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爱心故事的“开篇”永不落幕

2013-12-16 16:18   新民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爱是奉献自我同时也成就他人,爱是丰富情感同时也磨砺品格。体会爱心的美好,传承这份爱的坚守。

■ 1995年,爱心学校被正式命名,开启了服务上海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 爱心学校始终服务上海城市发展,近年来开设服务外来务工子女爱心学校

■ 爱心学校课程不断与时俱进,如结合上海世博开设世博特色爱心学校

1994年暑假,上海师范大学10名大学生在校园里办起了服务劳模子女的夏令营。以后,劳模子女夏令营扩展成了假期爱心学校;以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爱心学校的志愿者服务行列;以后,爱心学校从上海辐射到了全国,从国内扩展到了海外。

经过20年的发展,爱心学校不仅成为上师大青年学子成才成长的重要途径,更成为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志愿品牌。

那么,是什么力量、什么品格铸就了这个青年志愿者的闪亮丰碑呢?

传承 踏着城市跃动节拍

黄雨艳,如今是上师大商学院的一名研究生。从本科时代开始,每年寒暑假她都把时间交给了爱心学校。从一名教员开始,逐渐成长为爱心学校的校长。大四毕业后,她选择了去广西百色田阳支教,做一名普通的乡村女教师。“是爱心学校,点亮了我对教育的热忱。”支教期满后回来的那个夏天,即将进入研究生学习的她又开办了闸北区宝山路街道爱心学校,带领着一群95后大学生,为单亲家庭的孩子开设兴趣课程。“爱的接力永不停止”。

与“爱心学校”一起成长,类似黄雨艳这样的例子,在上师大爱心学校里已是“非典型”。经过20年的发展,上师大爱心学校的地点最广泛:累计开办了2000余所分校,覆盖上海所有区县、国内18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特区,并延伸到了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爱心学校的教学内容最丰富:从主题教育到艺术培养和天文地理,都在它的课堂内;它的教学对象最多样:从中小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下岗女工、高墙里的失足少年、空巢老人等,累计服务约18万人次;它的教师队伍最多元:60000名大学生先后走上爱心讲台,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兄弟高校的大学生、公司白领、社工等也踊跃加入进来。

爱心需要传递,需要与时俱进。于是,上师大爱心学校便不断合着城市发展的节拍,不断传承着、发展着、创新着——为暑假在家无人照顾的双职工子女开设暑托班、为来沪务工子女开设兴趣班、为下岗女工开设再就业技能培训班、为空巢老人开设养生课程班;结合“3·5学雷锋”、“12·5国际志愿者日”等重大节日与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开展各类爱心学校活动,坚持以打造工作品牌引领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志愿服务内涵、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 

宏扬 志愿精神融入生活

“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分热心。”这是书写在“爱心学校”校旗上的“三心”承诺。正是这“三心”,将志愿者们紧紧地、长久地凝聚在了一起。

2011年暑假,刘辰宸同学在“殷行小脚丫”民工子弟暑期学校担任校长。结业时,孩子们不像以前下课那样一哄而出,而是静静地留在教室里,有的和老师拥抱,有的缠着老师说:“你们一定要回来看我们啊。”那一刻,刘辰宸突然觉得曾经有过的带病备课、冒雨上课都算不了什么,所有的辛苦都成了甜美的记忆。从此,每个周末刘辰宸都会去做志愿服务。他说,在上师大像他这样的注册志愿者有16000多人,大家活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践行着“我青春、我志愿、我奉献”的响亮口号。

上师大团委的老师们介绍说,参与志愿服务已成为上师大青年师生们的自觉选择,志愿生活已经融入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志愿文化早已蔚然成风。如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上师大爱心学校也在积极探索社会化运作、紧密契合政府购买需求、符合青年社会组织内在运营规律的建设模式。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践育人的作用,也搭建了大学生创业、实习、就业的广阔平台,成为高校实践育人的新突破和新尝试。

收获 教学相长磨砺品质

潘正栋同学在2010年时担任了上师大公园天下爱心学校的校长。他说:“爱心学习活动中,我并不觉得是我在教导孩子们该做什么,而是小朋友在向我们展示如何去生活的道理。爱心学校最大的受益者其实不是学员,而是我们每个教员。”让小潘感慨的是,作为校长要运筹帷幄,课程设置要有科学性、综合性、趣味性;管理学员要耐心、细心、静心、精心;管理教员要秉公办事且以人为本。

爱心学校的首任校长之一沈雪峰说,爱心学校给了大学生“当家做主”的机会:从学校的布点、落实场所,到筹措经费、制订教学计划,再到招募学员、备课、做好各项开学准备工作,全部由大学生负责,这样的锻炼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同样,几年的爱心学校义教经历,让旅游学院的杨艳毕业后毅然选择了到儿童福利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她说:“我要将爱进行到底。”

20年的爱心学校历程,让上师大的师生们都真切感受到,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片新天地、一个大课堂。尤其是对师范生来说,爱心学校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的教学组织能力。实践表明,参加爱心学校的大学生在教学组织能力、授课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毕业后踏上教师岗位会很快进入角色。

爱心学校还培养了大学生们不畏酷暑严寒,磨炼意志、坚持奉献的精神。而这样的“情景教育”,在大学的课堂上是很难实现的。

20年,只是“开篇”。上师大爱心学校故事的精彩篇章,还在徐徐演绎中……

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陆建非

爱心学校是上海师范大学深化办学理念、拓展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的最生动、最有效的探索。

以爱心学校为代表的高校实践育人新模式探索,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生动实践;是遵循实践育人规律、推动高校实践育人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是回应现实挑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生动实践;是弘扬奉献精神、锤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是树立群众观点、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生动实践;是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团员先锋模范作用的生动实践。

20年来,我欣喜地看到,一批又一批师大学子,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奉献爱心中增长才干,在服务社会中完善自我。同样,在上海这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发展中,爱心学校也不断创新,多元建设,始终与城市脉搏紧密相连,为城市文明倾情贡献。

20年来,爱心在无数师大学子手中传递,星火燎原。我希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继续努力,不断总结经验,坚持理论探索,增强创新精神和精品意识,谱写出实践育人更加绚丽的乐章,让“爱”激励几代人!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

●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 张民选

我国把大学的使命归结为四个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这些使命既来自于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化积淀,也体现了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这其中,人才培养无疑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

培养政治合格、专业过硬、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上海师大所有工作的核心目标。因此,上海师大举办的爱心学校,不仅是高校直接服务社会的形式之一,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投身爱心学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弥补大学生认知与实践脱节,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有效办法,也是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认识社会、认识自身、克服主观性和片面性的特殊方法。学生在第一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巩固、提升,还能学到许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使自身的素质更加全面。

总之,爱心学校的举办,使一大批有爱心、有才华的大学生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成为能够担负责任与使命的一代。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