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如何介入青少年物质化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条件越来越好,很多父母奖励孩子时候喜欢以物质、金钱作为奖励,这种奖励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孩子积极性;但同时也会让孩子有物质化思想,如果一旦没有物质、金钱的驱使,就会失去积极性,认为金钱是人生的唯一追求,缺乏精神追求。
分数越高,物质奖励越高
期末考试之后,一位姓张青少年和我诉说,班里同学们父母现在设立奖励制度,如果成绩达到前5名,家长就会给买一部手机;达到前10名,就买几套名牌衣服;以致于现在班里同学们都在炫耀攀比,而这位张同学父母却没有设立任何奖励制度,一次见面机会作为社工的我,向这位父母问为什么没有给孩子建立奖励制度,张妈妈告诉我,孩子和她其实说过很多次这个话题自己也清楚,孩子想从父母这里得到一些学习的“好处”,但是张妈妈一直犹豫不决,是否应该给孩子奖励?
后来经过深入调查,班主任告诉我们,每次寒暑假过后,班里会出现严重的攀比现象,孩子们会和同学之间炫耀假期父母给与的奖品进行对比,父母没有给予奖励或者奖品不到位的学生对此会感到自卑生气,而有奖品的学生表现的洋洋得意,作为社工师个人觉得这种方法不宜提倡,父母应该以精神鼓励为主,过早接触物质会让青少年产生盲目攀比,对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家长不给钱,学生不学习
青少年刘某对我说,期末语文考98分爸妈就给我500元,数学考100分爸妈给我500,元,英语考100爸妈也给我500元反正只要考的好,假期生活就会丰富多彩;后来见到刘妈妈,刘妈妈告诉我之前他想买一部手机,父母没有答应,父母提议如果期末每门成绩达到爸爸妈妈要求的分数就会给他钱,这笔钱他可以自由的支配,结果出乎意料他真的那段时间鼓足干劲期末考出父母设定的分数;但是后来这一规定成立,每次孩子都会提出相应的要求,一次父母拒绝,他竟然公然提出不给钱就不学习。
“物质”奖励的确能够让激发青少年学习积极性,但同时也会让孩子陷入到一个“物质坏圈”,奖励在学习在,奖励没学习动力瞬间也没了。所以家长在给与孩子奖励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分寸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不良结果;而且在考试时设立奖励制度,学生大部分是临阵磨枪,起不来很大的作用;正确的父母做法应该是注重日常学习生活,给予孩子鼓励关心,培养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根据埃里克森:青少年时期核心任务是完成“辨识角色”,发展重点是“自我、角色与定位”,所以父母要从此任务抓起。父母应该多运用其他有效的激励手段,对孩子进行精神上鼓励支持,从日常生活上培养孩子学习习惯,远离经济制裁。
减少物质奖励
父母可以将物质奖励换成另一种奖励方式,如假期带青少年出去旅行、参观动物园、博物馆等,这样不仅能开阔孩子视野,也能让孩子学习到一些课本没有的知识。
以口头表扬为主
不管孩子成绩如何,父母一定要去鼓励孩子因为成绩不是评估孩子的完全标准,学会与孩子交心,与孩子一起分享学习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要承担学习的压力,因为孩子取得好的成绩是自我价值一种实现,内心也是相当有成就感,父母此时不能将孩子物质方面。
父母撤除“经济制裁”
孩子一旦没有考好,父母就会实施惩罚制度,剥夺孩子的零花钱这种做法是不正确,不能让孩子从小养成以金钱衡量事务的标准,所以不管孩子学习成绩如何,都要正确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撤离经济制裁。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