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6年仅考出3256张社工证 新兴行业需突破瓶颈

2016-09-06 09:58   汉网-武汉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今年,武汉市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10”文件,这种对创新的提供和鼓励,为社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相信只要用实力说话,进而提升职业魅力,这个新兴行业一定可以突破瓶颈。

原标题:武汉6年仅考出3256张社工证 

一年前,武昌区粮道街花园山社区迎来了首批社工,社区书记罗德超半信半疑:这几个年轻的小丫头,能指导我们这些在社区干了一辈子的人?昨天,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社工证,历经6年的推广,武汉持证社工人数为3256名,全市共1288个社区,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社区,社工人数仅约2.5个。

社区书记相信了丫头片子

来到花园山社区的这几位年轻社工,并非第一次受到这种怀疑,先去了好几个社区,虽带着满腔热忱,却并没有受到欢迎,有的甚至直接拒绝了他们,答复是“我们不需要”。

“社工一开始并不被接纳,许多社区工作人员面对年轻的社工时,会不屑:我干了一辈子社区工作,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书本上的理论能抵得过经验?”罗德超说,社工的工作方法曾被大家认为是“秀才做派”,遭到质疑,社区自上而下发号施令习惯了。

或许是出于好奇,罗德超决定接纳社工。很快,这几个小丫头的“威力”出人意料地显露出来。

花园山社区是历史形成的老旧社区,居住环境杂乱,遍布羊肠小道,长期脏乱差。上任多年来,带着手下人“清垃圾—变脏—再清”,已经成为他的家常便饭,多年过去,居民的“院落习惯”丝毫未改。社工小刘提醒他:“靠你这样得累死,让居民自己管自己不好吗?”

手上没有别的办法,罗德超决定在胭脂大院一试。他找了大院里最有群众基础的8位居民,组成自管委。自管委多次征集居意,开会讨论,提出社区内最“不能等”的问题:环境脏乱、治安差。如何解决治安?将开放式的院落安装大门和围墙,设置门禁;环境脏乱呢?雇清洁工来打扫。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委员们大胆地设想:每家每户分摊费用,计算之后,根据面积,每户每季度几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费用收支全部公开透明。这件听起来不太可能的事竟被这群社区骨干做成了:首个季度收费率达到75%,修了围墙,安装了大门,半年以来,院落内发案率低为零……

居委会大妈考证后选择单干

与罗德超的路线不同的是,黄玲萍来了个“转身”。在社区工作十几年,将自己练成“社区通”后,于2013年创立武汉市万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从“购买”服务一方变为“被购买”一方,她看到了这个行业巨大的前景。

黄玲萍原本是个处理社区事务如鱼得水的居委会大妈,但在2009年,她碰到一件束手无策的事,并开始反思。社区一户人,男主人离家出走,儿子精神失常,每天在阳台上烧火,邻居惶惶不可终日。一时间,社区大门快被反映意见的群众踏破了,黄玲萍三天两头上门,却无济于事,前脚离开,后脚火又烧起来了。

“除了帮他们办低保,还能做什么?”

这时,“链接资源”“需求评估”“助人自助”等社工方法启发了她。他们最需要什么?儿子需要治病。通过观察得知,母亲陪着时,儿子的情况稍好,可是母亲如果不出去工作,就没钱吃饭。于是,社区找到残联,帮忙将孩子减免一定费用送到六角亭精神病院,找到母亲的原单位,沟通情况后,帮其提前办理退休,并去派出所为孩子父亲办理“失踪”手续,在此基础上为他们申请低保补助。

到处跑了几十趟之后,终于将母亲的退休手续办好,儿子的情况也逐渐好转,黄玲萍总算松了一口气。后来,她不仅自己去考了社工证,还创立了社工组织。

社工机构留人难

早在2010年,武汉开始在四个事业单位内进行社工试点,“社工”一词开始逐渐进入武汉人的视野,并一度成为社会热点。同时,作为大学之城,武汉有11所高校设有社工专业,仅每年培养毕业的科班人才就有成百上千,培养的“正规军”数量大,但并没有让加入社工队伍的人数显著增加。

据统计,经过6年的推广,武汉持证社工人数为3256名,全市共1288个社区,也就是说,平均到每个社区,社工人数仅约2.5个。就比例而言,我市目前社工和常住人口比例仅万分之三,而发达国家地区占比为常住人口的千分之三左右,我市的社工组织规模基本没有超过50人,而广东、香港等发达地区大型社工组织,有的达到上千人,中等的也有数百人。

“班上有相当一部分是调剂来的。”万帮社工的副总干事邢媛媛毕业于该专业,她说,上大学时,不少同学认为毕业后可能就是当“居委会大妈”,做一些没技术含量的事,很多人选择了其他行业就业。

江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赵立新是武汉首家社工机构——楚馨社工的创办人。他所带领的机构,已经算是武汉规模较大的,但至今也没有超过50人。

“收入不高和上升空间不明朗,这两点是流动性大的最主要原因。”他说,不少社工机构都反映“留不住人”,一个科班出身的本科毕业生,进入社工机构后,起步工资约3000元,几年之后,假如做得比较好,年收入可以达到6万元左右,作为男性,可能会觉得养家糊口有压力,渐渐地,社工机构内开始以女性居多。但是,社区的工作非常辛苦,没有上、下班的概念,居民需要,随叫随到,导致女性一旦结婚生子后,做这份工作就有些吃力,有些做着做着就跳槽到其他行业了。

优质社工服务将越来越俏

“武汉还需要很多社工,目前的人数是远远不够的。”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孙国武介绍,目前,武汉正在武昌区试点,该区下属的14个街道已实现社工全覆盖,其他大部分中心城区已各覆盖到两个街道以上。

据介绍,今年,市区财政共同投入1100多万元用于政府购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在全市建立28个街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36个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同时,将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覆盖到更多城区甚至农村,这种购买规模是我市范围内空前的,优质社工服务将会越来越畅销。

政策也透露出了一些信号,鼓励大家考社工证。例如,市民政局每年组织免费考前培训,如果你是一名持证社区工作者,就可以优先入选社区两委;持初级社工师、中级社工师的社区工作者每月可获得100-200元的补贴。另外,从2014年起,我市开始实施黄鹤英才(社会工作)专项计划,每年选拔10名社会工作领军人才,一次性对入选者资助5万元,目前已资助20人。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万仁德说,今年,武汉市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10”文件,这种对创新的提供和鼓励,为社工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相信只要用实力说话,进而提升职业魅力,这个新兴行业一定可以突破瓶颈。(本报记者翟兰兰 实习生刘欢 朱华莹 张艳)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