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站鲁甸工作总结

2014-12-22 11:21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8.03”地震,昭通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伤病人427人,集中了最大数量病情最重的伤病人。“预防胜于治疗”,医务社工站在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定点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伤病人的灾后精神康复服务,关注医护人员这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使其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

鲁甸8·03地震社会工作总结

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医务社会工作站

“8.03”地震,昭通第一人民医院共收治伤病人427人,集中了最大数量病情最重的伤病人。经过评估,其中大部分伤员受到较严重的心理伤害,在灾难中丧亲、伤重的人们心理应激障碍尤其严重。同时,医护人员由于工作任务骤增,压力增大,部分医护人员反映精神紧张,睡眠受影响大,有焦虑突出的表现。

“预防胜于治疗”,医务社工站在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定点开展社会工作,提供伤病人的灾后精神康复服务,关注医护人员这类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高危人群,使其保持或恢复心理健康。探索适应本土文化、挖掘本地资源,发展跨专业、跨界合作、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心理康复模式。社工站从8月10日进入医院服务至今,主要开展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服务的主要工作

1、灾后一个半月(2014年 8月10日—2014年9月30日)对入院伤病人及其家属、参与救援的医护人员进行社会心理康复服务。

(1)对住院的375名伤病人进行心理危机全面筛查,建立“心理危机介入”、“社会心理”档案,将伤病人分类(A-B-C三类),分别采用不同介入措施,开展危机和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尤其对A类病人(丧亲、伤残、PTSD),协助医生采取“药物治疗+心理辅导”的方式、 B类(社会支持较弱,应激反应高)采用“心理陪伴+病人小组+康乐活动”的方式、C类病人(良好自愈能力、社会支持良好)采用“心理陪伴+康乐活动”。 前期为灾后病人初步建档375份,随后站上社工对其进行分类筛查,90份重点筛查的人员的危机干预档案。

(2)8月5号开始进行高危病人筛查(重点关注丧亲、重伤、应激水平高的病人),每天进行心理查房。对住院病人进行心理陪伴与辅导。8名工作人员,每个工作人员负责一定数量的病人,并对重点个案进行辅导,目前辅导约200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工作站继续开展到病房人次。

(3)建立“护理—社工”联系会议制度,在8月5日—8月10日,联系会议制度是一天一次,8月10日后是一周一次。

(4)为第一人民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进行二期《心理危机干预介入》,共同培训300余人。培训采用游戏,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开展,让医院的医护人员了解到了灾后人们的心理反应和应激障碍的特征,以及应对方式。

(5) 开展康乐活动。目前开展了中秋晚会、心理电影影评(每周一次)、手工编织活动等。以此增进病人之间的相互支持,构建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累计有240人参与。

(6)与昭通市卫生局联合举办《危机事件社会心理干预培训》。沈文伟博士带领的专家团队开展灾后心理干预的系列培训。本期培训主要是帮助鲁甸8.03地震发生后在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服务的医护人员及社会工作者解决地震伤员医疗和康复服务工作中遇到问题,明晰社会心理危机干预的理念和操作技能,提升其应对和干预危机的能力。培训以工作坊的形式开展,“伤残儿童与父母的危机干预”、“创伤治疗”、“社会心理工作的开展”、“应对丧失危机”4个部分。

(7)进行社区探访,摸底社区情况。香港理工大学沈文伟博士带领的新加坡专家组和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刘桂昌主任任等带领专家组和工作站全体成员探访龙头山镇,对龙头山镇受灾情况及当前状况进行了解,为下一步从医院康复到社区康复做准备。

2、灾后2个月(2014年9月1日—至今)

(1)在病房的心理查房:每周二次的对住院病人进行心理查房,以了解病人目前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康复状况,了解病人的需求,连接社会资源,探视伤员的常规服务。每周站员每人至少去病房两次,对伤员目前的治疗进展、出院安排及需求进行了解。

(2)发展小组活动:开展4次家庭支持小组,共5个家庭,16余人。帮助家庭成员学会表达并了解自己的哀伤反应;增加家庭功能应对危机。

(3)灾区探访:社工站和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于10月1日对两个社区(翠屏、龙头山)出院病人20余人进行社区探访,了解伤病人员恢复情况,并及时解决和处理病人的病情。

(4)建立“家庭资源中心”和“少儿玩教中心”,服务伤病人员及其他住院病人和家属。成立“少儿玩教中心”和“家庭社会心理资源中心”,为病人提供社会心理康复干预(包括少儿的艺术治疗、个案辅导、小组活动、家庭治疗、健康教育等),提供康复活动,充分挖掘病人的资源(家人、病友、志愿者),增强病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协助其走过创伤,促进社会心理康复。目前于9月27日两个“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中心活动除了设置小组活动、康乐活动外,还开展个案辅导。

(5)与昭通师专合作,为“家庭资源中心”和“少儿玩教中心”招募和培训20名人群康复、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志愿者对住院伤员开展两“中心”的日常服务。

(6)开展病人的“出院准备小组工作”。通过对出院伤员的回访,我们了解到伤员回到社区后会遇到很多挑战。为了帮助即将出院的伤员做好迎接社区生活,更好的持续康复,我们为仍在住院治疗的伤员和家属共三十余人组织小组活动。与伤员们共同讨论如何应对出院后遇到的生活及身体、心理挑战或困难,以及出院后的康复知识的宣传。同时对5个伤员设计出院计划,进行谈话,帮助伤员做好出院的准备。

三、资源链接

资源链接是社工工作重要的一块,工作站一直在这方面努力,为住院伤员和出院伤员链接不同的资源。

(一)住院伤员

1.邀请专家培训医护人员,提升医护人员的技能和意识,更好回应伤员需求。在8月—9月,工作站工作人员杨婉秋为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为主的医院职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培训两次,帮助提升其与病人沟通、识别和干预心理障碍的技能;在9月10日—12日,邀请香港理工大学专家和新加坡专家来医院为医护人员,教育系统人员,卫生系统人员进行工作坊,帮助医护人员减轻工作压力,学会释放情绪,同时,对开展病人工作的方法和实务进行详细讲解。几次培训,受训人员共有三百余人,反馈培训效果较好。

2.链接医院、香港马会、新华书店公司的资源,建立两间中心。在工作站的努力下,医院赠送两间病房的场地和部分书籍设立“家庭资源中心”和“儿童玩教中心”,可以就近服务地震伤员,地震伤员和家属服务人次六十余人。两间中心均进行装饰,内装修费用由香港马会出资,新华书店公司捐赠一批图书。

3.链接新加坡友人资源,发放御寒冬衣。在新加坡友人的支持下,工作站为住院伤员每人购买羽绒服一件,保暖内衣一套,共三十人次受赠衣物。

4.链接四川大学、云师大商学院资源,为伤员服务。工作站邀请云师大商学院老师刘立力前往为伤员进行心理档案的信息化处理和家庭支持小组心理治疗,邀请四川大学具有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背景的鄢婷婷博士驻站工作一个月开展工作。

5.计划链接伤员二次手术和假肢帮助。现据统计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有71名地震伤员安装内固定,2人截肢。其中有69人需要进行拆除内固定的二次手术,这笔费用须伤员自理。可伤员家中本就贫困,再加上此次受灾,人力财力大大受损,根本无法承担这笔费用。工作站正在四处递交筹款申请,希望能够落实这笔费用。

(二)出院伤员

1.链接香港理工大学和新加坡友人资源,购买礼物。工作站在第一次伤员回访的过程中,请来新加坡心理治疗专家陪同前往,解决部分心理问题,提供一名出院伤员,一名卫生院职工,一名社区儿童的心理疏导服务;香港理工大学购买赠送给参与回访伤员的生活用品的礼物。新加坡友人捐赠二十套保暖护膝和二十套护腰用于二次社区回访赠送给老年人伤员的礼物。

2.链接三个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办公设备。了解到各社区卫生院存在器材不足医疗服务受限制后,工作站为龙头山镇、火德红村、翠屏村三个卫生院向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申请11万的医疗办公设备的捐助。

3.为出院儿童伤员余某争取到中华儿童慈善基金会的专项救助。余某是地震重伤病人,在住院治疗三个多月后返校学习,后突发疾病,疑为肠梗阻或肠粘连,有生命危险。经工作站努力,争取到儿慈会专项救助,用于帮助余某在昆明儿童医院治疗。

四、工作经验

1.在理论的指导下依靠专业技术开展工作。在建站之初,社工站就已经确立了在“生物—心理—社会”的社会心理医学和扩展式精神健康模式指导下规划工作;尝试建立“以资源为取向、本土文化为本、跨专业、跨界”的社会心理康复服务体系;在人才储备上,工作站采取固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多学科合作(心理学,医学,社会学,护理学)、不同学历层次和不同背景的人员投入服务,并依托香港理工大学和四川大学的学术力量进行长期督导。

2.重视细节,做好细致的小事。从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就开始锁定重点服务人群,重点关注和陪伴儿童群体和丧亲成人。送给儿童的礼物,都是根据儿童的喜好精心挑选再赠送,工作人员每天记录工作日志和陪护记录,确保对自己的陪护对象的了解并对下一步工作制定合理计划。甚至该对哪位病人用哪种具体的干预方法进行陪伴都会开会讨论。而社工除了陪伴伤员,还常常兼顾帮助不方便的家属照顾伤员的生活照顾者的角色。

3.找准目标,做好资源链接,保障项目的可持续性。从进入医院,工作人员就锁定第一人民医院为目标医院,工作人员主动与医院协商,与病人接触最亲近的护理部搞好合作关系,争取到在医院长期服务、设点工作的机会。经过努力,社工站成为一个纽带,让医院卫生系统和民政系统共同支持,更加了解和支持彼此的工作。同时,招募昭通师院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工作,给予各种活动源源不断的活力。

4.根据服务周期调整工作重心,促进服务的可持续性。在震后一个半月的时间,工作站主要服务心理应激水平高的伤员,为其提供支持和陪伴,降低应激水平,避免应激恶化甚至转化为精神疾病;在过了急性期后,工作站一方面链接社会资源,开始帮助伤重病人增加身体和心理康复的能力,重建其对生活的信心,一方面开始关注出院伤员和在社区上有医疗需求的伤员,探索一条对其帮助的道路。

5.不骄不躁,保持务实和学习的作风。工作站稳住自己的角色,不畏惧由一群经验不足的社工第一个在西南地区建立医务社工站的任务,在完成任务后,保持学习,继续为病人和伤员做实事,保持好一直用真心建立的与病人的良好关系,争取把“两个中心”和社工队伍打造好,以确保一年后能把医务社工站交给医院,继续为更多病人开展服务。

五、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1.政府牵头,加大组织间的合作和资源共享。

灾后重建是系统工程,政府与民间组织通力合作。此次救灾,民政牵头,省外社工队伍带动省内社工团的模式,是一次非常有利的尝试,充分发挥社工在灾后紧急救援的作用。随着省外队伍的撤离,省内队伍的培育还有需要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政府牵头,加大省内队伍的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有效的、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各自仍旧按自己的模式各吹各打,势必难有成效。

2.加大对本地社工的扶持,尤其是在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方面。

通过这段时间的服务和学习,尤其是和省外社工团队的接触,确感省内团队在专业价值、服务水平上需要提高。希望在今后的培训中,多设置高水平的培训,不仅仅是实务培训,还有专业价值理念的内容尤其重要,社工不能等同一般的志愿者,社工的实务背后是有专业价值支撑。专业价值、专业伦理的走不深,实务必然走不远。

3.总结的服务和研究成果,为今后灾后重建提供可借鉴的宝贵资料。

在今后三个月、灾后半年,各团队总结各自经验,从实务研究上升到理论成果。举办成果报告会,并向政府相关部门提供咨询报告。以期待为我国的灾后重建、灾后管理上做出贡献。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