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个角落,一些孩子因父母离世,只能由年迈的祖辈撑起生活的重担。祖辈们一边扛起抚养孙辈的压力,一边吞咽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之痛。他们感激来自社会的关怀,却又害怕每一次关心都像在伤口上撒盐。社工用专业与温度,为这样的家庭点亮希望,让伤痛不再成为枷锁,让爱重新流动。
以专业守护,抚平生命中的裂痕
监护支持项目聚焦义务教育阶段因监护缺失或不当而陷入困境的儿童家庭,特别是父母离世后由祖辈抚养的群体。知行社工以“预防-干预-发展”为服务脉络,通过心理干预、哀伤辅导、家庭赋能、社会融入等多维度支持,帮助家庭走出阴霾,重拾生活信心。
专业介入,避免“二次伤害”
社工深知,简单的关心可能触碰祖辈未愈的伤痛。因此,在服务中严格遵循社会工作伦理,运用专业心理会谈技术:
● 倾听与共情: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以耐心倾听打开心门,用共情回应祖辈的悲伤与无助;
● 创伤知情服务:避免直接提及敏感话题,通过游戏、绘画等非语言方式引导情绪表达;
● 哀伤辅导五阶段介入:从“接受现实”到“修复关系”,循序渐进帮助祖辈完成心理哀悼过程;
● 家庭系统支持:不仅关注祖辈情绪,更通过亲子互动指导、教育赋能,降低儿童因家庭氛围产生的焦虑,打破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
案例故事:从紧闭心门到重燃希望
小其的父母接连离世,年迈的外婆独自承担起抚养责任。面对照顾孩子、教育压力与失去女儿、女婿的悲痛,外婆逐渐对外封闭,虽感激社区关怀,却因每次接触都勾起痛苦记忆而拒绝帮助。社工初次入户被拒后,并未放弃——
第一步:建立信任的“缓冲带”
社工邀请外婆带孩子到居委参加活动,通过陪伴孩子游戏、聊天,让外婆在安全距离内感受社工的善意。渐渐地,孩子脸上的笑容让外婆意识到“有人分担”的轻松。
第二步:打开心门的“钥匙”
在多次接触中,社工以“拉家常”的方式自然引导外婆倾诉,运用叙事治疗技术,帮助她将悲伤转化为“对女儿的爱与责任延续”。同时,通过焦点解决短期治疗,引导外婆关注生活中的微小改变与希望。
第三步:重构生活的“支点”
社工链接教育资源为小其制定学习支持计划,组织亲子工作坊改善祖孙沟通。外婆逐渐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甚至欢迎社工定期入户。如今,她常笑着说:“以前觉得天塌了,现在明白,照顾好孩子和自己,就是对女儿最大的告慰。”
专业方法,让哀伤转化为力量
哀伤辅导并非“消除痛苦”,而是帮助家庭与伤痛共存,并从中获得前行勇气。项目中,社工运用:
● 认知行为疗法:引导祖辈正视负面情绪,重构“失去并非终结”的认知;
● 仪式性告别:通过写信、纪念活动等方式,完成未了的情感联结;
● 社会支持网络搭建:链接社区志愿者、心理顾问、同辈家庭互助小组,让孤独感被群体温暖消融;
● 代际沟通训练:帮助祖辈与孩子建立更平等的对话模式,避免将悲伤投射为过度保护或严厉管教。
每一个破碎的家庭,都值得被温柔托举。社工相信:伤痛无法速愈,但爱与专业能铺就一条通往光明的路。如果您或身边家庭需要支持,请勇敢寻求帮助——在这里,没有刺痛的“揭伤疤”,只有静待花开的陪伴。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