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工作中的高文明。本人供图
今年三十出头的高文明是燕子矶司法所一名社区矫正职业社工。与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不同,她每天打交道的是一群特殊的人——在监狱外服刑的犯人。司法所社工正常的工作量是1:15,一个人为15个人做“矫正”,而高文明工作这两年来一直是以1:30的高强度在进行。虽身处基层,但高文明深知责任之重,她深知自己要为这些曾经犯错的人,引导出一条正确的生活之路。
妈妈不接纳女儿,她耐心劝说
小路原先是一家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有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孩,是街坊四邻的羡慕对象,但是工作后不久,她莫名其妙辞了职,还犯下了信用卡诈骗罪。丈夫和她离婚,父母对她十分失望。高文明说,到社区进行“入矫”报到时,是她母亲陪同一起来的,母亲拉着高文明讲了一堆女儿的不是,她母亲说:“我就想不通她放着好好的工作不做,为什么会干出犯罪的事情,家里孩子还小,现在又和丈夫离了婚,靠我们老两口微薄的退休工资怎么养活一大家子啊,这孩子真是太不省心了,就怪我平时管得太少!”说到最后情绪已经十分激动,小路一直低着头不说话,还露出了烦躁的表情。
高文明察觉到母女间的矛盾,并没有直接挑明,而是顺着小路妈妈的话接下去,“对,我理解你的苦衷,但是这些还是要看孩子自己是什么想法,我们才能解决问题。”高文明又问,“小路,你是不是思想上压力太大了,是不是对现在的家庭关系感到太累了?”小路的眼中突然含满了泪水,点点头,“是的,以前我就觉得我妈管我管得太多了,什么事她都要管一管,我一点个人空间都没有。”
在后来的矫正工作中,她分开和母女二人谈话,重点放在矫正对象的亲属——小路的妈妈。渐渐地,妈妈也不像刚来时那么抱怨,慢慢变得愿意和女儿去沟通,去尊重女儿的个人空间,小路也从抑郁的情绪下摆脱,重新找到了一份酒店领班的工作,现在已经是大堂经理了。
用心理学知识解开“家暴怪圈”
“我和我家人都对他那么好,为了孩子和家庭,我对他也是一忍再忍,可是他还是这样对我?太没有良心了!”矫正对象夏某,因为忍受不了丈夫的长期酗酒家暴,最终挥刀相向刺伤了自己的丈夫,后以故意伤害罪被判缓刑四年半。刚报到“入矫”时夏某情绪很是不稳,对要负的刑事责任,还不理解,总觉得自己才是受委屈的一方。
高文明是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此时,高文明并没有一味地安慰她,而是站在专业的立场,用自己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告诉夏某,“你需要反思自己,你的忍让在心理学上实际是对施暴者的一种‘配合’,你忍得越久就是越对他纵容,你首先需要让自己变得坚强起来,平等地看待你们二人的关系。”
在高文明反复的劝说下,夏某终于意识到自己懦弱的性格也是造成家庭悲剧的原因,为了孩子和家庭,自己不应一味忍让,委曲求全,而是应该坚强起来,用正确的方式去维护孩子和家庭。现在夏某已经走出逢人抱怨的怪圈,变得坚强乐观。
父母不管的孩子,她负责到底
小孟是高文明工作中,一名未成年矫正对象。他是个苦命的孩子,小学时父母就离异了。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母亲重组家庭又有了孩子,和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在一起的小孟,生活中长期缺乏家长的监督和教育。初中还没毕业后,就外出打工,在青少年叛逆期因为盗窃而犯罪,被判缓刑6个月。
第一次到社区进行“入矫”报到的时候,由于联系不上小孟父亲,高文明就联系了他的母亲,但小孟母亲并不十分乐意。在高文明几次劝说下,才同意前来。高文明说,她来了以后,也不怎么愿意和工作人员交流,对儿子也没有什么话说,母子二人间连最基础的眼神交流都没有。高文明很快发现了他们母子间的问题。
妈妈说,“我已经重新有了家庭,而且孩子当时是判给他父亲的,不是不爱他,只是看见他现在的样子,哎……”“我了解你的苦衷,但你看看小孟这个时候,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时候,你能给他的母爱能让他重新面对生活。”苦口婆心了半个月,终于打动了她。之后的矫正工作,都是母子俩一同前来,妈妈还陪同小孟一起参加矫正劳动。“他告诉我,已经在一家饭店找到了工作,今后要踏实勤奋的生活。”
链接:什么是“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工作的对象主要是被判处管制、被宣告缓刑、被裁定假释,并在社会上服刑、被暂予监外执行的5种罪犯。其中重点对象是罪行较轻、主观恶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弱病残犯、女犯以及罪行较轻的初犯、过失犯等。
社区矫正工作者要做的是对矫正对象提供特别帮助和服务,包括帮助他们寻找工作,或办理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他们在获得工作后努力保持,帮助他们妥善解决个人与家庭、邻里的关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