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个案管理模式的实践(2)

2014-04-29 15:34   中国社会工作人才服务平台 投搞 打印 收藏

0

本文以某个案为例探索残障人士个案管理模式的实践经验,此个案从接触到结案用了3个月的时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社工是采用个案管理的模式,充当的角色是资源整合者,通过整合医疗、残联、义工、社会媒体等资料为服务对象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

二、预估

社工经过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对服务对象夫妇二人的情况有了初步评估,目前服务对象主要面临的困境有:

1、外出难的问题,首先难在没有办法外出,欧阳女士本人看不到,丈夫有失语症,言语表达不清,右侧偏瘫,无法行走,儿子又不在身边,对于他们来说,外出难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无法外出,就无法就医及购物,对自身疾病和日常生活的处理有一定的影响。

2、生活困难的问题。社工了解到,欧阳女士两夫妇自生病后一直无收入,曾向社区申请低收入家庭证,由于儿子有固定的收入(每月1500元),达不到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标准(江门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为人均310元/月),无收入来源,又遇上疾病,看病的钱入不敷出。

3、家庭照料难的问题,由于欧阳女士眼睛看不到,李生语言表达有障碍,行动不方便,只能做一些小范围的事情,例如穿衣,做饭等等,对于清洁家居等复杂的事情,两人无法处理。 

4、重新适应生活的问题:由于夫妇二人均从自助自理突然转变为需要帮助,个人生活及社交网络均发生变化,需要心理调适及生活能力适应训练。

因应服务对象的困境,社工评估到其具体需要及链接相关资源:

1、医疗服务的需要:鉴于服务对象外出就医难又有医疗服务需求的问题,社工将服务对象的情况转介给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家庭病床科,因为江门市残联康复医院是目前江门家庭病床服务的试点单位之一,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包括康复诊断,康复护理以及康复治疗。经检查,两人的病种符合家庭病床建床规定的病种,可以在家享受住院报销比例,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医疗服务需求。

2、办理残疾证的需要:由于服务对象之前不了解相关的政策,一直未有办理残疾证,若服务对象要申请残联的康复救助,必须办理残疾证,于是,社工联系医生上门为其评残,协助其办理残疾证。

3、医疗费用救助的需要:服务对象享受的家庭病床服务,除医保报销的费用外,自己仍需支付一部分,但由于经济困难,一家只靠儿子每月的工作收入,远远不足以支付医疗费用。于是社工将相关的情况反馈给社区居委会,让其申请市(区)残联的贫困残疾人康复救助,对于解决燃眉之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4、家政服务的需要:由于夫妇二人均无法清洁家居和外出购物,社工将其情况详细反馈给市残联,残联领导高度重视,经审查,欧阳女士夫妇二人情况符合居家托养政策,通过二人的居家托养服务申请。

5、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的需要:由康复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上门为李生进行康复治疗训练,提高肢体活动能力,同时为夫妇二人进行家居生活适应训练,例如穿衣,如厕等等。

6、了解、回归社会的需求:由社工定期上门进行心理调适,了解服务使用情况,进行服务评估,安排义工上门探访。

三、制定服务计划

厘清了服务对象面对的困境和需要,社工与服务对象共同制定如下目标,联系相关资源,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

社工通过整合资源及申请政府救助,欧阳女士一家可以享受如下服务:

1、家庭病床服务:医生每周巡诊1次,护士负责每周送药,康复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每周上门3次,对服务对象进行康复治疗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2、代购食品:由家政人员按照需求代买食品。每月16次,每次1小时。

3、清洁家居:由家政人员上门为服务对象进行家居卫生清洁。每月8次,每次2小时。

4、义工服务:义工定期上门,为其提供剪发,读报、谈心等服务。

社工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作用是链接资源和监督服务实施情况,社工会定期跟进服务对象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有新的需要,社工评估后会链接相关资源,并对服务对象目前使用的各项服务做满意度评估,及时与相关工作人员沟通协调,以使服务对象的需求能得到最大化满足。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