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婆婆个案的三个启示(一)

2014-11-17 13:46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笔者以一个跟踪了三年的个案,通过整个有着挫折,也有着成效的过程中,去展示社会工作的科学思维,这与游戏(甚至其他)的规律是相通的。

原题:C婆婆个案的三个启示(一)——“打地鼠”还是“密室逃脱”

作者:广州安永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赖学明

笔者简况:赖学明,女,中级社工师,心理咨询师 7年社会工作经验

四年前,身为长者社工领域主管的笔者,正在设计制作长者资料卡,突然办公室外传来阵阵急促的敲门声,迎上去,原来是C 婆婆和阿姨的女儿W阿姨正在机构闹翻了天,拉着机构的护士和医生破口大骂。老人又哭又闹着回家,W阿姨又骂机构又骂老人,一时间闹得不可开交。

先是让C婆婆听社工话,回到自己房间,跟社工好好谈谈是什么事这么大动肝火(前提是,社工借由常规探访已经跟婆婆建立了基本的关系,婆婆和家属都认为社工是可靠的;首先阻止矛盾激化,防止进一步危机发生,是社工当机立断要解决的)。事情起因是,婆婆最近失眠,要求护士加大安眠药量,但是护士是严格按照病历的遗嘱来配药,于是婆婆认为护士存心刁难,不让她睡好觉,于是把女儿W叫到机构,对机构兴师问罪。女儿W阿姨也是心情烦躁,认为机构没有尽到为家属分忧的责任,引起老人的激烈投诉。经过社工耐心的几方交谈取证,获得的信息如下:

护士的配药量,的确是按照主治医生的药方,制度严格规定,是不能随意改变药量的,除非老人重新就诊并提供新的处方。这一点上,我们首先可以确认,老人所针对的投诉对象,确实是没有违规操作的。 老人病情恶化出院后失眠严重,情绪非常不稳定;女儿W阿姨最近家事繁琐,对所有事情都很烦躁。 经过与老人和女儿的共同协商,社工认为可以作为一个个案跟进,与母女达成了协议。首先澄清在不改变药剂量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共同对老人的失眠问题寻求进一步的解决方法。

经过社工的深入了解,情况是这样的:

老人年龄已经87岁,丈夫早逝,乳腺癌晚期,由于家庭成员都需要工作,所以寄托在养老机构,觉得脱离了家庭,家人放弃了自己,心情非常烦闷。最近常常失眠,头痛,于是身体虚脱,没有胃口,走路无力;常常感到愤怒和无助,儿子和孙子都不能天天见面,被抛弃了;找护士和护理员出气,但是还是感到很难受 老人的女儿临近退休,目前还是原生家庭的主心骨,既要上班不能每天陪伴老人,也要面临退休后收入减少的问题;自己处于更年期,情绪波动大,感觉事事不顺;还有刚毕业的儿子,学历不高,还在寻找工作的过程,W阿姨也跟儿子为此拌嘴;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但是在外省谋生存,并不能承担起赡养母亲C婆婆的责任;自己爱母亲,奈何能力有限,丈夫也认为其投入了过多精力在娘家,稍有微词,引起夫妻矛盾,影响了家庭氛围,所以W阿姨也并不愉快。 优势是,该家庭经济情况尚可,老人有退休金,能够负担起各方面的支出;女儿W很孝顺,对母亲很在意。 觉得社工可信任,愿意配合工作。

这宗个案面对的问题,表面上如游戏“打地鼠”,问题像地鼠般接踵而来,不断地在新的洞口冒出。如果社工有虚拟的锤子,能够出一个打一个,就能获得分数,进入下一关卡。但是,绝症、退休、失业、异地无法赡养、医学瓶颈、夫妻矛盾……这些问题,没有一个是社工能力范围内能够轻易解决的。用“打地鼠”的思维,逐个问题解决,也许不是最有效的策略。

上一页 1 2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