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眼中的流浪者——社工介入“救急难”思考

2014-07-04 09:45   中国社会报 投搞 打印 收藏

0

2013 年11 月15 日至2014 年3 月15 日,北京市丰台区瑞丰社会服务中心在北京丰台区六里桥地区和北京西站地区开展针对流浪者的街头外展救助服务项目。这项“冬日暖心计划”,使社工从专业的视角观察了临时救助对象,也对社工介入“救急难”有了更多的思考。

原题【社会工作者眼中的街头流浪者】

2013 年11 月15 日至2014 年3 月15 日,北京市丰台区瑞丰社会服务中心在北京丰台区六里桥地区和北京西站地区开展针对流浪者的街头外展救助服务项目。这项“冬日暖心计划”,使社工从专业的视角观察了临时救助对象,也对社工介入“救急难”有了更多的思考。

案例1

甄别+拒绝——跑得快的“肝硬化”兄弟

甄别受助对象是社会救助工作中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工作。我作为社工曾在六里桥北过街天桥发现两位乞讨者,其中一人不停地向行人磕头,另一个人则躺在地上盖着被子。他们面前放着个红色旅行袋,里面有半袋零钱,不时有好心人往旅行袋里放入零钱。在发现之初,我注意到两人衣衫整、面容干净,于是跟旁边的小贩了解起情况。旁边的两名小贩对这兄弟俩都不太了解,只知道他们每天大约9 点来11 点走,已经有半个多月了。之后我们装扮成热心市民上前与其沟通,问起了两人的情况。磕头人弱弱地说,他的兄弟得了肝硬化,来京是为了给他兄弟治病,现暂居于石景山衙门口一带,曾接受过唐家岭救助站(海淀区)的救助,暂时不需要救助站救助。我敏锐地捕捉到了可疑之处—— 他们的活动范围较大。于是我又询问了他们去哪家医院看过病、有没有医保、是否需要医疗救助等问题,磕头人开始闪烁其词,并拒绝了我提出的一切救助建议。经过观察和沟通之后,我做出了他们属于职业乞讨的基本判断——磕头人有劳动能力,其弟佯装成病人只为博取过路人同情,于是请桥下岗亭的警察对其予以劝离。看到警察来劝离,肝硬化兄弟竟然“ 奇迹般”地站起来先跑掉了……

社工手记:社工在本案例中扮演了沟通者和评估者的角色。外展社工在遇到乞讨人员时,首先要对其身份进行识别和评估,前期可以先从其周围的人那里获得有效信息。社工进一步介入时,还要识别和观察对方所提供的基本信息的真实性、回答问题时的神情和动作,尤其是要观察其肢体语言,明察秋毫。在发现对方为职业乞丐时,要及时联系公安部门介入。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博推荐