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介入成效
社工介入的成效一是鼓励案主父亲带案主去看专科医生就医;二是改善案主的家庭沟通模式,为案主的康复创建良好的环境;三是案主能够自主参与小组活动并表现积极。
六、结案情况
本案例于2012年12月20日正式阶段性结案,个案目标达成,案主已经就医并保持服药;增强了案主和案主的父亲病识感,案主和父亲都能够正确看待病情;案主参与了中心的园艺小组,在组中观察到案主的交际行为明显提高。
七、专业反思
(一)技巧分享
精神类个案特别的资料搜索。除了常规的资料收集,在接触精神类老友中要特别注意病识感的评估,家族病史,关键事件,人生历程,自残自杀或伤人行为等等。病识感的概念,其实就是案主和案主的相关利益人对案主病情的看法和认识。病识感影响案主对自我病情的接纳,影响案主相关利益人,尤其是家人对案主病情的接纳,只有承认病情并接纳它,了解病情的原因,表征和日常影响才能把病情当作案主生活的一部分去安排,从而促进案主的康复。社工也有必要去了解相关精神康复的背景知识。
不批判与对质的综合运用。不批判是社工不对案主进行价值评判,对质是建立在不批判的基础上,用爱心去对质。部分社工担心对质的使用会破坏与案主的关系,但有时候必要的对质还是很有效的。在本个案中,父亲一直以抗拒的姿态对待社工,当社工评估与案主的关系相对稳定,父亲也感受到社工的努力时,社工就尝试了对质的技巧,令父亲明白父亲一味的抗拒是不利于案主的康复。
如何应对案主的幻觉。记得有一次面谈结束后,案主在外面看报纸,等待父亲回来接她。但是她却自行回去了,社工追到半路,案主说是哥哥和妹妹说要回家。社工表示,下次哥哥妹妹和她说话的时候,也告诉社工。社工首先不要否定案主的幻想,对于案主而言那是真的存在;也不要和案主一起进入幻想,说不定某天案主康复了,就会觉得社工也只是曾经幻觉的人。不否认不代表承认,只是表达社工的感受,了解朋友对案主的影响,尝试把案主和朋友的链接转移到案主和社工的链接。其次,社工可以尝试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例如“哦,你哥哥也在,但社工没有看到,你能帮社工向哥哥问好吗?”同时需要了解案主的幻想朋友是否对社工与案主间的谈话是否有影响。面对精神类的个案,社工可以有意识地向案主了解案主当下环境中出现的朋友。
(二)心路历程分享
曾经有部电影《美丽心灵》讲的就是一位数学家和他的朋友的故事,当然那些朋友是数学家的幻觉。社工要克服内心的惧怕,学会和案主相处,也要学会和案主的幻觉相处,这样才能走进案主的世界,再把案主引导现实的世界。社工很多时候需要口头的功夫,但是案主不说话,就需要充分利用艺术的形式与案主沟通,如音乐,手工,画画,游戏等,过程中引导案主学会用简单的词回应社工,慢慢地再引导案主以句子形式回应。关键是在一种安全放松友好的环境,引导案主学会向社工表达。
这个个案充分让社工体会到“社工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的另外一种含义。长期跟进的个案需要更加明确服务目标,并且要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总结。尤其是精神类的个案进度会很慢,更需要社工“八年抗战”的勇气和精神。
督导评语
社工在该精神障碍个案跟进中,采用的介入理论(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霍利斯,F. Hollis, 1960))适用、介入方案系统,社工有意识地在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的同时,注重加强案主父亲的病识感,进而让父亲参与进个案辅导进程中来。期间社工运用的态度和技巧,也是很准确及到位的:如不批判与爱心对峙、运用评估工具让父亲看到案主的改善、通过不同层次的游戏互动增强案主剩余能力的发挥。但是若社工能够更多关注案主父亲,给予这位长期照顾者支持(父亲一直担心和否定自己女儿遗传了病,但事实上精神病的遗传倾向很强),或许能够与案主父亲加强更深的专业关系,鼓励其习得合适的照顾方式。
本文为网友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