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全国超过7成受访者不了解社工行业,其中大部分把社工误解为义工或志愿者,还有许多人将社工当成居委会人员。(3月25日《宜春日报·月都早刊》)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支持群团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和慈善事业。应该说,社工的前景很美好,但也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不高、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发展和提升空间不大等“成长的烦恼”。归根结底,要用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去开启“春色满园”的发展空间。
社工是干什么的,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在某种程度上讲,社工就是政府和公众之间的一种黏合剂。对现代政府而言,提高对社会工作的重视度和认知度,除了要营造社工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外,最紧迫的任务是改变以往“样样管”的模式,巧用“行政之手”推动简政放权。政府要摒弃把社会工作当成行政工作来做的固有思维,实行“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机制,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为社工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硬件支撑。除此之外,还应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大力推动购买主体多元化,不断完善社会资金投入机制。
当然,社工要赢得社会成员的认同,必须提高服务质量。眼下来看,在严把职业门槛、推进持证上岗的基础上,应把重心放在引进和培养一批专业型社工人才上,并加快建立社工机构质量服务等级体系。而政府需要紧紧跟上的,则是加强常态监管和动态考核。
社工“高手”在民间,要让他们实现有尊严服务、全面性发展,体面的收入、稳定的保障必不可少,并应努力创造其人生出彩的机会。比如,在公务员报考、劳动模范评选等方面,实行倾斜,以促进社会工作走向专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