲坛暨展览”在中国社会创新(中山)基地举行。记者了解到,短短几年时间,我市禁毒社工数量大幅增长,从2013年的4人增加至如今的150人,有13家社工机构推出了禁毒项目。禁毒社工主要做些什么工作?工作过程中有些什么故事?记者就此进行了探访。
目前全市拥有150名禁毒社工
昨日,各家社工机构在现场展示了自己的项目。为吸引青少年或市民参与,社工机构推出一些特色游戏,如拯救吸毒的“蜘蛛侠”,或做积木、拼图游戏,或是辨识各种不同类型的模型毒品。
据市禁毒委副主任、禁毒办主任周平卫介绍,虽然我市这几年一直加大打击毒品犯罪力度,不过,过去一直依托社区禁毒,基层力量较为薄弱,戒毒人员9成以上会复吸,导致存量无法减少;另一方面,每年新增一定数量的吸毒人员,形势仍然比较严峻。
严峻的毒品形势倒逼政府探索更多社会治理模式,市禁毒委一方面加大与社会各机构、行业协会、商会、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的合作;另一方面探索购买专业禁毒社工服务,请专业人士参与禁毒工作,弥补基层力量薄弱的现状。
2013年11月,市卫计局率先尝试购买社工服务,在南区、南朗2个美沙酮门诊派驻社工,当时全市只有一家机构、4名社工从事这项服务。随着去年我市全面启动政府购买禁毒社工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3家机构开展禁毒项目,禁毒社工达到150人。
“目前,我市4所高校已设立社工专业,在校学生超过700人,这些学生今后也能成为禁毒社工的新鲜力量。”周平卫说。
政府应给禁毒社工提供工作便利
昨日的禁毒社工大讲坛上,来自香港路德社的资深督导李泰生,分享了香港禁毒社工服务经验。他说,在香港,除了政府强制戒毒外,还有社工禁毒服务、非志愿机构自愿戒毒、美沙酮戒毒等。
李泰生认为,在禁毒社会服务上,政府应给社工提供更多便利,比如,规定戒毒人员出所前必须要参加社工组织的课程、出所后每个月要到社工机构报到等,“这样更有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在源头上防控也更加有效。”
故事
如何与吸毒人员打交道?禁毒社工刘秀芳认为
学说行话愿意保密消除彼此心里隔阂
吸毒人员社会阅历复杂,该如何和他们打交道?昨天下午,我市首家禁毒社工机构——北达博雅的社工刘秀芳分享了她的心得体会。
要学说行话,还要签保密协议
2013年,市卫计局采购了禁毒社工服务,刘秀芳和同事被派驻到南区第二人民医院美沙酮门诊工作。
“起初的确很难。”刘秀芳说,社工是个新鲜事物,很多前来门诊的戒毒人员对她充满了警惕,有些还要凑到她的电脑前,看看她有没有偷偷“告密”。
刘秀芳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消除他们心中的防备。在资深督导的帮助下,刘秀芳开始了解毒品的种类、成分、危害,以及这个圈内的亚文化。
“学一些行话,对方才认为我们是自己人。”在美沙酮诊所尽量不要出现“毒”这个字眼,比如来喝药的人不叫戒毒者而叫“病人”,接受治疗叫“入组”,治疗效果佳叫“喝得好”等。
刘秀芳见男性戒毒人员称之为“兄弟”,对女性则称之为“姐妹”。刚进驻不久,刘秀芳就跟院方沟通,拆掉平时吃药用来关病人的“牢笼”,又号召病人组建“致爱义工队”,承包门诊厕所卫生和安全管理,把院方过去封锁的门诊卫生间重新开放 (主要担心病人在里面聚众吸毒)。
每天前来门诊拿药的约三百人,刘秀芳会和每个人打招呼。通过一年的努力,刘秀芳获得了戒毒人员的认可,“有几名要好的学员,还常常跟我去学校现身说法开展禁毒教育。”
门诊还设个案辅导室,不少吸毒人员看到社工签署保密协议后,走进温馨的辅导室,倾心讲述自己的故事。
多些鼓励,带给戒毒人员希望
“说实话,对于戒毒人员来说,复吸是个高概率事件,这是世界难题。”在工作中,刘秀芳和同事只要发现戒毒人员有进步都会及时给予鼓励。
比如,戒毒人员已成功戒了一个月,即使他再次复吸,下次重新开始戒,“只要比第一次戒断时间长,就要给予鼓励。”刘秀芳说,“他们内心其实很自卑,有些人反复吸毒,被家人和朋友抛弃,来自社工的鼓励,能够重燃他们对生活的希望。”
工作期间,有的学员住院生病了,她要前去看望;有些学员要找工作,她也会找到相关部门去协调。
和这个群体接触久了,会看到社会的很多黑暗面,“所以,做禁毒社工必须要心态好,会自我解压和排毒,会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