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资料
1.服务对象姓名:蓝阿姨(化名)
2.性别:女
3.年龄:67岁
(二)个案背景资料
1.引发/重要事件
服务对象儿女成家后,一直与丈夫相伴相依,直到其丈夫在2023年因感染肺炎而骤然离世,服务对象受到极大打击,情绪一直处于低落、悲伤的状态且难以缓解,有时忘记服药而导致头昏、无力、健忘等症状,晚上睡眠质量下降,经常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但服务对象拒绝与子女一起居住或聘请保姆来照顾,经常独自一人待在房子里,不与他人来往。社工在项目探访中了解到服务对象情况后进行个案介入。
2.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
服务对象儿女对服务对象的情况很担心,曾提出与服务对象一起居住的建议,但遭到服务对象的拒绝,服务对象觉得跟儿女一起居住会拖累他们。
3.行为表现
服务对象情绪低落,感到孤独寂寞、消极,经常独自在家听收音机、玩手机,导致基本不出门,不愿与人交流,沉浸在丧偶悲痛中。同时服务对象因为怕给子女增加负担,不太愿意在子女面前表露真实想法。
4.人际关系
服务对象子女均已经成家,平常忙于各自家庭,自从服务对象丈夫去世后,服务对象就独自一人居住,基本不与亲属、邻居联系。
5.情绪状况
服务对象时常感到悲伤、难过、孤独等,对生活的任何事情提不起兴趣,一讲起与丈夫的相关信息或事情就会流泪,难以抑制。
6.健康状况
服务对象十几年前患有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疾病,评有精神类二级残疾证,一直在服用精神科药物。其丈夫离世后,有时会忘记服药、吃饭,身体日渐消瘦,时常感到身体很疲惫,干什么事情都没有力气。
7.经济状况
服务对象的经济来源有退休金、村民分红,自家有自建房,平常儿女也会来照看,家庭经济情况良好。
8.支援网络
服务对象共有一儿一女,平时对服务对象比较关心,每周都会买菜和生活用品到家里,但由于忙于各自家庭,较少长时间的陪伴。此外,辖区社区残协专干、社康医生会定期联系服务对象,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情况。
二、问题分析
(一)哀伤辅导理论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在《论死亡与濒临死亡》一书中把哀伤分为了五个阶段:否认期、愤怒期、挣扎期、消沉期和接受期。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要完成心理恢复和治愈必须经历这五个阶段,如果我们在某个阶段被困住,哀伤的过程就是不完整的,也无法真正达成内心的疗愈。
社工结合哀伤辅导理论对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理论认为人面对自己或他人死亡时会经过五个心理和情绪反应阶段,处理好每个阶段服务对象的情绪和认识,可促进服务对象正确面对丧亲问题。结合分析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评估服务对象正处于否认和愤怒的哀伤阶段,通过倾听人生故事、宣泄情绪等服务策略,使服务对象在生活方式和态度上有所改变,调动周围可用资源在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社会关系和精神方面提供帮助,促使服务对象接纳丧亲的事实和情绪上的痛苦,并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人与社会环境相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个人更好的适应环境。社会支持在人际关系中会形成一个关系网,个体在这个关系网中可以获得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从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支持网络理论提出,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及获得支持的程度的多少应得到充分关注。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更容易获得各种帮助来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对那些社会网络资源不足或者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不足的个体,社工致力于给他们以必要的帮助,帮助他们扩大社会网络资源,提高利用社会网络的能力。
服务对象为独居长者,患有精神疾病,至亲离世,情绪持续低落、哀伤,睡眠变差,病情存在波动的风险,需要情感的支持、疏导和社会支持。社工以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为基础,通过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和重建良好的支持系统,使其更好地适应接下来的生活。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正确处理因丧亲问题导致的情绪困扰和不适感,促使其适应新的生活状态。
2.具体目标
(1)帮助服务对象正确宣泄压抑的哀伤情绪,恢复稳定的情绪状态;
(2)促进服务对象接受老伴离去的事实,重新开始适应新生活;
(3)巩固和扩大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使家属的支持和社会的鼓励得到强化。
(二)服务策略
1.结合哀伤辅导理论为服务对象提供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改善服务对象不良情绪、心理压力及不正确认识。
2.进行资源链接,发掘更多的社会资源,增强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推动适应新的生活模式。
四、介入过程
根据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和需求预估,社工进行了以下4个阶段的服务过程:
(一)建立信任关系,收集需求并订立服务目标
社工在探访中了解到服务对象的情况,发现服务对象在其丈夫去世后,经常以泪洗脸、抑郁焦虑,沉默寡言,无法面对和接受丈夫去世一事,同时服务对象也不愿与外人接触,却又经常感到孤独、寂寞,社工倾听服务对象的诉说,通过关怀、同理等方式引导其宣泄情绪,让服务对象把内心的孤独和种种想法吐露出来,及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回应。
服务对象情绪有所缓解,表示愿意继续接受社工服务,专业服务关系初步建立。接着,社工收集了解服务对象详细的背景信息,如病情治疗、家庭情况等,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与其订立具体的服务目标与内容,计划陪同服务对象一起度过哀伤各阶段,引导服务对象接受丈夫离世的事实,找到恰当的情绪宣泄方式,改善消极情绪,定期复诊和规律服药,走出失落状态,恢复新生活。
(二)认识哀伤情绪,接纳事实并逐步调整状态
在这一阶段,社工采取上门探访的方式,主要协助服务对象接纳丈夫离世的事实,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学习处理负面情绪的方法。
在服务对象的家中,其丈夫用过的很多东西都被收了起来,服务对象一旦提起丈夫就陷入悲伤;有时候会自我否定,会把丈夫的离世迁怒于他人传染了病毒给丈夫或自己没有照顾好丈夫,由此感到深深的愧疚。这与哀伤理论中提到的否认期、愤怒期的表现。
在服务中,社工通过倾听服务对象与丈夫的人生故事、绘制生命历程图等方式,协助服务对象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丈夫对自己的爱护,将其转化为未来生活的动力。社工也引导服务对象了解哀伤的过程,让其了解和接受自己哀伤的状态,同时找到缓解哀伤情绪的方法,如适当的哭泣、转移注意力、每天外出走动等。另外,社工也与服务对象探讨对死亡的认识与想法,形成对死亡的理性认知,坦然面对和接纳死亡。
在多次服务下,服务对象充分地宣泄了悲伤、愧疚等情绪,负面能量有所减少,可以在负面情绪出现时慢慢自我缓解,也能平静地谈论自己对丈夫离世的感受和对未来生活的想法。
(三)加强家人互动,助力适应新生活
社工在第一次接触到服务对象时,曾经与服务对象家人协商聘请保姆的想法,但遭到服务对象的拒绝,服务对象不希望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增加子女的负担,坚持要自己独居。
因此,为了让服务对象更好的适应丧偶后的生活,社工一方面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家人沟通,让服务对象勇于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增加与家人的互动;另一方面,社工联系服务对象子女,反馈服务对象的情况,让其子女多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想法,多给予母亲关心和情感回应,多一些回家陪伴服务对象,让服务对象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家庭温暖。在家人的关爱和支持下,服务对象的情绪状态逐渐变得稳定,开始适应现在的生活环境,失眠问题也有所减轻,生活变得规律,坚持按时服药,恢复到健康的生活状态。
(四)拓展社交圈,加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为巩固服务对象适应性,多方位完善服务对象支持网络,社工介入后,引导服务对象多走出家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为服务对象的沟通搭建平台,激发服务对象对生活的激情,增强其社会交往能力。社工为服务对象链接各类活动资源,开展各类康复活动,让服务对象在活动中实现老有所乐,走出自我“禁锢”的空间。
社工通过引导服务对象参加生日会、非洲鼓体验、曼陀罗减压沙龙、唱红歌、趣味游园等活动,让服务对象的不良情绪得到宣泄,感受生活积极态度以及对心灵上的美化。同时,社工鼓励服务对象发挥以前性格乐观的优势,结交朋友,关心身边的老年朋友,从行为上改变消极的情境,乐观积极地生活,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获得家人、邻里、社区等多方支持。
五、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情绪方面,通过服务对象亲属、社区工作者、社区邻里的了解,得知服务对象郁郁寡欢的情形较大减少,孤独、悲伤情绪有所减轻;行为方面,在社工的鼓励和社区同伴的陪伴下,愿意多次参加职康中心举办的文娱活动;认知方面,服务对象由开始的自我否定和退缩变得坚强、自信,能认识情绪,克服负面情绪对自己的影响。
(二)工作人员自评
在个案服务过程中,社工充分运用了社工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的信任关系,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网络等专业理论方法,协助服务对象面对和处理困境,获得很好的成效,并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
(三)服务对象评估
服务对象表示接触社工的辅导之后,自己的心情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以后会积极参加社区活动。服务对象与社区、邻里关系都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对社工的服务表示满意。
六、结案
经过半年的服务,社工陪伴服务对象走出了哀伤,情绪有比较大的好转,服务对象儿女增加了与服务对象电话沟通和回家陪伴的频次,服务对象也愿意主动与邻居、亲戚联系,并且参加社区活动,目标达成。社工与服务对象商议结案,表示之后仍然会不定时的进行回访,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有需要可以继续联系社工。
七、专业反思
(一)通过哀伤辅导模式介入丧亲问题个案服务
哀伤辅导的过程是探索个人应该如何应对丧亲。在经历丧亲后,作为个人,需要应对痛苦与哀伤,处理与逝者关系,适应新生活等等,在本次服务中服务对象从消极应对方式转为积极应对方式,与社工共同探索,调节情绪,最终保持心理平衡。最后,案主可以进行自我心理调适,达到自我疗愈的同时,也学会了健康的应对方式。
(二)通过社会支持网络的建构来提供精神慰藉
丧偶独居长者失去最亲的家人,难以得到情感支持与陪伴,除了日常生活中物质方面的需求得以满足,他们最迫切的需求就是精神慰藉,通过建构完备的社会支持网络去帮助他们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心灵上的满足。社工可以以日常陪伴者的身份,深入到服务对象的生活当中去,切身去感受服务对象的真情实感,了解服务对象的精神需求,帮助服务对象挖掘自身与周围资源,连接资源,重建社会支持网络。从正式支持与非正式支持两个方面出发,对丧偶独居长者提供生活帮助、心理支持、扩大社会关系和社区融入。
作者:深圳市龙岗区春暖社工服务中心 翁小玲 赖嘉慧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