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服务队:以社会工作视角介入灾后老年服务

2014-12-22 13:40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老年人本来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有其生理弱势和社会弱势。”“老年人和年轻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有所不同。地震发生后,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年龄的群体,由于身体条件、精神状况、经济能力等因素,地震对其的影响往往更重,老年人往往沦为更为不幸的群体。”灾后的老年人群境况并不容乐观,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有一些理性的认识。

案例七:以社会工作视角介入灾后老年服务

“亚洲的老年人往往囿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的痛苦,正如过去的创伤经历一样,比地震中的其他群体强烈。”

2014年11月29日,笔者作为鲁甸地震灾区社会工作支援队上海服务队第三批社工团中的一员抵达鲁甸县龙头山镇灰街子安置点。那时的安置点已经有不少社会组织驻扎服务,与蓬勃朝气的儿童服务相较,专门针对灾后老年群体的服务少之又少。他们为何成为“边缘化”的群体?是因为他们没有需要?还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不善于、无能力做出表达?

一、老化过程与老年社会工作

1、老化过程

老化过程,是生命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从“人在情境中”视角来看,这个过程包括老人个体的改变和老人环境的改变。

随着年龄上升,老人个体将经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身体健康、心理需要、家庭关系、社会角色等。这个时间段,各种“丧失”将对老人产生极大的考验——健康流失、子女离家、亲朋好友配偶离去、经济衰弱、不在具有工作角色等等。这些变化可能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无价值感和无力感。

在老化的过程中,老人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否良好具有非常关键的决定作用。因为,这些支援系统不但是老人的重要资源,也是社工为老人提供综合服务的重要资源。从社会支持系统类型来说,可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正式服务)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家庭、朋友、邻里等)。其中,老人的家庭支援系统——配偶、子女、家人和主要护老者,是至关重要的支撑。因为,有研究表明,老人与家人和朋友间的双向关系,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极重要和决定性的影响;极度的与社会隔离和不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引致老人死亡率的提高。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对老人社会支援系统进行充分的评估,包括他们所获得的支持种类、支持频密程度、对于老人的影响以及老人的满意度等。

2、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机构和老年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或方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解决老年人的社会问题,是老年人能够继续参与社会生活,幸福安度晚年的社会生活。

老年社会工作者不但要认识老人在老化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及社交需要各方面如何相互影响,也要知道老人是如何适应他们的生活环境的。老年社工应按照老人不同健康状况及需要,提供适合的照顾计划和服务建议。

二、灾后老年人群现状

“老年人本来就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具有其生理弱势和社会弱势。”“老年人和年轻人面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有所不同。地震发生后,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年龄的群体,由于身体条件、精神状况、经济能力等因素,地震对其的影响往往更重,老年人往往沦为更为不幸的群体。”灾后的老年人群境况并不容乐观,作为社会工作者需要有一些理性的认识:

1、健康状况

身体机能较弱的老年人群往往是地震中大规模死亡和受伤的主要群体。有数据表明,地震过后老年人患骨关节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确诊的精神性疾病等略有增加。而普遍情况下,老年人会经常忽略自己的慢性疾病和内科并发症。在灾区实地走访时发现,很多老人自述有各种疾病症状,但碍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他们通常选择不就医或者自行买药服用,这也无形中增加了灾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风险。

2、心理影响

“亲身经历过地震灾难的老年人,尤其是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孤寡老人,往往有难以消除的恐惧感、孤独感和失落感;此外,许多老年人是从倒塌的废墟中被救出的,自身肢体的伤残、亲友的遇难以及惨烈的地震灾害场面都对老年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极易引起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甚至老年人由于自身承受能力的原因,应激反应过度或衰竭,引起恐怖症、焦虑症、PTSD、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调查中发现,老年人产生心理压力的原因主要有:未来生计无着落、失去亲人尤其是家里主要经济支柱等。”

3、生活影响

除了政府托底的“三孤”老人外,鲁甸老人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农作物销售和子女赡养。地震后,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花椒和核桃等农作物受到摧毁,或者因为道路受阻或缺乏壮劳力,造成欠收。因为地震,老人的子女遭遇伤亡,同时也阻断了可依靠的经济支持。比起年轻群体,老年人因为自身身体和情绪原因,能够重振自身经济并且自立的可能性降低了很多。

鲁甸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百姓的房屋普遍以砖木结构为主。本次地震中位于震中的龙头山镇烈度达到9级,房屋受损严重。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住房不仅仅是物理空间,还具有很强的心理和社会的意义,象征着安全、稳定和社会地位等。而地震之后的住房恢复状况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目前鲁甸地震灾区重建政策来看,老年人群的住房恢复将受到经济和劳动力等方面制约,进展可能缓慢。

地震发生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临时救助政策,时间通常为3个月。但政策到期后,因灾受困、失养且无力恢复的老年人群是否能够获得五保救助、纳入城乡低保以及冬春灾民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制度,目前还不得而知。因此,畅通政策宣传、落实和监督渠道,对于因灾受困的老年群体尤为重要。社工不能接受原本已是相对“边缘”的老人群体继续“再边缘化”。另外,有依靠的医疗保障体系也是满是疾病的灾后老人迫切希望。

除了正式的支持系统外,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比如家庭和社会组织服务,也缺乏应有的链接。许多家庭遭遇家庭成员伤亡,老人面临身心重创。除此之外,很多老人因为青壮年家属筹资重建外出打工,而沦为留守老人,有的甚至还要照顾第三代。他们不但失去了被照护的机会,还需要独自承担家庭责任重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