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东关街道:以创新理念打造社会治理新名片(2)

2015-02-09 15:32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经过不懈的努力,东关街道的社区品牌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社区党建、社区自治、为民服务等领域涌现出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品牌,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民间组织、驻区单位自发参与社区事务、服务功能和自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成为东关街道社区建设新的动力源泉。

开设全能服务窗口

社区作为基层组织,是联系人民群众和上级政府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近年来,社区各项工作已经走向正轨,居民办理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离不开社区。基于此,社区的工作量也不断加大,人员分工也越来越细化。这种成熟的架构大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但也由于社区工作人员匮乏,细化分工的弊端也慢慢彰显出来。

以李家街社区为例,此社区共有7名社区工作人员,而社区有2800多户,8700多人。因为社区工作直接面向居民,工作人员很多时候需要入户面对面与做居民工作,这就导致工作人员无法时刻坐在服务大厅,居民到社区办理事务时,有时候业务负责人员因为外出不在岗位,居民的一些业务无法办理,居民无功而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在全国的社区都非常普遍。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推进社区效能建设,李家街社区推出“全能服务窗口”制度,让居民到社区服务中心办事时,不再多跑冤枉路,都能满意而归。

一、培训“全能社工”。对社区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各类社区事务流程培训,以“我教你学”、“你教我学”的方式,使全体工作人员能熟练掌握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各项事务,做到应知应会,确保都能胜任各类岗位,都能准确处理各项事务。社区制定了“谁接待、谁负责”的首问责任制,要求接待业务的社工能解决的问题当天解决,无法当天解决的要全程跟踪解决,使“万能通道畅通无阻”。

二、设立“全能服务窗口”。 在社区特设一个服务窗口,每天由一名“全能社工”坐班受理居民的各项事务,对口业务人员如有事外出,将由“全能服务窗口”社工负责接待办理,对居民办事负有全程服务责任,主动表明身份,使用文明规范的用语,耐心听讲,认真受理,热情接待,不得推诿、扯皮。对居民所咨询的社区范围内的事务,要给予详细答复,必须一次性告知办理各项事务需要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能马上办理的马上办理。不属于社区服务范围的,应做好解释工作,并引导群众到相应的上级部门办理。经过培训,7名“全能社工”已经上岗,在为民服务工作中站好自己的“全能岗”。

三、备好“明白纸”。社区自编自印了《全能社工为民服务手册》,里面收录了“廉租住房办理手续”、“申请医疗救助程序”、“申请生育二胎手续”等各类为民服务事项的程序,每个社区工作者人手一本,这样即使记不住也可以随时翻阅。为了让居民对所需材料一目了然,社区还专门制作了《为民服务明白纸》,供居民随到随取,让居民“有备而来”。考虑到不少工作的政策时有变化,社区还每周开一个“碰头会”,通报各自分管业务上的最新政策,让彼此业务“共享”。

四、加强监督。设立了投诉电话(8233958)、投诉信箱等,居民对服务不满意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投诉,并作为工作人员年终考评依据。对于投诉、报案、举报的群众,热情接待,认真受理,详细耐心地听取群众的陈述,并做好记录,处理结果及时反馈。

 培育草根文化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京剧、秧歌、锣鼓等民间民俗艺术也纷纷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出现了“草根文化”的盛行。“草根文化”起源于普通民众,普通大众不再只是文化的接受者,而成为了文化的创造者。工福街社区张文智书记是个文化迷,一说起潍坊的文化他便滔滔不绝。他提出,文化是社区工作的一个重要平台,而“草根文化”是所有文化中一个最应该重视的领域。在酝酿了一年多后,工福街社区“草根文化社”于2013年5月17日正式成立。它的成立让附近的居民乐开了花,他们最需要的一个平台,社区已经帮他们搭建好,还提供了排练的场地。

一、成立“草根文化社”。2013年5月17日,奎文区民政局正式发放《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这标志着奎文区东关街道工福街社区草根文化社正式成立。“草根文化社”成立后,按照先规范、后提高、再市场的发展模式,采取“招贤”、“充电”、“发掘”等措施,吸引社区中的普通文艺爱好者参与,扶持壮大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育文化带头人。目前,“草根文化社”已下设爱乐合唱团、祥云艺术团、祥云舞蹈俱乐部、祥云民间艺术综艺中心、京剧票友俱乐部5支队伍,现在已经有“社员”160多人。为充分体现“草根”特点,搂按照“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社区将草根文化社5支队伍分别编入社区的5个自治“网格”,打造各具特色的网格文化,将欢乐送给社区广大人民群众,使社区充满社区文明和谐的氛围。

二、打造白浪河“草根文化景观带”。充分利用白浪河沿岸的景观资源,沿河分别打造炮台文化广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剧亮声广场、朝阳舞蹈广场、红歌激情广场、快乐健身园、百鸟欢歌园、夕阳红密语亭八大景观。市民每天早上晨练的时候,就会发现河边的各个景观人头攒动,越来越多的市民汇集如此,不用如何风雅,不用技艺高超,大家聚在一起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无形中,越来越多的“草根”都参与了进来,规模也越来越大。

三、举办“首届草根文化节”并成立“草根文化社党委”。草根文化社获得登记证书后,工福街社区于2013年12月16日举办揭牌仪式,同时举办“东关社区首届草根文化节”,主要有八大版块:电影七天乐、第三届敬老文化节、老年夕阳红书画展、首届社区老年人运动会、首届京剧票友演唱会、首届草根文化演唱会、首届杨氏太极表演赛、工福大家都快乐晚会,各项活动涵盖了不同种类的“草根”,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进来,享受文化带来的乐趣。

 打造“怡老吧”

以院校街社区为试点,此社区东起虞河、西至潍州路,南接胜利街,北至东风东街,面积0.91平方公里,有居民楼98栋,居民5907户,17530人。随着入住人口和退休人员的不断增长,社区内60岁以上老人就近2000人。与此同时,家庭结构正趋于小型化,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实施使得“4-2-1”模式(即一对夫妇照顾4位老人和1个孩子)越来越多,年轻人难免顾此失彼、手忙脚乱。在这种形势下,社区照顾和社区服务成为不可缺少的替代方式。

为了更好地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让社区的老人在满足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院校街社区把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文化活动,在一派热闹与真切的关怀中,社区老年人越活越开心,把社区建设成一个“怡老吧”。

一、晒家庭幸福。开展了“晒晒我家幸福”家庭照片秀活动,一张张照片虽小,却在方寸之间映射出了每个家庭和成员的成长与变迁。通过一系列照片展览活动,彰显了社区上千个家庭的和谐,增强了儿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同时营造了感恩幸福的融洽氛围。

二、免费订报。品茶、读报,是不少老年人闲暇时的爱好,为了让老人开阔视野,看到新鲜的新闻和资讯,2013年11月15日,社区联合老年报社记者,在社区服务中心门口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免费订阅半年老年报。当天下午,社区适龄老人纷纷来到社区服务中心门口,排队领取老年报。只要写明家庭地址,每周三期的报纸就能免费送到家里,老人足不出户便可知晓天下事。

三、宣传“孝”文化。“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宣传栏、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孝”文化,在社区营造孝老敬老的氛围。2013年8月,社区举办了“我的中国梦 社区情”消夏晚会,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还增加了新二十四孝知识问答环节,通过抢答,加深了居民对新二十四孝以及中华“孝”文化的理解,让居民学会“明是非、懂荣辱、辨善恶”,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和弘扬者。

四、注重帮扶。针对社区内的孤寡老人、困难老人、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实行一帮一活动,组织志愿者与他们进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开展以“敬老爱老助老、心理健康辅导、生活照顾” 为主要内容的帮扶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发挥社区医疗资源优势,在全面摸准社区老人健康信息的基础上,经常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分发健康教育材料,定期为老人量血压等,把关爱老人身心健康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