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少女走出社交困境——个案辅导在儿童院舍中的运用(3)

林海秋 2014-08-26 10:15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案主曾在在寄养家庭生活过,中度智力残疾,2010年下半年转入院内模拟家庭,先后在3个模拟家庭居住,在更换模拟家庭不久,案主出现了严重的退缩行为、社交障碍及就业问题。本案例通过及时的介入与引导,成功解决案主的主要问题。

五、案例评估

经过一年多的个案辅导,服务对象小杜在1年多内逐步减少退缩行为,一步一步接纳模拟家庭,渐渐学会与他人互动、与外界接触。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待人有礼貌,且能够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洗袜子、扫地、拖地、晾衣服、收衣服等,得到模拟家庭家长的赞赏。

在未参加庇护工厂上班时,小杜有时会自己看看电视,写写字,画画。更加可贵的是,能够在社会工作者的引导下,把外出活动简短的记录下来。

从6月份开始,小杜每天与家中几名同伴一起到庇护工厂上班、下班,社会工作者在探访时,只见小杜的专注度很高,做起手工很是娴熟。

六、专业反思

(一)个案辅导模式的可借鉴性

孤残儿童由于特别的经历非常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模拟家长关注较多的往往是儿童的生活照料,缺乏情感。对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引导较少,儿童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行为方面的问题。

本案例服务对象小杜存在的问题,在模拟家庭儿童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社会工作者运用家庭系统理论进行个案辅导,并将个案与活动、小组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个案辅导模式对其他社会工作者开展类似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个案辅导的持续性、系统性

在对小杜的个案辅导过程中,因个案的智力发展迟缓,不信任社会工作者,导致建立关系出现困难,社会工作者选择适合艺术辅导为介入方式,坚持不放弃的原则,相信小杜一定会信任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听取督导意见对小杜进行了5个月持续、系统的辅导,及时掌握小杜在家的最新情况,及时评估小杜的心理和对外面世界的接纳度。此外,社会工作者积极与模拟家庭家长沟通,让家长常鼓励小杜,给予关爱,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逐步缓解她的紧张情绪,增强她的安全感。

(三)资源整合,提高个案辅导效率

社会工作者采用个案加活动、小组的辅导模式,发现小杜的特长,发展她的动手能力,发挥她的领导能力,提升其自信心。从而,拉近她与同伴、家长、社会工作者的距离。赋予她责任感,鼓励她,与她一起面对困难,走出模拟家庭。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个案(特别是针对儿童开展的个案)并不是单单对服务对象一个人进行辅导,社会工作者应把服务对象所处的环境当成一个系统来进行辅导。在对小杜的个案辅导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运用了家庭系统理论,把小杜的所居住的模拟家庭当成介入的重点,将同伴、模拟家庭家长结合起来,以此保证在结案后,服务对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给予支持,巩固朋辈关系,个案辅导的效果才具有可持续性。(作者信息:林海秋 东莞市社会福利中心 助理社会工作师

本文为作者投稿。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投稿,发表您的观点。

 

我们的投稿方式:您可以登录网站在首页右侧点击投稿或者发送邮件至edit@swchina.org,我们会择优选登,让更多人与您一起分享观点、传递智慧。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