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与思考——灾害社会工作的鲁甸记忆(2)

陈忠华 2014-11-15 10:28   社工中国网 投搞 打印 收藏

0

灾害社会工作在国内本就是捉襟见肘,很难真正形成持续的服务力量。然而,随着社会工作日益发展,在目前这个灾害不断,应急事件频发的环境中,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社会工作专业自身建设还是从社会工作服务的持续发展,灾害社会工作都不可或缺,而且也不可回避。本文将从灾害社会工作的几个特点来提出灾害社会工作的持续与合理化建设的思考。

一、灾害社会工作服务要做到短期性服务与长期性服务相结合

短期性服务指的是在灾害发生期间和发生后的三至六个月期间的应急性服务,此阶段,社会工作者主要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灾害发生的社区,而服务主要的目标是协助社区基层政府以及社区居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最有效的生活照顾与支援。社会工作者在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协助各方救援力量开展居民临时安置,特殊服务对象的紧急支援(含心理和生活)以及灾害物资及志愿者协调等工作,对于社会工作者的综合统筹与协调能力要求较高,因此投身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要求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特别是管理经验较好。

随着灾害紧急救援的结束,社区重建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灾害社会工作服务就进入到长期性服务阶段,这一阶段,短则两至三年,长则五至十年,需要长期扎根于社区,真正从社区的点滴实践与行动做起。长期性服务的工作目标是要协助受灾社区居民恢复社区关系与生活信心,为社区恢复公共服务与秩序,营造社区互助的公共空间与平台,而此时的服务更加要求社会工作者具有扎根社区建设的心态和热情,需要具备社会工作微观服务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

从服务实践本身来看,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短期性与长期性服务应该是一个递进的关系,服务的社会工作者也是在这个不断递进的关系中成长起来的,也是一个同行与成长的过程,因此就需要项目的支持单位予以社会工作者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很多时候,都会发现社会工作服务的短期性投入过热,持续性投入不足的怪圈,这也是目前国内公益慈善的一个通病,期待有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提出一些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行动。

二、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专业期许与实地服务再思相结合

灾害社会工作服务需要有足够的专业背景支持,如果缺乏基本的专业支持,行走在灾区的社会工作者自身往往陷入一定的困扰。用一个资深社工说的话叫做“在灾区千万不要使自己成为被帮助的对象”。这句话提醒了我们投身灾害社会工作服务的社工们,要时刻保持自我检视与反思,特别是从服务提供的贴切性与适度性反思自己是否凌驾于服务对象之上。往往满腔热情去到灾区,而最终是垂头丧气回来,最大的问题是自我期待与实地服务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位社工在去灾区之前和我们分享到自己的准备是去到灾区能够多点学习一些开个案的经验,而其本身也有很多心理咨询与辅导的经验,想着自己的准备应该是很好了,但是真正去到灾区以后他发现自己的准备是不够的,或者是多余的,因为没有那么多个案给你开,也没有那么多心理问题需要你去辅导。心理上的落差给了这位社工一定的困扰,好在他很快在灾区服务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了新的服务与行动。这位社工的经验告诉我们,灾害社会工作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并没有那么多需要紧急心理辅导的,在他们很大一部分人心里的观念是“在灾害中生存下来已经是命运对自己最大的眷顾”。而对于未来生活的无力感才是他们面临的最大需求,而对于这一点,我建议大家进入灾区之后首先不要急着通过个案服务去解决个人面临的心理需求,而应该通过社区工作,从环境改善与社区关系修复重现曾经的生活,并且形成社区间的互助网络。然后将个人放到社区服务中,将个人社会工作服务和社区社会工作相结合才会更好的解决他们的现实性需求。

另外,灾害社会工作的先期介入时需要准确把握命脉,对症下药,我们广州分队此次在灾区以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形式快速将零碎的服务整合在一个框架体系中,对于广州分队不同批次的队员参与工作有了熟悉而又亲切的感受,缓解了心理上的恐惧感,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广州分队服务的快速展开与有效推进。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 微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