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村许多青壮年背上行囊远离家乡成为城市的建设者,而他们的子女却不是留守在家里就是在流动的路上。2013年的一项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的留守儿童达到6100万人。由于缺少父母照顾,他们不得不独自面对成长中的问题。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是爱,这已成为共识。如何调动社会各界力量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提供支持也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
能取代父母的东西太少了
“我一般有秘密的话,小的事情有时候会跟婆婆说。但是大了,一些事情就憋在心里不说。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我会跟我的玩具小熊说。”12岁的小莉(化名)说。他的父母现在重庆某工厂打工,小莉八个月的时候被父母送到老家,有婆婆照顾长大。在小莉心中,因为和爸妈很少在一起,有时会抱怨父母生了自己却不照顾自己,甚至会认为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
小莉的例子普遍反映了留守儿童心理关怀方面的缺失。在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的杨玳瑁看来,11—16岁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心理焦虑最大,最需要正向的心理关爱和引导,然后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又与爷爷奶奶无法产生心灵上的沟通,各种问题便会凸显。
“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经济上的东西可能真的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在我支教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很自卑,他们不愿意与陌生人交流,甚至不愿意与同学交流,性格很孤僻。”两年前,曾去过贵州偏远山村支教的张锦结说,令她吃惊的是,这群孩子跟着爷爷奶奶或是邻里乡亲长大,甚至是与兄弟姐们相依为命长大。
“虽然,我们去支教能给他们带来些许安慰,但是根本改变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能取代父母的东西太少了,虽然父母会给他们寄钱,但是心灵上的欠缺没有什么能够弥补。”张锦结感慨地说。
社会支持网络缺失 农民工子女问题才会更加突出
“我不是好妈妈,很多时候都照顾不到孩子。”38岁的打工者江水莲说。没有跟孩子在一起生活,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是一种折磨,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响。
由瑞联稚博、北京市协作者、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留守儿童家长研究报告》显示,82%的留守儿童家长评价自己为不合格的父母。他们认为对子女进行照顾是应尽的职责,然而现实却与认知有很大的差距。该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家长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的主要原因为“没时间照顾孩子”(68%)、“城市生活成本高”(53%)、“难以在打工地平等地获得教育和社会服务”(近30%)。
“甚至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是为了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然而却让孩子丢失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全球契约中国网络执行副部长王凤佐说。
在杨玳瑁看来,现代社会,父母如何处理好工作与照顾子女之间的关系,不仅是农民工遇到的问题,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在城市的白领也会遇到,而正是由于农民工的社会资源匮乏,没有充分的社会支持网络,农民工子女的问题才会更加突出。
关爱留守儿童也应是企业责任
珠海市打工者胡秀(化名)一直在作思想斗争。由于高考制度,女儿不得不离开珠海回老家读书。环境的变化给孩子在心理上造成了很大压力,这让她不得不考虑回到家乡陪伴女儿。然而回家便意味着要放弃较好的工作待遇,尤其是保险要白白放弃,但是为了孩子需要,她只能回家。
大部分父母会将孩子的需要作为职业调整的首要因素。“有42%的流动工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孩子而辞职,有9%的工人会为照顾子女而经常辞职。”《中国留守儿童家长研究报告》指出:工人的经常流动不利于企业获得好的效益,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然而,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与儿童权利关系的认识和实践有限,他们更愿意将资源投放到能获得更大社会名声的地方,如关怀困难群体,为老人和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服务,如探访福利院、敬老院,山区助学等。企业往往忽略了自己职工的需求。在实际生活中,企业对有子女的流动工人的需要未给予充分的回应。
“希望工厂会帮助解决关于孩子教育方面的实际困难,比如开展免费夏令营、给予看孩子的带薪假期、建立教育资助基金等。”打工者阿英希望企业能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支持。
正如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主任李涛所说,企业应该将流动工人的孩子纳入到企业社会责任核心战略中去,一些对于工人很难的事情,对企业来说去的是举手之劳。
需要多方协作
“都是邻里乡亲,帮助大伙照看孩子是应该的。”当记者采访刁美玉时,她反复说道。刁美玉是山东省即墨市沿海村庄丰城镇北雄崖所的共产党员,多年来,她义务照顾村里的10多名留守儿童,给孩子们辅导功课,教孩子们做家务,陪孩子们做游戏,被这些留守儿童称为“最美的代理妈妈”。
“这些民间的草根力量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他们的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杨玳瑁说道。在她看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得路径仅仅靠企业的支持还是不够的,关心留守儿童是社会各界所要共同做的事情,必须是企业、政府、社会组织携手才可以更好地帮助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需要政府制定政策以及在教育等公共产品方面提供更为均等化的服务,也需要社会组织的专业支持。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需求来看,他们需要学校社工加以引导,然而在乡村学校里很少有社工进驻。”杨玳瑁补充道。
除了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支持网络外,如何从精神上鼓励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甚至是帮助别人都是一条现实的解决路径。社会组织可以从更加专业的角度,集结社会的优秀资源去培养留守儿童的自立精神,并且可以带动他们去帮助别人。
除此之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通过在全国范围内评选留守儿童榜样,来引导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健康成长。正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专项基金秘书长汪国晔所说:“孩子们需要有榜样,这样他们就能充满信心地成长。尽管父母不在身边,但他们可以从别人那里得到尊重和认可。”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