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拆迁在外过渡,栖霞街道红梅村的郑莉莉家去年就搬到了10公里外的尧辰景园。前几天,女儿被南京工业大学录取,社工张晓磊获悉后,立即微信私聊郑莉莉“这两天我把8000元的优秀学子奖金送上门”。
红梅村社区从去年9月6日开始拆迁,目前1289户居民全部在外过渡。昔日的村落已成平地,只有社区办公楼还在——坚守在待拆迁村庄里的特殊群体,就是楼里的10来个社区工作人员。
随着栖霞山片区整体建设进程的加速,栖霞街道58.36平方公里的辖区内,涉及拆迁的有8个社区(村),其中红梅、摄山、新合等5个已整体拆迁,目前共有6000多户、约1.5万人在外过渡。
村民都走了,但社区工作不能停步,反而比过去更忙碌繁琐、更责任重大……
坚守43个月,站好最后一班岗
“从去年9月6日起,43个月后,村民们才能搬回新建成的保障房片区。到那时,街道的社区规划将重新调整,红梅村社区将不复存在。这43个月,是我们守土有责的‘最后一班岗’。”今夏三伏的头一天,社区书记施义林不无动情地告诉记者。
施义林就是红梅村人,昔日的老邻居都搬走了,一座座村居早已夷平等待项目开工,最终将成为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区的一部分。施义林说:“我们15天完成了95%村民的签约,大家对拆迁的期盼是主要原因。”如今社区已成“待拆迁村庄”,施义林依旧坚持派人定时定点巡查,确保项目动工前不出问题。
村民目前大多住在两三公里外的摄山星城、10多公里外的恒大雅苑,也有一些住在仙林、尧化或主城。社区两委班子7名成员带着社工,把大家的暂住地跑了个遍——确保政策宣传到位、民生保障到户、服务精准到人。
暂住摄山星城的金大妈前不久过世,社区领导带队上门吊唁,送去1000元抚慰金和花圈。60岁以上的老人,社区每月补贴220元,按年度发放。400多人的补贴金,社区工作人员两人一组跑了一个多月才发放完毕。
过去骑电动车三五分钟就到村里,如今必须开车,或者坐公交转地铁。村民陈家兄弟姊妹因赡养老母亲起矛盾,社区前后累计登门走访、召集家庭会议等10多次,最终解决了纠纷。
施义林说,村民们有“仰仗”社区主持公道的习惯,跑得再远也得办。
人散感情不散,倾力服务凝人心
居住分散了,如何继续聚拢人心,让大家依然有归属感?
“待拆迁村庄”把“掌上云社区”当成法宝,随时掌握信息、在线提供服务、网上聊天“维护感情”。
红梅村居民张骏16岁的儿子近日罹患骨癌,右下肢切除,家庭陷入困境。张家暂住尧化门,社工遂在网上持续“不见面服务”。社工还带着孩子做医疗鉴定、送交申请……下个月起,孩子每月就可领到860元的补贴。张晓磊说;“居民住得远了,我们更要用真情换回真心。”
党员志愿者队伍也出了大力。71岁的老党员毕霞全暂住摄山星城,每月的党组织生活会,摄山星城的党员都是他挨个通知。带领党员去盱眙革命老区、组织解放思想讨论,党建活动依然精彩纷呈。
教村民变居民,为“待拆迁村庄”谋划未来
“待拆迁村庄”中,摄山村委会是唯一以“村”命名的,近2000户村民悉数在外过渡。村书记陈俊原先在五福家园社区当主任,有城市社区工作的经验。入住保障房片区后,村民将完成向居民身份的转变,提前谋划村民迈向“城市化进程”,成为了留守村委会的职责之一。
“村民进入社区后,肯定有不适应的地方。”陈俊说,村里尝试开展各种活动,组织的男子拔河队在街道首屈一指。今年三八妇女节,村里邀请12对婆媳回村“婆媳互夸”,以提升家庭和谐度。
村民张礼华拆迁后暂住河西,回村一趟地铁转公交近两个小时,但她坚持每天参加舞蹈队的排练。陈俊说:“城区社区的特点是物业好、活动多,我们就提前谋划,组织各种活动、宣传文明意识。”
栖霞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街道已组织相关社区的工作人员,到晶都茗苑等拆迁安置房小区学习取经,研究社区治理创新案例、拓宽社区工作思路,为将来的社区治理积蓄动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