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灾后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探索
上述灾后老年人群现状令人揪心。社会工作者急切期盼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制度和措施,可以尽可能保障这群原本就“边缘化”老年群体。但我们深知,地震不但伤害了我们希望保护的弱势人群,也重创了党和政府的组织架构。在等待政策落地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先行动起来,提供即时的服务给予困境中的老人。那么,社工是如何看待灾后老年人群的?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供大家思考的问题是:“老,是否意味着……无能?”“老人要帮,怎么帮?”
社会工作在灾害救助和灾后安置重建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在汶川地震中的卓然表现,2008年也被称为“社会工作元年”。相较传统的灾害救助,社会工作在辅导咨询、社会工作修复、社区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通过梳理灾区百姓需求、调动资源、推动灾民参与、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结合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支援队上海服务队在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的服务,我们对于灾后老年服务有如下探索:
1、服务理念
“积极老龄化”的思想理论观点,是国际社会理论界积极应对世界人口老龄化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所谓“健康”,并非单指身体机能良好,也包括能持续参与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活动;即使有病或者伤残,仍可以积极地对家庭、朋友、社区甚至国家(地区)有所贡献。所谓“参与”,是指人60岁退休以后,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活动和社会服务,使老年人的生活继续融入主流社会,参与创造收入和发挥作用的机会,成为国家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所谓“保障”,是指由政府、社区、家庭,依照法律规定,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补助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在政治、社会、经济、医疗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和保障。
同时,我们也认可“老有所为”的服务理念,即老年人退休后仍愿意继续为家庭和社区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这些贡献包括志愿服务、照顾者、终身学习、再就业。
因此,我们认为即使在灾区、原本似乎处于“边缘”的老年群体,应该在获得充分社会救助和保障的情况下,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
2、服务视角
我们认为“助人、自助、再助人”应该成为现代社区工作的核心视角。在目前的灾区社会工作介入时候,更应该成为主流的服务宗旨。
“助人、自助”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不会只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眼前的问题,更会协助他们学习着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令他们懂得自己去解决问题,协助他们发掘自己的能力及潜能,从而进一步帮助及发展自己
“再助人”指的是:社会工作的功能并不只是“补救性”,而是包涵“预防性”及“发展性”。社会工作者最希望见到的是,服务对象除了关注和解决自身问题外,更会去关护邻居及社区内的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服务对象更多地成为“施受者”——接“受”服务的人,同时也是“施”予服务的一群人。
3、服务方法
(1) “助人”案例
案例一:上海社工服务队通过第一阶段的紧急排摸和需求调查,通过整合资源的方式,联络到上海“两新”组织公益同行基金会,向云南鲁甸县地震灾区捐赠了3000份过冬的“爱心大礼包”(每份内含均码成人棉衣、儿童棉衣、帽子、手套、热水袋、棉袜、护膝、旅行包各1件),总价近50万元。
案例二:上海社工服务队的“胖哥”老年人活动点,在灾后情绪低落的关键期,通过棋牌和聊天的方式,聚集了安置点一批孤独无依的老人休闲娱乐、排解愁绪。
案例三:上海服务队的“助老关爱大使”项目中,带领公益组织志愿者为社区老人测量血压。
“助人”案例的实质:“爱心大礼包”的链接和发放,是一种社会工作者介入慈善捐赠(提供直接的物资和经济援助)的做法,主要扮演了需求评估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角色。“胖哥”老年人活动点的成立,是一种社会工作者促进建立养老载体设施(老年人活动室)的做法,倡导政府在灾区重建中考虑应有的民政为老服务福利设施和设备。为社区老人测量血压的服务,是一种社会工作者积极呼吁灾区能够在实现基础养老照料体系的基础上,晚上基本养老服务。
(2)“自助”案例
案例一:灾难中的生命故事——灰街子安置点的谢姓老人,因地震全家只剩下他一口人。上海服务队第一批成员在排摸走访中发现这名老人情绪低落,因此领队范斌教授及时介入,通过专业的哀伤辅导协助老人走出情绪低谷。地震三月后,老人已经能够在广场上和邻居打乒乓球了。当谈及对于地震的看法,他表示了“天灾嘛”、“人总是要活下去的”、“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等想法。目前,失依的谢姓老人,在邻近社一户帐篷人家搭伙。他与这家邻居相近如宾,互相关心。
案例二:失依者的陌生关怀——笔者在走访帐篷过程中,遇到一名女性近80岁的老人,她依赖地拉着社工描述她女儿亡故的悲痛情境,不时老泪纵横。笔者轻声拍肩抚慰,同时发现不远处站着另一名女性老人目光关切。社工在老人情绪平复时候,有意将她领到同龄老人处。不久,两个老人便相互依偎。不一会儿,一个3岁左右的陌生小孩也被我们吸引,看见老人哭泣,竟用自己的小手摩挲安抚老人,老人惊讶不已。“那么辛苦,谁还可以帮你?”如果看到的只有“问题”,那永远看不到“资源”。
案例三:“我为邻居做点事”行动指引之一“我为邻居照顾老人”。这是上海服务队第二批社工们在评选“龙头山好邻居”称号中的倡导内容之一。第三批服务队又延续此服务的内容,成立了灰街子安置点“助老关爱大使”服务队,鼓励邻家的热心家庭妇女能够走出家门主动关爱和结对社内的失依老人。同时,也鼓励老人可以在困难无助时,找到可以帮一把的助老关爱大使。
“自助”案例的实质:“灾难中的生命故事”诠释的是社会工作者协助丧亲老人寻求生命的意义,因为这是面对灾难时人类重获希望的主要动机。“失依者的陌生关怀”和“助老关爱大使”服务强调的是,社会工作者应该有能力也有信念协助“弱势”的老人发掘“强势”的资源,建立有益的社会网络互动。农村社区的邻里“互助”原本就具有不错的社会基础,在灾后这种正向的“非正式社会支援系统”作为优势资源更应该获得维护和巩固。
(3)“再助人”案例
案例一:灰街子安置点“社区行动先锋队”是一支由社长和社员骨干组成的,以志愿者身份负责居民安全、调解和卫生条线工作。上海服务队将这些“先锋队”成员名单列在我们公开发表的《灰街子快讯》上,并在每个社前制作统一铭牌加以公示。“先锋队”成员中有不少是超过60周岁的老年人,我们希望通过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彰显老年人群仍具有贡献社区的“生产力”。
案例二:“社区行动先锋队”成立后,通常每隔两周会有一次培训,有关知识、技能及自我心理调适的。一次培训后,一位李姓老人悄悄找社会工作者咨询自己晚上很难入眠,一想到在地震中去世的老伴和孙子,一晚上可能哭泣七八次,目前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没有信心。社会工作者另约时间进行的入户走访,发现他有自己比较良好的支持网络——90岁老岳母、年轻孝顺的儿子和媳妇,陪伴左右。同时,他也有曾经的“长项”——老党员、地震前兴趣爱好广泛、曾任社负责人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于是,在鼓励李姓老人继续参与先锋队群体活动的同时,还找寻一些机会展示他的才能——红旗社区党员座谈会上发表自己的灾后重建想法、龙泉社区灰街子红旗社区临时党支部党员大会上发表自己的党性认识、灰街子安置点村舍居民大联欢中发表自编诗歌并与社工代表合作表演歌曲。
“再助人”案例的实质:志愿者服务某种程度可以称为一种“社会营销”。因为这是个令很多人都愿意接受的任务,可以使一些老人具有自豪感、价值感、自我实现感。但对于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的是,志愿者不是免费的劳动力,他们同样是社工的服务对象,他们也需要能力建设,继续获得知识、技巧和自我成长的提升。因此,在老人提供志愿者服务之前与之后的时间里,细心与他们探讨所得与困难,将是陪伴老人群体成长的坚实支柱。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