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组目的和目标
1、小组目的
协助社区青少年调整和改变自己性格中比较负面的方面,健康快乐地成长,在同辈群体中具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
2、小组目标
(1)让组员变得更自信、自主,更加开放自己,学会真诚表达,学会快乐地生活; (2)使组员乐于交朋友,善于交朋友,增加人际交往的意识和能力;(3)使组员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团队合作和组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活动内容
(1)小组性质:成长小组。(2)工作对象及人数:12-16岁有意提升自信和培养领导者特质的青少年12-16名,以困难家庭孩子为主,适当考虑其他家庭孩子。(3)小组周期:2008年7月10日—30日。(4)聚会次数5次。(5)免费。
(五)招募及宣传 到社区进行招募,在社区贴海报宣传,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介绍,工作员可上门动员。
(六)每次聚会计划(略)
(七)预计会出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预计困难 解决方案 1.报名参加者少 加大宣传力度。 2.中途有组员退出 活动中注意效果评估,保持活动的吸引力。
(八)财政预算 略。
(九)评估方法 运用组员出勤率情况、参加组员评估调查表、观察法、访谈法进行评估。
四、小组工作评估
(一)小组目标达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1、小组目的及目标达成情况 组员对于目标的达成给了较高的分值, 8位组员反映通过小组活动很开心,更自信了,增加了交朋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活动目标基本达成。 2、招募及宣传:小组的招募方案主要是通过社区工作者介绍,也直接到家庭去动员。但感觉报名不太积极。怎么让社区青少年对此类活动更多了解值得注意。 3、小组结构:(1)组员结构:因为人数和时间原因,没有筛选组员,出现了组员年龄差距大,男女比例不均衡。 最小的组员11岁,最大的组员16岁,9男3女。 (2)聚会时间:小组聚会时间是每五天一次活动,基本符合小组活动要求。组员也满意。 (3)长度:90分钟。基本合理。 (4)地点:五次活动其中四次活动都安排在机构活活动室进行,第五次活动安排在公园。组员对于场地的安排较满意。 4、理论与实务的整合:注意运用了小组团体动力学和经验学习法。(详情略) 5、活动的适切性:内容及方式第一次活动大家投入很好,活动符合组员特点;第二次活动及时作了调整,组员很喜欢;第三次感觉《优点轰炸》那个游戏活动有点乱,其他还好;第四次活动游戏《一指神功》没玩成功,工作员及时调成《巧解千千结》;第五次活动非常成功,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 6、个别组员的表现 / 改变 阿振:从第一次看着小丁淘皮捣蛋时皱着眉头,第二次活动开始扮演大哥哥和领导者角色。 小丁:从最初只会捣蛋到能安静听别人讲话,参与小组讨论,懂得照顾和尊重其他人的感受了。 小玉:第一次活动“沉默者”到第二次活动开放自己、融入这个团队,在最后一次分享时提到自己喜欢和年龄小的组员玩在一起。而且很能吃苦。不怕付出。 7、小组互动:(1)沟通/交往模式:评估表反馈7位组员表示完全投入小组,其他组员比较投入。组员开始主要是开放度高的组员之间沟通多些,后来通过活动互动,就出现性格内向和外向也玩到一起了。(详情略) (2)小组气氛:第一次活动时,组员有些拘束;第二次大家互相认识多些,感觉大家放松、开心些;第三次大家开始自信、主动与人交往;第四次明显大家放得开很多,但还有顾虑;最后一次差不多完全放开,融为一个团队。大家互送祝福语,留联系电话,为继续联系准备。场景令人感动。(3)小组规范:组员比较能遵守小组规范。(4)小组凝聚力:小组凝聚力逐渐得到提升。(详情略) 8、小组发展的阶段及方式:小组初期,小组成员互不认识,要破冰、建立关系、互相认识、形成团队的阶段,活动方式考虑不能有多的身体接触;中期组员积极参与,逐渐开放自己,开始增强与其他组员的互动:后期组员之间互动增强,组员积极参与,更开放自己。 9、工作员角色:小组初期工作员扮演一个指导者、协调者、观察者,中期扮演指导者、气氛调动者和调停者,后期扮演协助者、引导者和支持者。 10、工作员之专业态度及所运用的知识和技巧:工作者在不同小组阶段注意运用不同的知识和技巧应对小组工作中的问题。(详情略)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